内容精要
般若品的前半部分集中于释“摩诃般若波罗蜜”,接下来释“波罗蜜”,“波罗蜜”意译为到彼岸。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西国语:印度的梵语
*解义:领会佛教的道理
此岸与彼岸
惠能以浪花比喻此岸,以海水比喻彼岸
浪花特点:海面上只要有风便有浪花,只要风不断,浪花就不断起伏(容易被影响)
海水特点:海水本身不增不减,无论旱灾涝灾,都对海水不会有任何影响(不会被影响)
如何从此岸到彼岸(如何得度):
著境生灭起,离境无生灭:我们以风吹海浪,浪花起起伏伏来比喻我们的现实世界。这个“风”指代的是我们的人生处境始终在变化,人生处境变了,我们就浪花起伏了——心就烦恼不断——也就著境了。风就是我们的处境,有时候这风吹过来我们很开心,那叫顺境、乐境;有时候另外一种风吹过来,我们很难过,那叫逆境、苦境,受它的影响叫“著境”,著境叫生灭起。若我们能离境也就无生灭,就好像海水常通流,海水不增不减。
彼岸就在此岸中:从此岸到彼岸(即解义),每一朵浪花只要领会到自己就是不朽的海水,海水本身就在浪花中,也就到达彼岸。
彼岸不在此岸的对面,有此岸和彼岸的区分是一种相说。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就是浪花,对空的领会就是对海水本身的领会,一旦明白这一点就是般若智起来,叫般若波罗蜜。
以般若智慧得度,彼岸皆在当下。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口念:指口念般若
*真性:指真如自性
*修行:修般若行
*自身等佛:便和佛没有差别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凡夫即佛:禅宗的原则,禅宗思想也影响了阳明心学,阳明提出“满街都是圣人”“庸夫、愚夫都是圣人”
*菩提:指觉悟到不朽
总结“摩诃般若波罗蜜”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五蕴:指代小我,包含了色、受、想、行、识
*三毒:贪、嗔、痴
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智慧是所有佛的母亲,所有的智慧都从般若智慧中生发出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