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纯粹理性批判

65 纯粹理性批判

00:00
11:29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围绕认识论展开了争论,谁也不能说服谁。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别争了,你们双方都是对的,但又都是错的,双方都有局限性,还是让我来吧!这个人就是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他是一个宅男,终身未婚。他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己那个小小的家乡,从不出远门,生活方式极其刻板,几近迂腐,作息非常规律,每天准时准点出门散步,雷打不动,以至于镇上的人只要看到康德散步,就知道现在是几点几分了,如同报时鸟一样精准。康德把毕生都献给了理论上的追求,献给了哲学,从而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康德是通过三本书来构建他的批判哲学的,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他的批判哲学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号称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他的三大批判著作涉及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真、善、美,也就是人类的认知活动、道德意志活动和情感审美活动。

许多人都认为康德哲学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确实,德语系的哲学家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他们写作时非常喜欢用一些晦涩的词语,还喜欢生造一些词语和概念,写作风格也是极度抽象、刻板、乏味的。总之,就是让人难以阅读,一点儿都不通俗,而且翻译起来也相当困难。康德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再加上他本身哲学体系的复杂与庞大,就更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

康德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早年他几乎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出色的建树。1760—1770年,康德受到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先是洛克,而后是休谟,他们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休谟,康德曾说过,休谟“把我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

到了1770年,康德已经有了使他闻名于世的哲学立足点,并将之表述在他的拉丁文论文中。后来他又花了十年时间发展它。他的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于1781年出版,随后他又出版了一系列著作,迎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

近现代哲学起源于对人类心灵获取知识的力量的一种信念,问题在于,用什么方法获得知识?知识的界限伸展到何处?也就是说,认识论在近现代哲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地位也很高。

围绕着认识论的问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做出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他们都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但是二者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有人用批判的精神来检查和审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然后提出新的观点与综合。这个工作是由康德来完成的。

对于曾经的偶像休谟,康德也开始批判了。他认为休谟“怀疑论式”的经验论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休谟完全毁掉了道德与自然科学的基础。这可怎么行?

康德要求自己一定要证明伦理学与自然科学中存在着某种东西,是能被我们的理性认可为严格必然和普遍有效的。这就是康德的出发点。

他想要表明的是,理性在休谟思想中所具有的地位太过寒酸了,但是康德并没有回到古典唯理论中去,他所探索的是第三条道路。而这条道路就在他的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有所表述,这是一个关于认识论的新看法、新观点。

康德设法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建立某种综合,办法就是,要避免在他看来唯理论所具有的独断论,以及经验论所具有的怀疑论。他吸取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长,把它们糅合在一起。

理性主义片面地强调了人类理性的作用,认为唯有理性才是通往确定知识的道路。而经验主义则认为人类心灵是一块白板,在没有经验之前,我们的头脑里不可能有什么概念。康德的哲学把它们两者的片面性消除,并统一起来,这是人类认识论的飞跃。

康德通过他天才的思辨,对人类的理性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批判,终于发现一大秘密,并为人类的理性划定了界限!也就是说,纯粹的理性不是无所不能的,而是有界限的,出了界限之外的事情,纯粹的理性是管不了的。

打个比方,我们如果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来看世界,比如红色眼镜,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红色的。我们会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原貌,而忘记了架在我们眼前的这副眼镜。

这副眼镜就是康德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知性范畴。这就是康德引进的一个“先验的”洞见,所以他的哲学也称为“先验哲学”。

人为自然立法!并不是我们去适应客观世界,而是客观世界来适应我们的先天认知结构。

时间和空间就是康德所说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这是先验的。先验就是先于经验的意思,我们在没有经验这个世界之前就有了时空概念。另外,他还列出了一个先天知性范畴表,其中包括因果观念、整体与部分、全称和特称等。这些都是先验的。

康德构造了一个复杂的认识论模型,定义了知识的类型。首先,一个判断要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也就是一个不依赖于经验,另一个依赖于经验的意思。然后一个判断还要分为“分析的”和“综合的”,接着就是将它们相互组合起来。

比如说,先天的分析判断是“单身汉是未婚男子”,先天的综合判断是“凡事皆有原因”;后天的综合判断是“这个房子是绿的”,后天的分析判断是没有的。

康德认为,存在“先天的综合判断”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个关键点。

换句话说,“先天的分析判断”对应于唯理论和经验论中所说的关于概念之间的关系,而“后天的综合判断”对应于唯理论和经验论中所说的“经验”。那么,唯理论和经验论都缺了另一条,这也就是康德找到的第三条道路,即“先天综合判断”。

意思就是说,有一些命题,它既是独立于经验的(先天的),又是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不同部分的事物或现象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比如“凡事皆有原因”就是一例。这就与经验主义针锋相对了。特别是休谟对于因果观念的批判,认为凡事皆有原因不是天经地义的。

康德认为,我们从“凡事”这个概念中,并不能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得出凡事“皆有原因”,而为了知道到底是不是“皆有原因”,我们也不需要去考察经验,然后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总结来确定。实际上,对因果性的认识是内在于我们的思想形式之中的,它是“先天的”、独立于经验的。再加上“凡事皆有原因”这个命题是“综合的”,因此我们就可以确定“凡事”必定“皆有原因”。在康德看来,“凡事皆有原因”这个命题是普遍有效的、必然的,就如同那些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一样。

理性是有界限的,我们不能超越理性的界限去认识超验的东西,比如上帝存在还是不存在,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此之类的命题。但是,理性往往有强烈的冲动想去搞清楚这些终极问题,于是就会陷入“二律背反”之中。

“二律背反”的意思大致是说,从两个相反的角度出发,都能得出肯定的结论,而这又是自相矛盾的,所以就非常尴尬了。也就是说,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皆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只在于我们的选择。

因此,信仰的问题、伦理的问题,应该归为人类的实践理性,而不是纯粹理性。使用纯粹理性,我们是根本无法知道上帝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的。

正因为我们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因此,我们根本无法把握“物自体”。我们看到的东西只能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身!这是经过我们的先天认知结构过滤后的世界图像,并非“物自体”。

“物自体”是康德创造的一个词,意思是指事物自身存在的本体,或者说是指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所以,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哥白尼革命”呢?就是因为他把主客体的关系颠倒过来了,这是一种思维角度的转换,视角的反转正是“哥白尼革命”的含义。康德主张,客体是受到主体影响的。也就是说,我们对客体所形成的认识,是由主体的思维方式与经验方式形成的,这就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核心。

康德哲学的目标,是确立人类自身各种能力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的先决条件。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并不代表人的意识能创造出经验对象,也不代表“物自体”能被还原为人的意识构造。康德通过对先验理性进行反思,使形而上学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而不只是一种假定。

康德明确了人类理性的界限,其意义非凡,《纯粹理性批判》也因此成为了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伟牛

    读了很多才明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都集了那些“成”,做出了哪些突破。

    大吕说书 回复 @李伟牛: 感谢支持哦

  • 13761319bqo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