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下:如果你在泰坦尼克号上,会把救生衣让给谁?
一. 引子
我们今天的课程要从一个思想实验开始:大家想一下,如果你刚好不巧穿越了时空,上了泰坦尼克号。然后,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的时候就撞上的冰山,当然没有人会预计到这一点。然而,由于各种不巧,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衣不够用了。你刚好有一件救生衣,那么你会把救生衣让给别人吗?
你当然可以不让出救生衣,因为每个人出于本能会顾及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本人是一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就会被人认为有些自私自利,不够男子气概。
但是,如果你想让出救生衣,你会选择把救生衣让给谁呢?自己的孩子、爱人、还是非亲非故的陌生人?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将来阅读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首先来简要介绍一下,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
然后,我们来了解为什么说,自由是道德的前提;
紧接着,我们来看一下康德对自由和自然的二分。
再然后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他律和自律的区别。
最后,我们看一下,后来的哲学家对康德道德哲学提出的批判。
二. 《实践理性批判》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对康德有这样一个评价,说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头脑,而且是一个诚实的人。
其实康德一生关注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开头提出的三个哲学问题: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以及我可以希望什么。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是什么的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康德著有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被称为“第二批判”。
我们在上一次课程的最后也引用了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这说明了康德哲学关心的两个基本领域。康德始终是一个既关心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问题——也就是星空的问题。他又关心人类道德和实践——也就是心中的道德律令问题。
形而上学在他那里也分为两个部分,自然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前者是纯粹理性的思辨,而后者则是纯粹理性运动的实践。前者为人类形成对世界的知识,后者成为人类的道德和政治。但是,如果真的一定要康德只研究一个领域的话,他一定会说,我要研究自由的问题。但是反过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同一个理性。
同一个理性在不同领域中的运用,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但是理论理性要从属于实践理性。
康德这里实践的含义,主要就是道德。道德是一种规范,也就是说,人不能随心所欲,而是按照一套价值、规范和要求来行事。
事实上,康德把我们通常讲的道德分为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议论别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别人嚼舌头,流言蜚语。尤其是在如今社交网络非常发达的情况下,明星的各种八卦和绯闻一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已经到了全民热衷的程度。康德甚至对八卦有点同情。
他认为,人们喜欢八卦透露出,人的一种克制不住的本性。那就是人们喜欢用一种绝对的道德尺度去衡量别人。这种八卦和议论人的现象,恰好说明了人们心目中有一个绝对的道德尺度。
康德举了我们日常道德尺度的四个例子:包括不要骗人,不要自杀、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帮助别人。康德会说,即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为道德而道德,为义务而义务”。道德行为绝对不是为了任何其他感性的现实目的。也就是说,道德行为不是为了获得任何的好处。
三. 自由是道德的前提
康德的道德哲学的第二个层次是道德形而上学,也就是要为一些通俗的道德提供它们背后的依据。康德认为道德必须以命令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是无条件的命令,因此又被称为绝对命令。
我们上一次课程在介绍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讲过了。
康德要让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成为一条自然法则,也就是接受普遍化的检验,看看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结果是怎样的,是否能接受。
康德道德哲学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实践理性批判》。他要问:要使你的行为的准则,永远成为普遍的法则。这样一个道德律的前提是什么,也就问,它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康德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自由”或者“自由意志”。
为什么康德把自由作为道德前提呢?康德自己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导言中就说,自由这个概念是整个思辨理性体系大厦的拱心石。什么意思呢?
大家知道拱心石意味着什么?
这是建筑学上的一个词汇:在建造一个拱顶或者弧形的拱梁的时候,工人需要从两边分别把石头砌起来。这个时候是砌在木头的支架上的。等两边快要会合的时候,中间需要插入最后一块石头。
这样依靠拱形的力学原理,它就可以自己站住了。木头支架就可以拆除了。反过来,如果从中间把拱心石抽掉,整个结构就会倒塌了。通过这样一个比喻,可见自由的重要性。
康德认同休谟的二分,也就说“应该”和“事实”之前存在截然的差异。自然界中没有“应该”一说。例如说,一只老虎吃掉一只兔子,这里没有“应该”的意思。老虎吃兔子就是自然而言,不用多讲的,受到本能和欲望的支配。你能对这一头饿了几天的老虎说,小兔子很卡哇伊,你就再饿一顿好不好?
但是,对人就不一样了。某些人类提倡的“应该”对我们自己来说,是没有好处的,甚至是对自己很不利的,但是我们依然要去做。有所谓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
人会违背自己的自然本能,来做一些牺牲自己,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所以,如果你在泰坦尼克号上,让不让救生衣,甚至让给谁,其实也存在截然的差异。
按照自然的理解,你有能力的话,你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力,获得一件救生衣,努力登上救生艇,延续自己的生命。但是,人们一般认为这样是不道德的做法。
如果你选择把救生衣让给自己的小孩。康德就会说,这样做很崇高,但其实依然服从的是自然规律。因为你的小孩带有你的基因,你只不过是为了把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而已。
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自己的救生衣,而让给了完全不认识的老弱病幼。这样做就是非常崇高的了,而且是完全利他的行为,丝毫没有自私的成分。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样,杰克把那块门板让给了肉丝,自己沉入了冰海
在自然界,如果肉丝怀上了杰克的孩子的话,为了自己的基因延续,杰克是可能会这样做的。但是人并非如此。
人可以超出自然的决定,而做一些自由的选择,自发的行为。人自己对自己有要求,而不是被自然推动去做一些事情。
在康德看来,人不仅仅是动物,不仅仅是动物性的存在。人可以部分地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那才会有道德出现。假设人没有自由,一切都是被外部力量所支配的,也就是说人不能做出选择,或者认为人作为的选择,也仅仅是一种必然性的体现的话,那就没有道德可言了。
四. 自然vs自由
康德研究始终贯穿了一对矛盾:人既有自然的一面,又有自由的一面。
他说:“我们全部认识能力有两个领地,即自然概念的领地和自由概念的领地。”突出自由的含义,康德当然也要反对一种观点,那就是道德不是一个理性的事情。这里针对的是休谟那样的经验主义者。
大家如果还记得休谟对道德基本观点的话,他有一句话: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也就是说,激情才是第一位的,理性是从属于激情的,而不可能倒过来。
康德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只有理性才是道德的来源和根据。如果道德来自于激情的话,它就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已的,而且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康德认为,道德律是不能诉诸感觉或者同情。这样会导致相对和虚无的问题。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会变成一件很随意的事情了。
康德是无法接受这一点的。康德哲学的特点就是普遍:对任何人,对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因此,康德提出,人要为自然和人类立法。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道德是否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式来加以解释。或者说,道德能不能仅仅被视为是一种生理或者物理事实。
但是,康德认为不行。科学的方法不能运用到一切的领域中去,实践理性和自然理性是不同的。
首先要确定一点,我们是自由的。如果我们不是自由的,那就没有道德可言。例如一个纵火犯,我们当然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来为他反复纵火找到原因。例如婴儿期的心理创伤,父母虐待、不好的外部环境,巨大的生存压力等等。但是,康德会说,即便如此,这个纵火犯每一次点火之前,至少都有自由,可以决定放弃点火。
关键是康德会说,你是否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你愿不愿意赋予自己自由?换句话来说,自由是一种承诺,一种宣誓,一种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恰恰是自己给自己立法,然后遵守它。所以康德说:“自由意志与遵从道德律令的意志是同一种东西。”
五. 自律vs他律:人要为自己立法
康德提出人要为自己立法:这意味着,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服从法律的臣民。康德说,一个理性的存在者“只服从由他自身制定的同时也是普遍的法则。”
这样说法,也就是提出了自律的观念。自律和他律的分别,其实对教育有很大的意义。
教育的目标究竟是自律呢,还是他律呢?我个人感觉,我们在传统社会中,一般强调的是他律。对小孩子总是说一句话,那就是要听话,要乖。所以,很多人一辈子都是在进行他律。看他人的颜色行事,按照他人安排的轨迹来生活。
但是自律的人就不一样了。人要自己规定和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自己给自己立法。
同样在遵守规则的问题上,自律和他律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你对一个小学生说,你再不做作业,妈妈就要打你咯。这就是一种他律的教育方式。
反过来,自律的教育,会对他说,如果你不做作业,那么没法掌握一些东西,然后会造成一些后果的,你以后自己要承担的。
再例如,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在红灯的时候穿马路?他律的看法认为,因为害怕警察叔叔来抓你,害怕警察来罚你钱,也害怕别人的谴责。
而自律的看法认为,我遵守交通规则我们自豪、骄傲。而且我认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在红灯的情况下过马路。就算是在凌晨3点,路上没有人,也没有车。我依然不能在红灯的时候过马路。
自己给自己立法,就是要把道德的法则给与自己,并自愿地接受这种法则。而不是受制于别人施加给我的法则。
这些道德法则不是来自于一个神,也不是来自于一个长辈,也不是来自于一个拳头比我大的人。一个人服从道德法则,并不是因为来自于外部,而恰恰是因为法则是我自己确定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不能推卸自己的道德责任。
六. 萨特的批评
康德道德哲学是非常崇高的,但是施行起来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康德提出了一个形式化的道德原则,而且是非常绝对的,普遍化的。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任何道德法则都必须运用于具体的场景,或者说情况。如果有“特殊情况”,人就会权变,还是要来看结果是如何。
例如20世纪法国哲学家萨特对康德提出了这样一个情况:一个年轻人参加地下抵抗组织打击德国占领军。但是他是家中独子,应当要照顾老母。他应该选择什么?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说的“忠孝难两全”的案例。说明基本道德原则之间必定会存在冲突,没有办法只按照一条道德原则来做事的。和康德差不多时代的哲学家本杰明·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1767-1830)也提出了这样一个反驳康德的例子:
有一个疯子挥舞着斧子在追杀你的好友康德,他逃到你家里躲避。这时疯子问你康德在哪里。按照康德本人的绝对命令原则,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撒谎。所以应该回答疯子说:康德躲在我家壁橱里。这不是气人吗?
贡斯当的例子同样说明,道德原则之间存在冲突:一个人既想保护游击队员,但又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也就是不能撒谎。所以不得不对疯子说实话,这样也就出卖了康德。你说这样做矛盾吗?
七. 结尾
康德从他自己的道德哲学出发,在《什么是启蒙运动?》提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伟大口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你自己有没有摆脱不成熟状态的勇气呢?
你敢不敢运用自己的理智呢?
无论康德哲学中存在什么问题,他做到了一以贯之。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了一下,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
然后,我们来了解为什么说,自由是道德的前提;
紧接着,我们来看了一下康德对自由和自然的二分。
再然后呢,我们着重分析了,他律和自律的区别。
最后,我们大致了解了后来的哲学家对康德道德哲学提出的批判,也就是道德律之间相互冲突的问题。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有没有经历过把人当做手段,而非目的的事情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观察即是干涉。当你在劝导他时,无论是引诱,启发还是威胁恐吓。都是在引导他人的想法与预想后果。这便不是自律,通通是他律。
我觉得教育是他律。因为教育告诉了我们对错,才能让我们明白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是对自由最好的解析
康德还是关注纯粹理想而不要去参合道德比较好。形而上的星空才是他的纯粹的思辨,其它都是一派胡言
云在野 回复 @云在野: 康德讲道德让人想起奇葩说,不是哲学
同是伦理学,为什么亚当斯密写得那么清澈!
把道德的标准强加于别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道德绑架和不道德是一样的
再次來听,思路更清晰了,謝謝老師!
关于闯红灯的那个例子我还有个疑问,如果红灯亮起的时候,我发现左右都没有车,这时候我心里是想闯红灯的,但是突然想到闯红灯是不道德的,我要做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就忍住了没闯,这种情况算自律还是他律呢?
复旦郁喆隽 回复 @1563487gctj: 是自律但不是绝对命令
要不要撒谎取决于对方的格局,对方来者不善,我们便应加以跟随的方式应对。和敌人就是要坦荡地撒谎~
复旦郁喆隽 回复 @杨希yanglook5678: 真话是战争的第一个牺牲者。以前打游戏的时候看到的。
康德有没有看到过:人与人的差异有时比人与动物的差异还大?怎么解释有的人模样的东西坏得毫无底线,如同恶魔,根本无法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