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自如 李世民巧服人心

收放自如 李世民巧服人心

00:00
10:30
收放自如 李世民巧服人心
事典
尉迟敬德,原在义军宋金刚手下,后归李世民,为唐朝开国大将,广立战功。他为人鲁莽骄悍,却又忠正刚直。
一次,唐太宗与吏部尚书唐俭下围棋,唐俭抢先占据有利位置,与太宗发生争执。太宗一时动怒,就下令把唐俭调出中央,贬为潭州刺史,但仍余怒未消,便对尉迟敬德说:“唐俭轻视我,我想把他杀了,你替我作证,就说他对我有怨气,出口不逊。”
第二天,唐太宗便让尉迟敬德和唐俭当面对证,敬德叩头至地,说道:“我确实没听说过。”唐太宗反复再问,还是这样回答。唐太宗一怒之下把手上的玉板摔碎在地,拂袖入内。
过了一会儿,太宗忽命设宴请三品以上的高官都入席。席间,太宗李世民面对众臣说:“尉迟敬德刚正不阿,今日之事,使三方面都得到了利益:唐俭免去了冤枉定下的死罪,我不致落下个枉杀无辜的恶名,敬德也免得违心地服从我,这是三利;我有改过自谴的美德,唐俭有重获生命之幸运,敬德有忠正刚直的声誉,这是三益。”唐太宗便赏赐尉迟敬德千匹缎子,大臣们都向太宗祝贺。
尉迟敬德依仗自己有功,便骄傲放纵自己,经常盛气凌人,招致同僚们不满。曾有人告他谋反,唐太宗倒不轻信,找来问询是否当真。敬德说:“臣随陛下讨伐四方,身经百战。如今幸存者,只有那些刀箭底下逃出来的人。天下已经平定,臣子会谋反吗?”说着把衣服脱下,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累累伤痕。唐太宗李世民感动得老泪横流,好言好语安慰敬德一番。
但尉迟敬德骄纵成性,毕竟难改。一次太宗大宴群臣,尉迟敬德和在座的人较短长,争论谁是长者,一时性起,竟然殴打了白城王李道宗,弄瞎了道宗的一只眼睛。皇上见敬德如此放肆,十分不悦而罢宴,对敬德说:“我要和你们同享富贵,而你却居功自傲,多次犯法。你可知古时韩信、彭越如何被杀?那并不是汉高祖的罪过。”尉迟敬德这才有些惧怕,从此以后,行为才有所收敛。
尉迟敬德这样骄横却又正直的人,必须施之以恩,使其感动,但必须抓住其弱点,给予其适当的警告,起到威慑的作用。为感慨唐太宗李世民驯服悍臣尉迟敬德之事,有诗叹曰:居功悍将气凌人,明主恩威驯莽臣;巧借韩彭喻今古,尉迟醒梦汗淋淋。
点评
尉迟敬德因为在唐太宗面前装糊涂,避免了唐俭被杀,成就了唐太宗改过自新的美名,也使自己获得了忠正刚直的声誉,受到了唐太宗的表扬,唐太宗赏赐了他千匹缎子。然而,尉迟敬德后来骄纵起来,在宴会中打瞎了李道宗的一只眼睛,唐太宗用韩信、彭越被刘邦杀害的例子吓唬他,使尉迟敬德产生了恐惧心,行为有所收敛。
唐太宗对唐朝开国功臣,而且是面对同样一个人,有做得好的地方就不吝溢美之词,有失误就敲打他,在收服人心方面,可谓是收放自如。
开卷有益
德与刑
在封建时代,明智的君主用来驾驭臣下的手段,一般而言有两个:一个是在道德上严格要求下属,另一个是在刑罚上严厉监督下属。
这就是德与刑。
德与刑是什么?德就是奖赏;刑就是惩罚。君主自己掌握着赏与罚的权力,做臣子的愿意立功来追求赏赐,害怕杀头而顾忌君主的威严。但历史上的奸臣却不是这样。对于巴结他的人,奸臣可以窃取君主赏赐的权柄而加赏;对于他们所憎恨的人,也能够窃取君主杀戮的权柄而加罪。所以,如果君主没有把赏罚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听任权臣去行使,那么朝廷里的大小官员就会因为害怕权臣而轻慢君主,投靠权臣而背离君主。这就是君主失去德、刑后所造成的结果。
正所谓,老虎之所以能够制服野狗,在于它的爪牙。如果老虎把爪牙交给野狗使用,老虎便会被反制。
比如在春秋末期,齐国就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
当时齐国的大夫田常把爵禄分给群臣,用斗借粮给老百姓,这就使得君主齐简公赏赐的权柄被田常窃取,后来简公就被田常杀掉了。
战国中期,子罕对宋桓侯说:“奖赏的事是人们所喜欢的,你来掌握;杀戮的事是人们所憎恶的,请让我来做。”
宋桓侯刑罚的权柄就被子罕窃取了,宋桓侯遭到了子罕的威逼退位。
有的奸臣把赏罚两种权柄都夺去了,君主就面临着比齐简公和宋桓侯更严重的危险。
所以,但凡是英明的君主,始终都会牢牢把握住德与刑。
放到现代社会,德与刑都不再是私人可以去掌控的东西,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是一个决策者依然可以在古代君主所施行的德与刑中找到些许的共通之处。那便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德行,以德服人,同时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对方的人品和道德,多多结交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千万不可以利益为衡量标准。同时,也要在做决策的同时,制定好监督手段,用有效的监督去杜绝事情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不好的状况,做到提前查漏补缺,防止亡羊补牢。
军令如山 郭荣斩将明军纪
事典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皇帝刘崇听到后周太祖郭威逝世的消息,大喜过望,计划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于是派使节前往辽国请求出兵协助。辽国派武定节度使杨兖率骑兵一万人,前往太原与北汉会师。刘崇亲自率军三万人,与辽军会师南下。
后周世宗郭荣听到北汉入侵的消息,不顾文武百官的反对,决定御驾亲征。两军在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会战。刘崇率中军列阵居中,前锋都指挥使张元徽军在左翼,杨兖军在右翼,威严整齐。这时候,后周河阳节度使刘词率后军续进,还没有到达战场。前方力量薄弱,军心惊惧,疑虑不安,只有郭荣战斗意志高昂。他命令义成节度使白重赞与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李重进率军列阵左翼,命令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率军列阵右翼,命令向训、史彦超率精锐骑兵守中央阵地,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则率禁军保护郭荣,郭荣骑马亲临沙场督战。
刘崇发现后周军队不多,对召唤辽军作战的决定,十分懊悔,他傲慢地说:“我只用本国的军队就能把他们击破,要辽国干什么?今天不但击溃周国,同时也让辽国开开眼界。”辽将杨兖大不高兴。刘崇命令左翼张元徽军先行攻击。张元徽率一千骑兵杀向后周右翼,会战开始。不久,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无缘无故,率骑兵先行撤退,右翼霎时崩溃。郭荣发现情势危急,率皇家亲军卫士,冒着飞石流箭,奋力反击。禁军将领赵匡胤身先士卒,拍马冲锋,士卒殊死作战,以一当十。北汉军大败。刘崇亲自举起红旗收兵,也不能阻止士卒逃命。杨兖衔恨刘崇轻视辽军,也不愿救援,只保全辽军,平安撤退。
樊爱能、何徽率骑兵数千名向南逃走。他们大肆劫掠供应前方军队的辎重,护送运输的后勤部队官兵差役,都四散逃命,损失惨重。郭荣派亲信官兵以及侍卫亲军军官追上,要他们停止逃亡,但没有一个人接受命令,有些使节甚至被变军格杀。变军对外扬言说:“辽国大军就要来到,官军大败,其他军队全都投降蛮族了。”刘词率后周军北上,中途正遇上樊爱能。樊爱能劝刘词停止。刘词拒绝,率军继续进发。这时,北汉军还有万余人,在涧水北岸结阵。傍晚,刘词来到后周前军阵地,他联合其他友军进攻,北汉军又大败。后周军追击到高平,北汉军死亡无数,丢下大量皇家御用物品和物资辎重,刘崇换上粗衣斗笠,率一百多名骑兵,向北逃归。
这一仗,后周军取得了大胜。樊爱能、何徽等,听到前线大捷消息,率领士卒渐渐北返。郭荣非常愤恨樊爱能等临阵脱逃,动摇军心,准备把他们斩首,来树立军令威严,可又一直下不了决心。过了几天,郭荣白天在行宫锦帐中躺在床上休息,张永德在旁侍候,郭荣就这个问题跟他商量。张永德回答说:“樊爱能这些人,从来没有立过大功,却侥幸受到重任。一看见敌人,就先逃走,即使处死,也抵不了他应负的责任。而且,陛下打算削平群雄,统一天下,如果军法不能严厉执行,虽然有勇猛的将领,百万的战士,又有什么用?”
郭荣兴奋地跳起来,把枕头掷在地上,大声称赞:“你说得对极了!”他立即下令逮捕樊爱能、何徽,以及他们部队中的中级以上军官70余人,斥责说:“你们都是经历几个朝代的老将,并不是不能作战。这次望风而逃,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把我当作奇货珍宝,卖给刘崇而已。”于是把他们全部斩首。郭荣因何徽曾坚守晋州、立过大功,打算饶他一死,但考虑了一会,认为军法不可废弃,遂一并处死,只是赏赐棺材,送回故乡安葬。自此以后,骄兵悍将才知道军法严厉,有所畏惧,朝廷也不再纵容姑息。
点评
后周世宗郭荣与北汉军队展开高平之战。后周军队左翼樊爱能、何徽无缘无故撤退。在后周军队处于逆势的情况下,禁军将领赵匡胤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北汉军大败。而樊爱能、何徽的军队一路逃难,抢掠军用物资,还对外谎报军情,宣称朝廷军队战败。郭荣为了整肃军纪,把樊爱能、何徽等多名撤退的军官全部斩首。虽然何徽坚守晋州立过大功,但还是按军法处置,判了死刑。
后周世宗治军严明,又有赵匡胤、张永德等一批优秀将领跟随,虽然他统治时期短暂,却开疆拓土,扩充实力,为未来赵匡胤统一北宋奠定了基础。
开卷有益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也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才能使员工的行为得到约束,才能使企业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在一个健康的框架内合理地开展工作。
那么,企业如何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首先,制定每一项规章制度都要考虑可操作性。规章制度要避免过于苛刻而引起员工不满,又不能过于宽松而失去约束力。这需要制定规章制度的人把握好全局,让员工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其次,管理者须要以身作则。管理者应严以律己,起模范带头作用,成为执行规章制度的典范,这样才能调动整个部门的员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把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规章制度要规范员工行为,指导员工改变不正确的行为习惯。规章制度需要畅通运行,使员工在规章制度的要求下纠正以前不良的风气,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
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是形式主义,而是要合理制定,真正落实,成为企业健康向上的行为准则。所以规章制度必须对公司的每一位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在规章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会有不符合实际的一面,所以也需要每一位成员为规章制度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献计献策,使规章制度更具有可行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