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谋略的变通:通权达变

第三章 谋略的变通:通权达变

00:00
09:17
第三章 谋略的变通:通权达变
谋略的运用不可刻舟求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容易陷入教条主义。
自古以来,通权达变都是谋略大家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精通灵活应变的能力,才能将谋略的运用转化成真正的力量。
恰如其分 五张羊皮请高人
事典
春秋时期,百里奚苦学多年,有经天纬地之才,他游历列国多年,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但都没有受到重用。
开始,他来到齐国,想辅佐齐襄公,却没有人引荐他。他盘缠用光了,仍然没有成事,只好在街头行乞。在乞讨时,他遇到了蹇叔。蹇叔一看就知道他不是普通人,后来一聊,发现他果然是一个奇才。
最后,经蹇叔推荐,回到虞国。虞国大夫把他推荐给虞王,但虞王却没有重用他,只给了他一个中大夫的小官。后来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被晋国俘虏。晋国也没有重用他,而是把他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随从人员送给了秦国。
百里奚自叹道:“我有济世之才,却遇不到明主去施展我的抱负,临到老了却还要做奴仆。”
于是,行至半路,他便逃走了。他先逃到宋国,后来又逃到楚国。在楚国他被当作奸细抓了起来,他解释说自己很会养牛,楚王便让他做了个牧马的官。
却说秦穆公拿到晋国陪送的人的名单,其中有百里奚的名字,却不见百里奚的人。便问他的大夫公孙支:“你在晋国待过一段时间,一定知道百里奚是什么样的人吧?”
公孙支说:“百里奚是一个难得的奇才,他有经世之才,只是生不逢时,一生遭遇不好!”
秦穆公十分好才,便问:“我该怎样才能得到他,让他辅佐我呢?”
公孙支说:“据说他的妻子在楚国,他可能也去楚国了。”
果然,一打听,百里奚在楚国牧马。
秦穆公问公孙支:“我出重金来换他,你说楚国会同意吗?”
公孙支说:“不行,你这样买不来百里奚。”
秦穆公不解地问:“为什么?”
公孙支说:“楚王让他牧马,是因为还不知道他的本事。你要是用重金去换他,那岂不是告诉楚王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吗?这样,他们必然会重用百里奚,你还能得到他吗?不如说他是一个逃跑的人,有罪在身,这样就会用很少的钱把他神不知鬼不觉地赎回来了。”
秦穆公说:“这是个好主意。”便命人带着五张羊皮去见楚王,楚王怕得罪秦王,便让人把百里奚抓来,交给了秦国使者。当百里奚要走时,南海人都以为他可能会被杀头,都哭了,可百里奚却笑道:“我知道秦王有霸王之志,他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来抓一个陪送的奴仆呢?他到楚国来逮人是假,重用我是真。你们又哭什么呢?”
百里奚坐上囚车来到了秦国,秦穆公立刻召见了他,问:“秦国比较落后,该怎样才能强大起来呢?”
百里奚说秦国应与东边各国少打仗,礼尚往来,同时收服西边这些小国,扩大自己的土地,增加劳动力。秦王只要用良好的政策安抚国内人民,又用强大的力量征服西边,把住通往东边的天险,静观中原之变,这样就可以成就霸业。
秦王听了十分高兴,便拜他为上卿,让他管理国政。
点评
百里奚有经天纬地之才,周游列国,却没有人发现他的价值。后来,他作为奴隶在楚国养马。秦穆公知道他是一个旷世奇才,用五张羊皮的价格从楚国把百里奚买到秦国,让他管理国政。秦穆公在百里奚的辅佐下,对内善用人才,发展生产,对外与中原国家以和为主,向西发展,收服十二个戎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才也许就在我们的身边,这里可以改一改雕塑家罗丹的名言:我们身边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
如果我们无法发现身边的人才,那么这个人才就可能会跟着别人跑掉,本属于我们的荣耀,也会被他人所获取。
开卷有益
掌握好分寸
秦穆公获得百里奚的经过除了说明秦穆公爱才、惜才之外,也佐证了另外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掌握分寸。
假使秦穆公大张旗鼓地去请百里奚,也许楚国就会发现其中的端倪,哪怕是扣留下百里奚都有可能。
掌握好了分寸,羊皮配奴隶,这才能不引起对方的猜疑,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人才。
同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想要什么,或者说,我们想要达成什么目的,也需要掌握好分寸,如此才能更加顺利地获取我们想要的结果。
就像男女谈恋爱,如果太过于表现自己,反而会取得不太好的结果,有时候甚至会把对方给吓走。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呢?爱如指间沙,不能握太紧,握得太紧了,沙子反而流失得更快。
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是不动声色地、一点一点地展露自己的个人魅力,从而慢慢地吸引对方对你产生兴趣,同时也给了对方一个接受你的过程。如此,两颗心才有可能慢慢聚到一起。
将谈恋爱的道理引申到生活里的方方面面,都是同样的道理,欲速则不达,过于执着则偏偏会失去。不论做什么,都要根据当时的形势,把握好分寸,从而获得更加确定的结果。
忘却私仇 项王弃仇图良才
事典
秦始皇病逝后,胡亥即位,是为二世皇帝。二世皇帝昏庸无道,不理朝政,使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因而导致了秦末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贵族出身的项羽随从叔父项梁起事。后来,项羽与秦将章邯开始对垒,秦将章邯大败后,逃进了大本营,项羽便准备乘胜追击。
范增劝项羽说:“我们已经大战了三天,人困马乏,不宜继续出击。要想办法让赵高逼迫章邯,使章邯在进退两难之际投降楚军。”
于是,项羽听从了范增的计策,派人到咸阳城里到处散布说楚军大胜,秦军大败,章邯已经逃跑。
昏庸的秦二世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派人去问章邯:“为何打不过楚军?”
章邯对此非常害怕,同时又非常气愤,便让司马欣到咸阳向秦二世申诉实情。结果司马欣差点被赵高砍了脑袋。司马欣逃回来后便劝章邯说:“赵高弄权,独断专行,陷害忠良,我们在他手下也真是太憋气了。我们打胜了,他妒忌,打败了,他惩办我们。无论胜败,都逃不过他的手心,哪里有我们的出头之日?将军还是另想办法吧!”
章邯不知所措,加上接连打了败仗,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无奈,只得派与项羽有恩的司马欣去同项羽讲和。
项羽的叔父项梁是被章邯杀害的,从此,章邯同项羽结下仇冤。所以,开始项羽说什么也不愿意同章邯讲和,加上当时章邯已经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随时都有可能被项羽击败。但是,项羽又认识到,自己虽有拔山之力,威武无双,但是,至今未能进关得以封王,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章邯大军的阻挡。
现在,章邯被秦二世和赵高逼得无路可走,万般无奈才想归降楚军,如果不予接纳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投奔其他诸侯。另外,章邯是秦国的主将,他一归顺,其他秦将也就容易征服了。同时,项羽还认识到,作为一个有志向的男子汉、大丈夫,就得忘却私仇,宽以待人。想到这里,项羽果断地告诉司马欣说:“章邯杀了我叔父,是我的仇人,我本想杀了他,怎么能够和他讲和呢?可是我知道替叔父报仇是我个人的私事,消灭秦国,是天下的公事。我决不能因私害公,所以我决定出于公心同章邯讲和,只要他真心归顺,我一定以诚相待,决不因私害公。请他过来吧!”
可是,司马欣又吞吞吐吐地说:“章邯的罪太大了,万一他投奔将军你,你不能宽容他,他不是自寻死路吗?请你给我们一个凭证。”
项羽听后哈哈大笑,豪爽地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能反悔?既然如此,那么咱们订立盟约。”
于是,项羽和秦将章邯、司马欣等订立了盟约,然后章邯才投降楚军,拜见项羽。
接着,项羽就封章邯为雍王,把他留在楚宫里,封司马欣为秦军上将军。司马欣带着投降的秦军打头阵,项羽带着章邯并率领着楚军和各诸侯国的将士,浩浩荡荡向西进发,直捣秦朝都城咸阳。
点评
章邯想向项羽投降,但是章邯曾经杀了项羽的叔父项梁。项羽明白,自己和章邯过去是两个阵营的人,各为其主,所以刀兵相见在所难免。但是既然两人为了推翻秦王朝这个共同目标而合作,就应该抛弃前嫌,互相扶持。于是,项羽向使者司马欣表示,杀叔父是私事,消灭秦国是天下的公事,绝对不会因私害公。项羽原谅了章邯的过去的行为,接受了秦军的投降后,一路向西,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项羽这种豁达的肚量难能可贵。
所以人的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广,放下以前的旧恨,朝着新的目标前进。
开卷有益
宽容是一种美德
宽容是博大的胸怀。我们可以不赞成别人的观点,但是我们应当尊重别人的选择,给别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生活的权利。
唐朝人娄师德性格沉稳,肚量宽广。他的弟弟当上了刺史,临走时,娄师德对他说:“我辅助宰相,你又管理一个州。我们受皇上的宠幸太多了。如果别人忌妒你,你该怎么办?”
娄师德的弟弟回答:“如果有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自己擦掉,不让你为我担忧。”
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口水,是对你恼怒。如果你把口水擦掉,岂不是违背了那些人的意愿吗?别人会更加痛恨你。所以,你不要擦口水,让它自己干,笑着接受这个事。”
这可以说是宽容的极致了。
这个故事中娄师德的做法也许有些极端。但是在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不友好的人。当别人不太友好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是针锋相对,还是宽大为怀,以德报怨?
我们可以选择宽容,甚至可以以实际行动感化对方。
大千世界,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是千百年来的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总之,对于个人而言,宽容会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宽容会营造和谐的气氛,利于自己,也利于他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