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古人如何想象和创造“佛的住宅”?

5.4 古人如何想象和创造“佛的住宅”?

00:00
18:02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魏瑞瑞。


佛教建筑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型,其中,佛塔建筑又是尤其重要的。在刘畅老师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知道了建于辽代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极限。应县木塔是一座楼阁式木塔,可以登上到高处第五层。


我们再回顾一下应县木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非常高,总高度有67米多,而且内部其实相当于一个9层的楼房。二是木塔的塔刹,也就是五层木结构之上那些直指向天空的铁质构件,总高度也有12米之多。


我们现在觉得,既然叫塔了,那肯定是能上人的,但佛塔可不一定。有一些小佛塔,就一层高,人没办法沿着台阶走上去很正常;但是还有一些很高的佛塔,比如日本的很多佛塔,看起来也像是个很多层的建筑,有很多层房檐,可是它们也不能上人,因为它们实际上还是一个一层建筑,上面的重重塔檐其实就是个“高帽子”,中间还有可能有一根粗壮的塔心柱贯穿支撑,所以也不能上人。


塔作为一种典型和重要的佛教建筑,和“楼”“阁”有什么本质区别?在中国为什么发展出了独特的楼阁式塔、有着高楼加上塔刹这样的形式?本期节目中,我们看向佛教在中国初传的汉代,看看古人是怎样想象和创造“佛的住宅的。

外来的“塔”与本土的“楼”

佛塔最初是一个外来的建筑概念。它最早是有个梵文名称(Stupa),中文音译成窣堵坡,这个名称最初的含义近似坟墓。


早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的印度吠陀时代,就有窣堵坡内埋藏遗骨的做法。而那些埋藏有圣人遗骨的窣堵坡,就成为了人们礼拜和供养的对象。礼拜的仪式通常是绕塔而行,因为绕塔礼拜在佛教徒看来,是能够获取福报的一种功德。在《法句喻经》中有一个故事,说山中的五百只猕猴看到僧人绕塔礼拜,也学着做出绕塔的动作,后来这五百只猕猴被山洪淹死,但都因为绕塔的功德升入了天堂。到了公元前三世纪,印度的阿育王为了推行佛法,取佛骨舍利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使得建造佛塔供养舍利的做法广泛流行。


也就是说在佛教开始兴起、还未传入中国的时候,建造佛塔是为了埋藏佛骨舍利,供人礼拜的。那个时候,塔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在佛教的戒律书《摩诃僧祗律》中,描述了佛建造迦叶佛塔的场景:“尔时世尊,自起迦叶佛塔,下基四方,周匝栏揗,圆起二重,方牙四出,上施槃盖,上表轮相。佛言:作塔法应如是。”这句话是说,佛认为塔应该建成基座为四方形,周围有出檐和栏杆,台基上是覆钵圆丘的形状,丘顶部放置有相轮盘和伞盖的样子。现存于犍陀罗地区的覆钵塔遗址,迦腻色迦大塔,有着方形台基,塔心藏有舍利盒,证实了这个时期佛塔的主要形式。


图1 北京妙应寺(白塔寺)白塔:中国现存最大的覆钵式塔


在我国新疆的库车地区,还保存有三世纪时雀离大寺的遗址,雀离大寺是一个塔庙建筑群,周围是庙宇和洞窟,中心也是覆钵形塔。可以说,原生的佛塔,是为放置佛骨舍利,供佛教徒绕行礼拜而修建的。



图1 雀离大寺遗址

所以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并没有这种真正的“塔”,因为中国这边的信仰、习俗和古印度并不相同。也就没有类似佛塔一样供礼拜绕行的建筑形式。但是中国那时候有一类和神仙信仰相关的本土建筑形式,那就是楼阁。


楼和阁最初可能不太一样,具体区别这里我们不展开。但总体来说楼阁是建在高台上的建筑,或者是多层建筑,它们都比一般的建筑更高。楼阁在中国建造的历史很悠久,在汉代班固的《西都赋》中描述的皇家园林昆明池,池中和水池周围就建有昆明观等楼阁建筑。


为什么要在园林里建高台楼阁呢?这背后是汉代人普遍相信“仙人好楼居”,也就是说认为神仙是喜欢住在高处的。历史上的汉武帝崇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史记》里面记载了汉武帝信任的一位方士,公孙卿的“理论”——公孙卿说:“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 意思是说,仙人是能看见的,只是在高处速度太快所以看不见,你汉武帝如果修神仙喜欢的高楼,放上祭品和实物,就能引来神仙停留,你就能看到了。就因为这样的一句话,汉武帝大兴土木,在长安建了蜚廉桂观、在甘泉建了益延寿观。从此,“仙人好楼居”的思想使得建造高台楼阁在汉代普遍地流行了起来。


帝王们热衷于在自己的园林中修建楼阁,来模拟想象中的天界和仙境,满足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崇拜和向往,以及求仙的欲望。而且在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很多“明器”,所谓“明器”,“明天”的明,“器物”的器,很多都是用来陪葬的建筑模型,而且往往是陶制的。其中有着众多的多层陶楼,也就是一种样子像楼阁一样的陪葬品。可以看出,这种对求仙的渴望不仅体现在了生者的花园中,还延续到了亡者的世界。


汉代厚葬,羽化升仙思想浓厚,汉代人认为人死之后有可能升入神仙世界,而神仙在天上,因此高楼可以和神仙沟通,和神仙的居所相沟通。因此在墓中放置陶楼,寄予了希望通神升仙、神仙祝寿的目的。

天人和瑞兽


如果汉代的人们普遍相信,本土信仰中的仙人好楼居,修建高高的楼阁,就能等来神仙。那在他们眼中,外来的佛,会不会也好楼居?


这个涉及到汉代人怎么想象佛,怎么理解佛的形象——在东汉佛教传说中,佛陀是一位能飞行的西方神祇。能飞行,或许就意味着有羽毛,或者有翅膀。在许多佛经中都关于天人伎乐的描述,在印度巴尔胡特塔可以看到天人礼塔主题的雕刻,在这些雕刻中,天人的肩膀上都长着羽翼。


长有羽翼的天人形象随着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了中国。西安的十里铺发现了东汉时期的有翼童子铜像,在前面敦煌莫高窟的节目中讲到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上世纪初考察新疆时,发现了米兰佛寺的塔院遗址,佛塔外廊的墙壁上清理出了有翅膀的天人壁画残片,斯坦因当时在《西域考古记》中感慨道:“这真是伟大的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安琪儿在这里找到了。她们大概在两千年前就飞到中国来了。”


我们可以推测在佛教初传入中国的东汉时期,佛教中的有翼天人形象,或许就和羽化升仙、并且好楼居的仙人形象联系在了一起。除了信仰世界里的神祇或生物形象外,建筑形象中,也有这一融合的现象。


东汉时期,有个词几乎和佛同义,那就是“浮图”。这两个字,浮是漂浮的浮,图是图案的图,也有时写作屠夫的屠。在后世,“浮图(浮屠)”也有了佛塔之类的意思,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种说法里,七级浮屠就是七层佛塔的意思。《后汉书》里记载 “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可见在汉末三国时期,民间把佛和老子都看作神仙方术对待,民间建浮图祠,目的仍然在于生能祈祥,死后升仙。这个时期的文献和地图中也常常可以见到“浮图里”这样类似的地名。这些地方通常是因为修建有浮图祠而得名的。造成“浮屠祠”既有可能是佛教场所,又有可能是道教场所的原因已经很难下定论了,可能和后世那些多种信仰杂糅的“三教殿”之类的类似。


但归根结底,浮图祠这种早期的佛教建筑类型,在功能上融合了外来的佛陀信仰和本土的神仙信仰,那么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主题上,是不是也有这种融合呢?浮图祠没有建筑实物留存,但是在湖北襄阳市汉墓中出土的一件陶楼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的融合。


大家如果看讲义中的陶楼照片,就会发现,襄阳相轮陶楼的形态是主要是汉式陶楼和印度式塔刹的组合。首先,陶楼主体是一座两层楼阁,和门楼、院墙等构件组成一个长方形的单进院落,和汉式其他的出土陶楼基本一致,说明它的主体所模仿的,就是一个汉地的建筑。但和普通陶楼有所不同的是,两层楼阁的顶上设有一组平头相轮塔刹。这种塔刹,正是来源于古印度覆钵形窣堵坡,也就是佛塔原本样式的一种简化和象征。


图3 襄阳相轮陶楼

在这件相轮陶楼的门扉上,也装饰有长着羽翼的天人形象,这和楼顶端的相轮装饰一起,显示了这座建筑与佛教的关联。除此之外,这件陶楼最主要的装饰元素是两种动物:熊和虎。


为什么是这两种动物呢?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熊和虎都属阳,是瑞兽,有辟邪的功能,所以民间常常在门楼上雕刻或者画上熊虎等瑞兽,寓意守护。熊和虎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象征,那就是长寿,可以象征神仙的长生。比如在西晋时期的《抱朴子》中记载有一句话:“玉策记称:熊寿五百岁,五百岁则熊化。”也就是说晋代人们认为熊有五百岁这么长寿。《庄子》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这里面的“熊经鸟申”,就是指人模仿熊和鸟的伸展动作形成的、吐纳锻炼的方法,庄子中认为如果按照这样的动作去练习,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这种观念在后来演变成了各种以模仿动物动作为主的养生术,其中最有名的可能是华佗所传的“五禽戏”。五禽戏要求人们模仿虎、鹿、熊、猨、鸟这五种动物的动作,魏明帝就曾练习这种养生术。在这种流行的追求长生住寿的思想下,汉代人将这种愿望表达在墓室陶楼上,多用熊和虎装饰陶楼。


而在襄阳相轮陶楼上,我们可以想象佛教初传入汉地时,人们无论是对佛形象的想象,还是对佛教的理解,都基于一种对本土已有概念的比附。在汉代人眼中,佛可能是一位西方的喜欢高楼的仙人,因此修建一座高楼作为佛的住宅,表达对长生和前往佛国世界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

从明器到浮屠祠


对于没有建筑实物留存的浮图祠,我们可以在文献中找到一些记载。《三国志》中记载了东汉年间,笮融建浮图祠的事迹:“笮融者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人,悉课读佛经。”意思是笮融建造的浮图祠,主体是上有九重铜槃相轮的多层楼阁建筑,楼阁中有黄金贴面的铜佛像。这种相轮和高楼的建筑组合形式,正是和襄阳相轮陶楼的形式吻合。


从这样的建筑形式,我们或许能够看出,应县木塔这类建筑的前身是什么样子的了。一个在中国发源的楼阁建筑,在最顶端顶着一个从印度传来的塔剎,形成了后世的佛塔。


而且佛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佛寺最中心、最重要的建筑。到了南北朝,这种“塔寺”已经普遍存在,佛寺中常常有几重寺或者几层寺的名称,按学术界的推测,这很可能就是指寺中主要建筑的佛塔为几层的意思。在佛教的概念中,建塔越高或层数越多,表示功德越大,这个概念也从精神层面和文化含义上把外来的佛塔和本土的高楼统一了起来。从这个角度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塔越来越高,层数越来越多。甚至可以推测,为了技术上可以实现尽可能多的层数,又出现了尺度缩小、具有象征性的密檐式塔。这种密檐式塔上面可能会有着密集的十几层塔檐,但实际上内部可能只有几层,甚至只有一层。密檐式塔多由砖石砌成,通常密檐塔的第一层很高大,一层以上的各层层高却非常非常小。知名的密檐塔有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云南大理的崇善寺三塔里的千寻塔、西安的小雁塔等等。关于密檐塔,我们下一期还会重点讲到。


以建筑形制论,或可以认为,重楼式浮图祠是中国楼阁式佛塔的源头;也是是佛法初传时期,中国古代人对佛的最初想象。


这一期给大家讲了一下,外来的佛教建筑,也就是“窣堵坡”或者原始佛塔,是怎么和中国本土的楼阁建筑进行嫁接的。两个符号的结合,后来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中国佛塔。下一期,我会带大家聚焦一个很常用的手法,那就是“微缩”的手法,来看看佛教建筑,以及其他那些和信仰有关的建筑中,是怎么表达精神追求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