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 . 悼亡者之歌:夜生白露

247 . 悼亡者之歌:夜生白露

00:00
24:08

通俗西藏史(二百四十七)——悼亡者之歌:夜生白露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讲到韦·达纳坚组织了一个失意者联盟,最终干掉了吐蕃赞普热巴巾。

在这个小联盟中有两个大臣名列各种史料典籍,一个是出自韦氏的韦·达纳坚,另一个是来自属庐氏的属庐·拉雷。

韦氏的情况上期已经介绍了,属庐氏为什么要参加刺杀行动呢?

这个家族也属于失意者吗?

属庐氏确实属于失意者,而是很严重的失意者。

这个家族在吐蕃的贵族体系中显得非常独特。

他们家族以出美女著称,甚至桑耶寺主殿神龛的塑像,就是以属庐氏的女儿作为蓝本。

大概是因为家里的闺女长得非同凡响,赤都松赞、赤松德赞、赤德松赞、热巴巾都娶了属庐氏的闺女做王妃。

也就是说属庐氏跟王室保持着稳定的姻亲关系,但这个家族从未获得过“尚”的头衔。

这几乎是吐蕃贵族里的一个特殊案例!

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给吐蕃尚族做的定义吗?

必须和王室有稳定的姻亲关系,同时拥有“尚”的头衔。

之所以有这种双重控制的条件,几乎就是为属庐氏准备的。至少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里,还没有第二个贵族像属庐氏这么尴尬。

那么属庐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让王室如此对待呢?

我们来看看这个家族的既往经历:

远在松赞干布时代,属庐氏就出现在了史料里,只可惜不是啥好事情。

他们家族跟娘氏关系密切,当松赞干布下手干掉大相娘·尚囊的时候,属庐氏也跟着一起受了打击。

之后属庐氏又跟噶尔家族实施了联姻,估计在禄东赞父子权倾朝野之时,这个家族也红火了一段时间。

等到噶尔家族倒台,属庐氏自然难逃秋后算账的命运。即便当时赤都松赞已经娶了属庐氏王妃,但在敦煌文献PT1287中记载,一位大臣曾当面羞辱属庐妃,可见王室对这个家族的态度。

此后尽管属庐氏依旧与王室长期联姻,但跟噶尔家族的联姻史成了黑账本,导致他们长期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

噶尔家族倒台了以后,韦氏有过一段高光时刻,属庐氏又成了韦氏的盟友。可惜韦氏都没支楞多长时间,韦·达扎恭禄被杀后,属庐氏又跟着挨了一闷棍。

为了改变多舛的命运,属庐氏也做过很多努力。

他们曾将女儿嫁给吐谷浑小王,并因此让家族成员在吐谷浑为官。只可惜等到吐蕃疆域稳定后,吐谷浑小王的地位也日渐削弱,属庐氏的下注也成了昨日黄花。

除此之外,这个家族还跟金城公主搭上了关系。

一个属庐氏大臣投入了金城公主的幕府,但没过多久就被罢免了。

这些经历告诉我们,属庐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属于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在赤德松赞的噶琼寺碑和热巴巾的唐蕃会盟碑上,根本没有属庐氏的影子,可见其家族已被边缘化到了什么程度。

可能就是这种心怀不满,让属庐氏跟韦氏站在了一起。

还有别的贵族也参加了失意者联盟吗?

答案是一定会有!

因为热巴巾的暴力弘佛必然导致贵族利益受损。这种损失不仅局限于经济利益,还有政治利益。因为在弘佛过程中,娘氏和云丹所在的阐卡家族的成员都获得明显的提升。这就意味着其他贵族的政治资源被摊薄了。

因此在吐蕃最仇恨佛教的,可能并不是那些身处底层的民众,而是那些中小贵族。正是这些中小贵族结成了联盟,给了佛教和热巴巾致命一击。

到此为止,有关热巴巾的时代就算全部讲完了。

关于他的评价,我们先来看看唐蕃会盟碑上的记载。

在这方石碑的背面刻着这样一段话:“圣神赞普可黎可足陛下所知者聪明睿哲,如天神化现;所为者,悉合诸天,恩施内外,威震四方,基业巩固,号令遍行。”[1]

结合之前讲过的内容,大家觉得这个评价是中肯呢,还是溢美呢?

大家自己给出答案吧!


热巴巾被刺杀时没有子嗣,按照吐蕃王统的传续规则,应该由他的兄弟继承王位,这位继承者就是吐蕃王朝的末代赞普朗达玛

我们在上期讲过一个内容,就是佛教史料为了给刺杀热巴巾找原因,将韦达纳坚和朗达玛联系在了一起,认为达纳坚刺杀热巴巾是为了给朗达玛当赞普清除障碍。

但朗达玛上台跟灭佛之间的关联度,还是有点弱,于是有些教法史料便写了一个“王位被夺,心怀愤恨”的理由。

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关键在于热巴巾和朗达玛谁的年龄比较大,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关于两代赞普兄弟关系的记载,在不同史料里有不同的说法,甚至同一本书里的记载,都不完全相同。

成书于1363年《红史》,由著名高僧蔡巴·贡噶多吉所著。

这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留下了众多著作,其中的《红史》被之后很多教法史料借鉴。

在《红史》中记载,赤德松赞共 5 个儿子:臧玛、达磨、热巴巾、拉杰、伦珠波,长子臧玛信佛出家,拉杰和伦珠波早死。

但在同一本书里还写着“阳火龙年,吐蕃国王去世,当年,他的弟弟达磨继位。达磨嗜酒,凶愎少恩,吐蕃国内混乱。”

由此可见,到元末时谁先谁后就有点搞不清楚了。

我们经常引用的《贤者喜宴》认为朗达玛是哥哥,“长子藏玛,由于非常喜欢佛法,而出家为僧,居于僧众之中。次子赤达玛乌冬赞,因喜恶行,而不宜为王。三子赤祖德赞年届十二岁,于阴火鸡年(817)立位。”

相似的记载还可以在《西藏王统记》、《新红史》、《西藏王臣记》、《如意宝树》、《汉藏史集》里看到。

同样被我们经常引用的《拔协》则记载朗达玛是弟弟,《布顿佛教史》也是同样的观点。

关于究竟是哥哥,还是弟弟的问题,随着敦煌文献的出现,似乎有了一个答案。

在敦煌文献《吐蕃赞普世系表》里记载:“赤德松赞与没庐妃所生之子,赤祖德赞及乌依冬丹(郎达玛)。”

也就是说,热巴巾和郎达玛为一母所生,且郎达玛排在后面。

需要注意一点,史料中王族子嗣的排序~是绝对不会颠倒的。

除了敦煌文献的记述,唐朝史料的记载,也可做此问题的佐证。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赤祖德赞)死,以弟达磨嗣。达磨嗜酒,好畋猎,喜内,且凶愎少恩,政益乱。”

《资治通鉴》也记载:"是岁,吐蕃彝泰赞普卒,弟达磨立"。

这就基本可以确定,热巴巾是兄长,朗达玛是弟弟的排序关系了。

可能会有人感觉长安和拉萨之间远隔千里,唐朝人也未必清楚吐蕃的事情。其实,唐蕃交往的密度非常高,有据可查的使臣互访就有两百多次。尤其是遇到国丧,遣使吊唁更是惯例。因此,唐朝使臣知道继位赞普是兄长,还是弟弟并不困难。

既然朗达玛是热巴巾的弟弟,那他的继位就属于顺位继承,而不是逆流而上。

有些教法史料里描述的朗达玛因王位被夺而心生怨恨,继而发动灭佛的理由也就不成立了。


上述的史料记载,还透露了一些细节:

1、朗达玛的本名可能叫“达玛”。

在敦煌文献和唐史里均称朗达玛为“达磨”,这个称呼很有可能才是朗达玛的本名。

至于“朗达玛”名号的由来,在《贤者喜宴》有这样一个阐述,“在水阴羊年,赤达玛·乌东赞诞生,其形体似黄牛,复因愚蠢致粗鲁傲慢,臣民称其为朗达玛。”

也就是说,“朗达玛”是个外号,类似于尺带珠丹的“胡须王”、热巴巾的“发辫王”。但朗达玛的名号肯定是个蔑称,毕竟是灭过佛的人,后世以佛教为思想纲领的史料作者肯定不会给他啥好脸。

单纯从字意上说,“达玛”一词源于梵文的音译,在古藏文中意为“法”或者“佛经”,现代藏文则转为了“壮年”的意思。前面的“郎”,意思是“牛”。

如果简单的直译,似乎可以翻译为“很牛的佛法”,但显然历代高僧并不这么认为。

在藏地有一个朗达玛是牛魔王转世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一些佛教徒选了一个高地营建佛塔。施工期间,他们用一头老牛驮运石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佛塔竣工时,老牛己耗尽体力,奄奄一息。人们为佛塔建成而欢欣鼓舞,忘记了栓在墙角的老牛。于是老牛生气了,临死前发下毒誓“我今世为牛,被佛教徒折磨虐待,若能转世为人,定当毁灭佛教”。

朗达玛就是这头老牛的转世,据说他不光长得像头牛,脑袋上还长了一支角。为了掩饰头上的牛角,他把头发编成辫子盘在头顶,并强迫大臣们模仿他的发型。之后这个传统便流传了下来,成了所有官员的必备发型。在清末的老照片里,依旧可以看到官员头顶的类似发型。

在藏地传统中,一个俗人遇到很高地位的人,他必须停下来,脱掉帽子。如果他有长发,则须解开辫子,双手下垂,鞠躬站立,并伸出舌头。

据说,伸舌头的举动表示没有进行诅咒,而解开辫子则代表自己头上没角是个好人!

当然了,朗达玛头上长角是不可能的。

它只是藏地的~一种用动物来描述人的传统。

这种方式,在藏文史料里比较常见。

《娘氏教法源流》记载,朗达玛继位后“任命不喜佛法之猴头韦·达纳坚为囊论,任命鹤头纳囊·嘉察屏松杰为外相”。

这个灭佛小团体里,有猴头、有鹤头,再加上朗达玛的牛头,几乎成了动物园组合。

这种脑袋上长奇怪东西的描述,还不仅限于吐蕃人,《红史》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记载。

武则天在当皇帝之前,曾经生过一个孩子。这娃哪哪儿都挺好,就是长了个驴子耳朵。武则天很羞愧,就让人处理掉王子。恰好当时有个吐蕃使臣造访长安,便悄悄保护了小王子。

后来女皇年老了,皇位没有继承人,她便打算让兄弟武三思继位。

在朝会上,武则天拖长声音问:“立武三思为帝,众人是否同意?”

有人说不同意,女皇即下令将其杀死。

吐蕃大臣也拖长声音对武三思问道:“立武三思是否同意?”

武三思本想回答:“不同意立我的,女皇将下令杀他。”

当他正说到:“不同意立我”时,吐蕃大臣就拔剑将他杀死。

当问他何故杀人时,吐蕃大臣说是按女皇的命令杀的,所以女皇对他也没有办法。

当女皇去世后,吐蕃大臣将驴耳朵皇子领来,立为皇帝,称为驴耳国王。

按照唐朝皇帝的顺位,这个长着可爱驴耳朵的皇帝,应该就是唐中宗李显。

估计蔡巴·贡噶多吉写这段时,也感觉有点太玄幻了。

于是在下面补了一句“这个故事的说法不见于史籍的记载。”

既然唐朝皇帝都长了个驴耳朵,朗达玛脑袋上有支角,也就见怪不怪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牛魔王转世的说法,蒙文史料《蒙古源流》里给了另外一种说法。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朗”是藏语“朗钦”的缩写,意思是“象”

所以《蒙古源流》记载,朗达玛的前世是印度的一头红鼻子大象。这头象在印度受到了佛教徒的戕害,便发誓等到转世投胎时要毁灭佛教作为报复。

这些传说明显带有佛教里“因果轮回”的思想和“王位被夺心生怨恨”一样,都是为朗达玛的灭佛寻找理由。

2、史料里给出了朗达玛的尊号。

在吐蕃王朝的历代赞普里只有两位没有留下尊号,一位是拉拔布,另一位是牟尼。这两位没有留下尊号的原因都是因为执政时间太短,拉拔布刚刚上位就被没庐赤玛伦废掉,牟尼执政一年多便被人毒死。

朗达玛执政时间有五年多,群臣有足够的时间给他上尊号。

在《贤者喜宴》里称朗达玛为“赤达玛·乌东赞”,这个称呼里有赞普尊号常见的“赤”和“赞”的词段,有可能就是他的尊号。

在敦煌文献的《赞普祈愿文》里,称其为“乌依冬丹”(“乌东丹”),意为“小而坚稳”,似乎可以理解为“排行虽小,但能稳坐赞普”之意。

关于“乌东赞”还有一个解释,有的资料认为是朗达玛的绰号,意为“秃头王”,并由此推测朗达玛的头发很少,可能是个秃子。

但我个人感觉用绰号做为尊号的词段,似乎有点不雅,还是“小而坚稳”更符号赞普身份。

3、史料里透露了朗达玛的个人情况。

虽然藏文教法史料对朗达玛存在各种抹黑,但从文字叙述上依旧能还原一些他的个人特点。

《西藏王臣记》中记载:“达玛全无修习清净善法之想,唯步自在天魔之后尘,豺狼成性,难以正法护理王政”。

《西藏王统记》则记载:“赞普赤达玛·乌东赞乃系魔所变化,不喜佛法,秉性暴恶。”

《新红史》记载:“达玛虽然年长,因其不喜佛法,遂将王位交给十二岁的赤热巴坚。”

《贤者喜宴》的记载里除了 “因喜邪恶行为而不宜为王”之外,还说朗达玛 “形体如黄牛,自幼本性顽固”

另外在《青史》中还记载:“赤达玛王喜饮酒,而且行为恶劣,以此藏土大乱”。

《红史》也记载:“达磨嗜酒,凶愎少恩,吐蕃国内混乱。”

《新唐书》的记载为:“达玛嗜酒,好畋猎,喜内,且凶愎少恩,政益乱。”

《资治通鉴》:“达玛荒淫残虐,国人不附,灾异相继,吐蕃益衰。”

对比之下,这几条记载的相似度很高,可以认为在《红史》、《青史》创作时参照了唐史的记载。

结合各种史料的记载,可以大致还原出朗达玛有如下特征:

他是一个身体健壮、爱喝酒、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喜欢郊游打猎的人。

汉文史料中的“喜内”,大致可以理解为爱热闹、喜欢找美女和举行宴会。

这种身体特征和热巴巾有明显的区别:

热巴巾的身体很不好,甚至到了不能理政的程度;

朗达玛则是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纵马驰骋的豪爽汉子。

至于朗达玛不喜欢佛教的记载,咱们放到下期讲灭佛的时候,再仔细地说。

在朗达玛成为赞普的时间点上,吐蕃王朝没有表现出任何行将崩溃的迹象。也没有任何一个吐蕃人能感觉到,这个辉煌的王朝只有短短几年的寿命了。甚至就在朗达玛执政期间,吐蕃王朝还收到了一份厚礼,这让吐蕃的大臣们欢欣鼓舞,感觉王国复兴在望。

可我们都知道,吐蕃王朝的崩裂就在眼前,是什么原因让它轰然倒地,是因为灭佛吗?

仅仅一个灭佛就会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吗?

这些问题,我们下期接着讲!


参考书目:

[1]、《吐蕃史稿》_才让;

[2]、《红史》_蔡巴·贡噶多吉(著),陈庆英、周润年(译);

[3]、《吐蕃末代赞普赤达玛乌东赞研究》_杨建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少卿

    武三思应是武则天的侄子,不是兄弟吧。

    白发布衣 回复 @言少卿: 红史上就是这样写的,我念的原文

  • 听友140819241

    这章用夜生白露是何解呀

  • 王锋_42

    沙发抢到了,奈斯

    白发布衣 回复 @王锋_42:

  • 古德古

    老布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