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 不动声色立威信

深藏不露 不动声色立威信

00:00
09:53
深藏不露 不动声色立威信
事典
三国时期,吴国孙綝拥立琅琊王为皇帝之后,一家五位侯爵,都带领禁军,权力足以倾轧国君。
有一次孙綝献牛、酒给皇帝,皇帝不接受,孙綝就去找张布,酒喝得半醉时,对张布说:“当初废掉少主时,许多人劝我自己登基为帝。而我认为当今陛下贤明,所以就拥立他登基,当今皇上如果没有我,就登不上帝位。如今我献上礼物,却被拒绝,将我看得跟一般臣子一样,我要慢慢想法子了。”
张布将这番话向皇帝禀告,皇帝记在心里,担心政事发生变化,就时常对孙綝大加赏赐,暗中对张布说:“狐狸捕鸡的时候,一定先伏下身体,垂下耳朵,等到鸡来,鸡一看就相信狐狸没有企图,所以狐狸能够抓到鸡。假使狐狸瞪大眼睛看着对方,露出一副要扑杀猎物的样子,鸡也晓得要飞走,以逃避狐狸的气势。现在孙綝比鸡还狡猾,而我没狐狸聪明,不知怎么办才好。”
张布点头说:“事情如陛下所说,如果一定要办,非丁奉不可。”
皇帝于是召见丁奉,告诉他说:“孙綝仗着威权,图谋不轨,我希望与丁将军一起除掉他,如何?”
丁奉说:“孙丞相兄弟朋党很多,怕到时大家想法不同,不能完全制服。但是可以借聚在一起打猎的时机,用陛下的武士杀掉他。”
皇帝接纳丁奉的计策,就举办猎会,邀请孙綝。
孙綝假装生病,皇帝硬要他起身,连续派了十几个使者去催促,孙綝不得已,只好去了。
孙綝一到,张布用眼色示意武士将孙綝捆绑,杀了。
张布拿着孙綝的首级,对众人说:“与孙綝同谋的人,一概不予追究。”
孙綝威权盛大,皇帝竟然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杀了他,臣子们都称赞皇帝睿智果断。
点评
孙綝无意中流露出了对皇帝的不满,隐隐约约有不臣之心。皇帝表面上对孙綝大加赏赐,暗中却和张布谋划铲除孙綝,张布向皇帝推荐丁奉。丁奉提出在猎会上杀掉孙綝。不就,皇帝成功地在猎会上不动声色地杀了孙綝,在朝廷中掌握了实权。
皇帝办这种事情须要找到忠贞、可靠而果断的大臣。大臣的嘴巴还要牢靠,不能泄露机密。而且皇帝本人还要下极大的决心。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刻。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经策划后,不动声色地铲除权臣,对于这些阴谋诡计,作为当代人自然不能去效仿,但是故事背后流露出的智谋与决断,对我们还是有相当大的启发。这件事的本质是告诉我们决策定下之后,要坚定信念地做下去,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开卷有益
事情成功之前尽量不要张扬
我们做一件事,在成功之前,最好是不要说出来。因为如果你说出来,又没有做成功,会给他人一种浮躁的印象。
真正厉害的人,都会找准自己的目标,然后在做事情的时候,尽量保持谦虚、低调,默默付出,直到成功,一鸣惊人。人生要适当低调,不管什么时候,不要太露锋芒,让自己沉下心来,踏实稳妥地前行,这样的人生才有厚重感。
不要把你的目标太早告诉别人。如果告诉别人了,一传十,十传百,你无形中就成为了别人关注的焦点,反而不利于事情的进行。
当然,也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一个人去做,如果你所做的事情确实需要他人的帮忙,那你可以寻找几个牢靠的知己,和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从可靠的朋友那里得到关心和帮助,有助于更顺利地达成目标。

革除弊政 唐玄宗的三把火
事典
历代皇宫中,都收养着大量的宫女,她们少年入宫,白首不归,在九重宫禁的深宫高墙之中,埋葬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之一,也是为天下人所深恶痛绝的。有些新上任的皇帝便以此作为否定其前任的突破口。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朝政大权被他的姑姑太平公主掌握。第二年他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又过了一年,他命令有关部门在崇明门准备好牛车,将后宫里过多的宫女遣送回家,并声称这些宫女都是太平公主选进的,与他无关。这就既否定了太平公主,又收买了民心,可谓一箭双雕。
当他失去帝位以后,他的儿子唐肃宗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宣布放出宫女。
唐玄宗又被他的继任者否定了。
受益的自然是那些被遣放的宫女。从此,她们便可以过上常人的生活了。
玄宗继位以后,还干了另一件事。玄宗开元年间,一股股烈焰自皇宫的庭院内腾空而起,只见一群宦官将一匹匹绫罗绸缎、一捧捧工艺绝伦的玉珠饰物不断地投入火中。
在一旁监视焚烧的,除了宰相姚崇外,还有唐玄宗本人。
这是唐玄宗向天下人表示他要以俭治国的一次行动。
唐朝在开国之初,崇尚节俭,自武则天执政以来,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她的女儿太平公主的府第,宝帐车马,如同宫殿。侍儿奴仆成百上千,一个个都披绫罗,穿绸缎。各地供奉的珍稀玩物不可胜数。她的孙女安乐公主有一条裙子,用天下各种禽鸟的羽毛制成,正面看为一色,侧面看又为一色,阳光下为一色,阴影下又为一色,仿佛能看到百鸟并集裙上。当时官宦人家都效仿她,以至天下珍禽异兽的毛羽采之殆尽。
唐中宗时,宰相宗楚客的府邸极为华丽,以至太平公主看到以后都叹息说,跟他相比,我们这些人都算白活了。
唐玄宗当政后,便以焚毁锦绣珠玉的行动,对前任又一次表示了否定。
唐玄宗还做过一件事,便是遣散僧尼,为国家财政减轻了负担。
总之,放宫女、焚锦绣、遣僧尼,是唐玄宗通过革除前朝弊政以否定前任的三项主要举措。
点评
唐玄宗即位后,针对前代的弊政进行了改革。他将后宫多余的宫女遣送回家;否定武则天以来的奢侈之风,通过焚烧绫罗绸缎和玉珠饰物来表示崇尚节俭的态度;此外还遣散僧尼,为国家财政减轻了负担。唐玄宗统治前期,锐意进取,知人善用,国力鼎盛,万国来朝,创造了历史上的开元盛世。但是后来他却骄傲自满,不再践行从前自己定下的规则,最终安史之乱爆发,他也在流亡之中失去了帝位。
唐玄宗的经历告诉我们:人应该谨慎自省,生活简朴,内心树立一个正确而长远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既定的规划,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切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因为完成了规划中的一部分,就骄傲自满起来。否则,不仅会使前面的努力付诸东流,还会面临一个无比糟糕的结局。
开卷有益
选准突破口,做好长远规划
工作中,有些项目可以马上看到显著成效,而有些项目需要稳打稳扎才能见成效。所以,我们做事情要有长远的规划,特别是要多做增后劲、益长远的事。
决策者不论是因工作变动而出任新职,还是刚走上决策岗位,想立竿见影地打开工作局面,做出颇有成效的事情,是很困难的。
有的决策者热情高,有乐观向上的精神,有十足的干劲,愿意把工作成果提上新的台阶,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新任决策者切不可急于求成,期望短期内就会出成绩。因为这样往往欲速则不达,造成揠苗助长的败绩。
对新任决策者来说,最应该做的事情是选准突破口。选不准,工作中会处于被动的境地,处处遇到阻力;选准了,会旗开得胜,水到渠成。
选准突破口,就是要解决眼下最迫切的问题。着眼于当下的同时,还要有长远的规划,既狠抓当下,也放眼未来,并且时时告诫自己要坚守原则和底线,不可松懈。

赏罚严明 商鞅变法
事典
商鞅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他本是卫国的没落贵族,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来到秦国。
秦孝公听商鞅谈论富国强兵之道,很赞同他的变法主张。于是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法令包括如下内容:承认土地私有,买卖自由,奖励耕战,建立郡县制。
商鞅担心老百姓不遵守新法,为取信于民,就在国都咸阳的南门外,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柱子,命官吏看守,并且下令:谁将此木搬到北门,赏黄金十镒(古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当时围观的人很多,但大家一是不明白此举的意图,二是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所以没人敢动。
商鞅闻报,又下令把赏钱增加到五十镒。
老百姓更加怀疑了。
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出三天,就有一个不信邪的壮汉,把那木柱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刻召见了搬木柱的人,赏他五十镒黄金。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举国轰动,人家都说商鞅有令必行,有赏必信。
第二天,商鞅即公布法令,新法虽然遭到一些享有特权的贵族阶层的反对,但在秦国终于得到顺利实行。
点评
商鞅担心老百姓不相信政府,所以在南门外立起三丈高的柱子,下令谁将柱子搬到北门就赏黄金十镒。在老百姓没有反应的情况下,商鞅把赏赐提升到了五十镒。于是一位壮汉把柱子搬到北门,立刻被奖赏了五十镒。商鞅的变法虽然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对,但还是顺利执行了。商鞅变法为秦国未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人人都爱戴言出必行的人。为人为事必须正直、诚信,才能让他人信服,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
开卷有益
不要轻易承诺
当别人有求于你的时候,你首先要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到。有的人不自量力,对朋友的请求一概答应。如果事情做好了,那当然好;如果事情没有做好,或者做不到,那就会被朋友认为是不守信用。
有一个小品,说的是主角本来在火车站没有熟人,但是他为了升职,硬是对其他人说能买到火车票。结果,人们都找他去买火车票,他有求必应。但是,他确实没有熟人,只好自己半夜三更去排队买票,把自己往死胡同上逼,搞得自己狼狈不堪。
这就是没有考虑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而轻易承诺他人的典型事例。如果票买来了,人们当然会认为他了不起;买不来,耽误了别人的工作,大家也就慢慢对他疏远。
在这里,我们强调,不要轻率地对朋友承诺。应衡量自己,如果能做到,当然可以答应帮助别人;如果自己真没有实力和条件,就不要承诺。尽量不说“这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了”之类的话,给自己留一点余地。轻易给出的承诺,相当于勒紧自己脖子的绳索。我们在面对任何人提出请求的时候,要冷静地想一想,再做出决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