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李静训墓:神秘诅咒背后的皇室悲歌

5.11 李静训墓:神秘诅咒背后的皇室悲歌

00:00
12:01

古人如何通过墓葬展现对逝者的敬与爱?随葬品与墓志铭,何以跨越千年不变?李静训墓的神秘诅咒与佛教意味,隐藏着怎样的皇室悲歌?汉墓的厚葬之风与儒家思想怎样交织?宋代墓葬又如何映射礼制变革,让平民墓室也能讲述生动故事?三教合一又给丧葬文化添上了怎样一笔?


02:09 李静训墓:古代贵族身后待遇的差异与佛教的影响

04:09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与儒家思想的关联:汉代与宋代的差异

06:09 汉武帝时期的文化转型与汉墓珍品:儒家思想的影响

08:10 古代墓葬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从汉代到宋金时期的特点与特点

10:14 从汉代到宋金:古代墓葬的演变与礼治下移的影响



逐字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魏瑞瑞!


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讲了中国古代的一些生死观,这些是墓葬建筑的文化土壤;我们还简要地讲了一些中国古代风水的内容,它在墓葬选址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一期,我们接着展开讲一下墓葬建筑,看看它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发展。


事死如事生


在中国古代墓葬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事死如事生”,意思是对待死去的人,也要像对待活着的时候一样。这个观念可谓贯穿了墓葬建筑发展的始终。围绕着这个观念,在墓葬中,除墓主本人和棺椁外,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随葬品和墓志铭。这些往往是历朝历代墓葬中,不变的内容。


无论是厚葬还是薄葬,随葬品都是必不可少的。随葬品大体分为两类,就是“生器”和“明器”。生器呢,顾名思义,就是生前使用的器物,往往是墓主人生前常用的,或者喜爱的东西,是一些生活中的器物;而明器呢,前几期节目也讲过,尽管这个“明”写做明天的明,但它其实是个通假字,通“冥府”的“冥”,所以明器也是专为死者特制,用来陪葬用的器物,供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使用。


墓志铭呢,一般是由亲友或同僚撰写的文章,常常表达了对逝者生平事迹和品德的总结、赞美。很多知名的文学家都写过墓志铭,比如,北宋欧阳修就为好友尹师鲁写过墓志铭,结尾有一句“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意思是石碑可以腐朽,但他的功绩不朽,体现了欧阳修真挚的赞美。还有唐代的不少文人,比如李白、杜牧、白居易等,也会为所相熟之人撰写墓志铭。


李静训墓


除了随葬品和墓志铭外,还有别的内容也能够体现出古人对死者的态度。我们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著名的李静训墓。


1957年,考古工作者们在西安附近,发现了一个保存很完整,等级很高的隋代墓葬。墓葬中保留了大量随葬品,其中有金银器、铜器、玉器等宝物;墓中还有一个墓志铭,有关于墓主人李静训详细的记载。除了这些之外,关于这个墓葬,有两点值得一说。


第一点,就是这个墓葬最为著名的地方,刻在石棺椁上的文字。


墓葬正中心放着石棺椁,内层是棺,外层是椁。其中的石棺雕刻十分精美,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歇山顶“殿堂”,门窗、斗拱、砖瓦应有尽有,反映了很宝贵的隋代建筑造型。但是在石棺和石椁的顶上,都刻有四个大字,“开者即死”。

图1碑林博物馆藏李静训石棺椁  图源网络


图2石棺椁上所刻开者即死 图源网络

这种诅咒其实在墓葬之中并不那么常见,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因为墓主人李静训,死的时候只是个九岁的小姑娘。她是隋朝的公主,外祖母就是著名的杨丽华。杨丽华的经历还是挺传奇的,她是北周末代的太后,又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长女。也就是说,她的父亲,篡夺了她继子的皇位,她也就从太后变成了公主。


据墓志铭记载,李静训这位小公主深受杨丽华的喜爱,但非常不幸的是她年幼就因病夭折。所以"开者即死"这四个字的背后,除了有对盗墓者的警告外,我们其实能够体会到长辈对晚辈深深的爱。关于李静训墓第二个值得讲的点,是有学者指出,这个墓葬其实有很强的佛教元素。


当时很多其他的墓葬里,石棺都会放在空间的一侧,留出另一侧的空间,用来做祭祀仪式的场所;但是李静训墓的格局与众不同,棺椁放在了墓室的中心,周围空间也并不大。另外,墓志铭中说,这个墓葬位于“万善道场之内”,还“于坟上构造重阁”,意思是这个墓葬是位于当时一个叫万善道场的寺庙里,上面还建造了楼阁。考古发掘的时候,墓葬上方也有夯土台基,可以对应墓志铭的内容。


所以有学者认为,李静训下葬的时候,和佛教里高僧圆寂后,为其建塔,并在塔下地宫中瘗埋舍利的形式一致。这背后其实也有着历史依据。北朝到隋唐的时候,佛教很盛行,皇室女子很多都会去寺庙修行一段时间,最有名的就是武则天在感业寺的修行。所以李静训以“舍利瘗埋”的形式下葬,也是很有可能的。


这种墓葬形式其实并不符合当时的礼制,背后也能看出杨丽华的“任性”。而这种任性,还有“开者即死”这几个字的背后,都透露着长辈的哀伤,以及对晚辈的爱。这些生者对死者所表达情感的方式,虽然形式上有所区别,但其实是中国墓葬建筑发展中贯穿始终,保持不变的东西。

汉代厚葬

那么,我国古代墓葬在不同时期,有哪些变化?我们来主要从两个时期来看。一个是汉代,一个是宋代。


前面说了,汉代流行厚葬,所以汉墓是墓葬发展的一个高峰。我们大部分人听到中国古代墓葬,一定会对汉墓印象深刻。著名的有汉高祖刘邦与吕后的汉长陵,汉武帝刘彻的汉茂陵,还有海昏侯墓,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等等。它们规模都比较大,随葬品也都很丰富。虽然或许是受曹魏“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的影响,汉墓中的绝大多数都被盗过,但是也会出土诸如金缕玉衣之类的稀世珍品。


为什么汉代盛行厚葬呢?或许和汉代儒家的发展有关。之前节目中提到,汉武帝时期,一改之前推崇黄老、休养生息的国策,转而听从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之后,儒家就成了汉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各地诞生了一大批以钻研儒学而崛起的世家大族。


“孝”又是儒家理论中,非常重要的道德标准,汉代那时候推举官员都叫“举孝廉”,说明起码在明面上,对于官员来说,更重要的是孝顺、廉洁这样的道德标准,而并不是工作能力。这种思想当然也反映在墓葬之中,为了表达对死去长辈的孝顺,汉代也就大兴厚葬之风了。


儒家的影响也反应在墓葬的空间上。汉墓是中国主流墓葬空间从竖穴式变成横穴式的时期。原来的竖穴,也就是竖向的墓穴,可以认为就是长方形棺椁往外扩大一圈空间形成的;变成了横穴后,其实是增加了墓室的横向宽度,使得墓室更大,除了容纳随葬品外,其实还对应了我们刚才说到的,下葬时需要在墓室中举行祭祀礼仪的需要。这些礼仪,或者叫“礼”,当然也是儒家推崇的内容。除了儒家之外,其中还会有一些神话题材,其实可以算是道教内容。


汉墓中出土有大量的画像砖、画像石,我就很喜欢这些画像砖石上面的图案,造型虽然看似简单,却有很特别的古风,而且题材非常丰富,其中就有很多故事、神话的内容。


比如有名的西王母画像砖。相传西王母住在西方昆仑山中,能够制作不死药,所以这也是长生的主题,画像砖画面中有西王母,三足鸟,玉兔、九尾狐等等。其中也能反映出古人求长生的愿望。


图3东汉西王母画像砖拓片 图源网络

宋代墓葬的“礼制下移”

讲完了汉代,我们再看看宋金时期,这是又一个古代墓葬的高峰。这个时期虽然也讲求厚葬,但是却有着更多特点。宋金墓葬特别在哪里?这还要先从宋代的时代背景讲起。前面姜铮老师的节目中提到过“唐以前近古,宋以后近今”的说法。“近今”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从北宋开始,中国传统礼制逐渐出现了下移。


所谓“礼制下移”,还是要从儒家来说。儒家是讲究等级的,之前也提到了,在儒家经典里,不同等级的人去世,都需要用不同的字来表达。“礼制”是儒家重要的手段,用来约束不同等级的人,需要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遵循什么样的规格。


但在唐代以前,中国其实都算是贵族社会,比如隋唐时期所谓的“五姓七望”,就是当时的几个大家族,它们中很多是从汉代开始崛起,影响力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乱世,后来竟然还能成为隋唐时期的皇亲国戚,说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望族”,一点儿都不夸张。所以这些时期,国家主要掌握在皇家以及贵族手中,“礼制”也就只给这些上层人物制定,并没有涉及到庶民百姓。


到了唐末呢,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比如生产力的进步,知识传播成本的下降,中央皇权的不断加强,科举制度的建立等等,普通民众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再加上唐末社会的动荡,老式望族就逐渐消失了。


中国社会从原来的皇帝——望族——庶民三级,变成了皇帝——庶民两级。这是宋代礼制下移的背景。所以这些约束各阶层人行为的“礼制”,就开始覆盖到庶民。很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官修的那些礼典,比如司马光的《书仪》、《朱子家礼》,袁采的《世范》等,也开始规定了庶民百姓需要遵守的礼仪。


所以如果我们看汉墓,大多都是皇帝、王侯们的大型墓葬。但到了宋金这个时期,很多普通百姓就有资格设计和建造自己的墓室了。而且这时期也出现了三教合流,也就是儒释道的融合,也给墓葬建筑增加了很多丰富的元素。

当然,中国的墓葬发展是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我们这里只是选取汉代和宋金这两个同样流行厚葬的时代来对比,让大家对古代墓葬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在下一期节目中,我想就宋金时期的“礼制下移”,来介绍一些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墓葬建筑。说一说当时有些财富的普通人,是如何营造他们地下的家的。大家敬请期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