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洛丽塔》人性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洛丽塔”

13.2《洛丽塔》人性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洛丽塔”

00:00
24:48

最有趣、最哀伤”的小说中最哀伤的一段

奇特的阅读体验

欲望之书——悲悯之书——语言之书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 -- 1977年),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纳博科夫在1955年所写的《洛丽塔》,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



纳博科夫《谈谈一本名叫洛丽塔的书》:

“教文学的老师总是倾向于冒出这样的问题,比如: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或更有甚者:这家伙想说些什么?但我碰巧却属于那种在提笔写一本书时就想摆脱这种念头的作家。我既不看也不写说教的小说。所谓的有思想的文学,只不过是一些有议题的垃圾。”


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洛丽塔》


1、不够色情的《洛丽塔》


“色情这个词却意味着平庸的品质和商业化的操作……因为每一种审美快感都不得不完全被一些简单的性刺激所取代”。


——纳博科夫


2、“不现实”、不道德的《洛丽塔》


“深感与洛丽塔关系不道德的不是我,而是亨伯特自己。他关心这一点,而我不。” ——纳博科夫


是否道德,就像是否色情一样,是一个社会、伦理标准,而不是一个艺术标准。


3、《洛丽塔》的真实性:一个“确凿的爱情故事”?亨伯特就是纳博科夫自己?


“一个孩子大叫‘狼来了’,而后面果然跟着一只狼——这不成其为文学;一个孩子大叫‘ 狼来了’而背后并没有狼——这才是文学”    ——纳博科夫


《洛丽塔》的心理分析


亨伯特是创伤性人格?亨伯特与奎蒂是同一个人?


 “弗洛伊德学说以及它那古怪的含义和方法在我看来是世上最大的自欺欺人之一。我完全拒绝接受它。” ——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拒绝妥协于现代幻想领域最伟大、最广为人知的学者弗洛伊德,但他却注定只能重复弗洛伊德的双驱力神学理论,塑造出被性欲驱使的亨伯特和被死亡驱力所驱使的奎蒂。” “《洛丽塔》的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对弗洛伊德的《超越快乐原则》的无意识重复。”——布鲁姆


“我对所谓的性本就毫不关心,每个人都有兽性本能的幻想。吸引我前进的更大动力是:对早熟少女的危险魔力进行一次彻底专注的探索。” ——纳博科夫


作家可以对许多事实进行改写,也可以用各种方法掩护小说人物的原型,但却很难完全遮盖自己的情感。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


《洛丽塔》是否与作者的身世有关?


“年老的欧洲人诱奸年轻的美国人”?


“年轻的美国人诱奸年老的欧洲人”?


 “人类的脑子不是永恒回顾的理想器官, 最好的办法是找出并保留记忆中的七彩光点”。——纳博科夫


《洛丽塔》的写作灵感——第一张动物绘画


观点:谁又能说,我们每个人自以为是的七彩光点,不是囚禁我们、阻碍我们看到真正光彩的铁条呢?在这个意义上,安娜贝尔和洛丽塔,都是亨伯特的铁条,也是他的,七彩光点。


从自由角度读《洛丽塔》:


“我却希望有人能注意到书中对洛丽塔这孩子的无助窘境的温柔描述,她不得不仰赖变态亨伯特的可怜之处,以及她自始至终令人心疼的勇敢。”


 ——纳博科夫的妻子薇拉


 “由于亨伯特表现得像个正常的丈夫、继父和人类,他的行为与情感中所隐含的邪恶更可怕。”


——阿扎尔·纳菲西《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iCindy

    非常贊同布魯姆對納博科夫和本書的觀點。納博科夫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然而他書寫的整個故事,卻恰似精神分析基本理論的實證。同時,納博科夫反對精神分析理論,卻寫出這樣的故事,又像是他知道人們一定會那麼解讀洛麗塔,他懷著嘲弄的遠觀心態對世人關於此書的心理解讀,發出了不屑的呵呵道:“我知道你們會這麼說!瞧我把你們戲弄的!” 哈哈,真太有意思了!

    李汤解书 回复 @aiCindy: 纳博科夫就爱这么玩

  • 火光微语

    布鲁姆陈述的弗洛伊德双趋力本能简直是废话。一块石头也有维持现有结构和不断风化消失的两种倾向,那也是一种“本能”吗?矛盾无处不在,并非所谓一种主观本能,爱与死亡本能在人的行为中并不具有特别的解释力,即它不会告诉我们什么新知识。纳博科夫对文学的理解与实现是无与伦比的。

    李汤解书 回复 @火光微语: 在对弗洛伊德的挖苦上,纳博科夫也是无与伦比的

  • 随缘欣然

    违反道德却顺从人性

  • 名侦探涛涛

    多么污浊不堪的故事

  • 悠然_uyc

    病态,确实应该禁。

  • 迷糊小状态

  • 13761319bqo

    謝謝。

  • 阳光喃喃

    洛丽塔长大了他依然爱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