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古今17:意识是什么?胡塞尔现象学的道路丨陈嘉映哲学通识课

西方哲学古今17:意识是什么?胡塞尔现象学的道路丨陈嘉映哲学通识课

00:00
11:49

另一支叫做欧陆哲学。一般就像分析哲学很可能找到弗雷格作为他们的源头,欧陆哲学可能就会找到胡塞尔作为源头。巧是巧在,胡塞尔跟弗雷格,几乎是同时代的,而且都是德语哲学家,都是做数学出身。当时,同样都是要解决数学基础的问题,就说后来两大支就是南辕北辙似的,应该说反正泾渭分明吧。但是源头就很近,有点像长江和黄河似的,后来一个北中国,一个南中国,造成这么两大块儿,但是你要到青海去一看,它源头挺近的。

弗雷格处理数学基础的问题,就走向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逻辑。胡塞尔,他也是走逻辑的路,但逻辑就跟我们所说的逻辑不一样。胡塞尔最早最巨大影响的一套书恰恰就叫《逻辑研究》。但他更多接受的是笛卡尔、康德那一路的讲法。他也想为科学奠基,他走的路是一种像意识consciousness,就要进入到人的意识结构中来寻找万物的认识的根基,路子很康德。康德就会想我们要研究万物,那首先得研究清楚我们透过的形式去看万物的形式,先天形式,那先把空间、时间、因果这些事弄清楚,否则你为什么看到这样的一个世界,你都不知道。这个道理你可以投射到胡塞尔的研究中去。就是说你不管怎么研究,那都是通过你有意识的研究,你得意识到世界是这样子的,你意识到你在进行研究,那么你就先得弄清楚你的意识是怎么回事,意识是一个什么结构。他就希望能够通过意识的研究,来弄清楚所有的科学的源头。他就走了这样一个路。

但是意识研究,就特容易走上一个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时候,叫做心理主义的路。当时研究心理,特别兴一种叫做内省方法。就是心理是怎么回事儿,那好像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我想想我脑子里都浮现了什么,我都有什么情绪,这种introspection就是内省,通过这方式去研究。但这样一走,很明显他就特容易陷入主观性。一陷入主观性,你就不是科学研究。所以无论在心理学中还是在哲学中,就兴起了一股大潮,就是专门反对威廉詹姆斯这一类的内省方法。就是科学在好大程度上就是要把内省从他的研究中清除出去。后来在心理学中,就兴起了一个叫行为主义的。那么在哲学中就有一个所谓反心理主义的潮流。弗雷格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说哲学千万不能沾染心理的东西。他之所以要反对心理主义,是因为到了20世纪开始的局面,哲学家特容易跟心理学混起来。就是因为哲学最早在在天学、物理学,现在都没哲学什么事儿了。那哲学如果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逻辑的研究的话,那么从笛卡尔而起,心灵内容就是他自己的领域,当然就特别容易想到主观的,或者自省的,自制的这样一种方式。但这样就很难避免所谓主观性。

所以,像这些比较硬派的哲学家弗雷格等等,就特别警惕心理主义。乃至弗雷格就批评胡塞尔心理主义。胡塞尔稍微年轻一点儿,他一听这批评就觉得,哇,这批评有道理。胡塞尔就非常谨慎。他虽然研究意识,但是他要尽量的不让他的意识研究落入自省的圈套。而是要清理出意识的客观结构。总的说起来,在上世纪一直到可能20世纪,前三分之二一直等到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哲学里头,特别在分析哲学这一路,心理词是不能出现的。

胡塞尔一开始跟弗雷格最早的关心的问题,想要避免的问题,这都挺接近的。但是很快,现象学这一路,就和分析哲学这一路差开了好远。那跟胡塞尔的几个大弟子索罗亚、海德格尔当然就有很大的关系了。海德格尔他们认识胡塞尔的时候都已经是一些青年才俊了,已经是自己有一套了。但是胡塞尔,影响越来越大有一定的革命性。当时胡塞尔在的时候,在这些重要位置上坐的,大多数是新康德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不管怎么样,青年人就会觉得这些已经说了差不多50年了,新康德主义还这套。就觉得死气沉沉。那胡塞尔他跟笛卡尔似的,他从头来起,他就从我们这意识怎么回事儿就从零讲起。学生就觉得面向事情本身,你别说这是康德说过,黑格尔说过,柏拉图说过,那说的话你还没说到事儿,已经说了2000多年了,你上学已经上了十来年了,还不知道说的什么事是吧?他就说咱们别说那些,咱们就面向事情本身,这事儿好不好?那么在在胡塞尔的时代,好多人发现一个需要,这里头有一个拉锯,今天我们也面临着问题,就是你要说你来跟我谈哲学,那我问问你康德怎么说的,休谟怎么说的,等你把康德休谟全弄明白,你至少到我这年龄了是吧。一开始你想说的是什么,想问的是什么,忘了。当然了,事情也有另外一面,人人都从头讲起的话吧,我也听不懂你,你也听不懂我,咱们俩从康德讲起,至少咱们俩知道,用康德的话来说,他什么样的。总而言之,胡塞尔对好多年轻新锐的学者有强烈的吸引力。那么海德格尔就是其中之一。

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关系,挺有意思的,关系错综复杂。最简单来讲,胡塞尔就特别欣赏海德格尔,几乎就觉得他是接班人,有点像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罗素认识维特根斯坦的时候,也正好是罗素大概40来岁,刚写完《数学原理》的前两卷。把罗素就写成一人干儿了,等他一放下之后,他就觉得简直死去活来了。维特根斯坦的新书一来罗素就那种感觉,终于这重担我可以交给年轻人了,他可以去谈婚姻谈爱情,可以出名了。事实上也是,后来罗素就谈好多社会问题,婚姻与爱情,一本一本的出书,又挣钱又出名。你说做那《数学原理》吧,最多七八个人知道。人家七八个人说你真了不起,可你一出去就完了。那胡塞尔不像罗素,但是在这点上,他也没觉得自己要完蛋,老罗素当时觉得自己要有点完蛋了,觉得他认识维特根斯坦之后,他觉得自己太累了,干不动了。胡塞尔还没有,他没觉得自己干不动,但是他远远瞄着海德格尔,觉得这苗子好,可以跟过来,接他这班。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感情就更复杂。其实他的《存在与时间》,今天看起来你会觉得全本书都在批判胡塞尔,而且一段一段都是针对胡塞尔的。海德格尔认为事情不能够从一个中立的意识结构开始。罗素他们就发展出了一个叫做中立一元论的,中立一元论意思就是说,你不管要研究什么东西,总而言之,我们先看到的,先听到的,是世界的一些元素。元素,就比如像他们最爱讲的这一个绿点儿,这一个红点儿,这一段直线,这一段曲线,这世界是由这些东西构成的。所以,我们不管研究多复杂的东西,要从这些感觉语料

sense data

,要从这些感觉给予我们的东西出发。那胡塞尔说,这话就翻译成我意识到一个绿点儿,我意识到一个红点,我意识到一条直线,线断了。胡塞尔就是现象学,最早的现象就是我们意识到的东西。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也讲了被给予我们的不是感觉语料,也不是意识,是好多好多东西一下子都被给予我们了。总而言之,我们和世界都一起被给予我们了。就是证明你的生活世界整体的是被给予你的,给予你从里头分析出一个绿点,一个红点,是第二步的,你看倒过来的。就是给予你的是生活世界。你、你父母、你兄弟、你朋友、你同事、绿树、白云、动物、矿物一起被给予你。然后你在这么一个纷杂的生活世界中来区分哪些是站得住脚的,有根基的,哪些是浮云,它是倒过来的。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路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