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差点儿爆发的第二次中印战争:印度为何在最后时刻选择了认怂?

1987年差点儿爆发的第二次中印战争:印度为何在最后时刻选择了认怂?

00:00
16:16

印度,一个远在千里之外,却有近在咫尺的邻居。

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中国和印度的天然分界线。但问题是虽然同有“文明古国”之名,但印度却从来不像我们一样源远流长,而是被外来征服者一再征服,最终称为色彩斑斓的千层饼。

而英国殖民者作为印度的最后一任征服者,也是现代印度的奠基人。在整合了南亚次大陆的几百个土邦,终于将一盘散沙的南亚次大陆整合起来后,英属印度终于有了国家的雏形。

而英国殖民者在费尽心思地殖民南亚次大陆的同时,也开始了疯狂的扩张,比如侵略阿富汗炮制“杜兰线”,侵略青藏高原炮制“麦克马洪线”。

作为举世闻名的搅屎棍,英国留下的,全都是贻害无穷的祸根。而尴尬的是,因为印度独立全赖于“印巴分治”的“和平分家”,没有革命或战争洗礼的印度统治阶级基本换汤不换药。而鉴于这些统治阶级基本都是英属印度的受益者,所以他们自然对英国殖民者感恩戴德。

非但如此,他们还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疯狂地在南亚次大陆横冲直撞,企图为了所谓的英属印度联邦而前赴后继。

虽然印度独立时依靠的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独立后的印度却咄咄逼人,疯狂欺凌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

而对于英属印度在青藏高原上的非法攫取,印度则“照单全收”,尼赫鲁非但宣称“麦克马洪线”合法,更在此基础上不断蚕食我国领土,激起了我国的强烈愤怒。

尽管我国本着睦邻友好的原则一再妥协,但你若鲁将我国的善意理解为懦弱可欺,于是忍无可忍的我国终于在1962年出手反击,将不可一世的印度军队打回了原形。

在这场被西方媒体称之为“热刀切黄油”的战争,除将印度彻底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更逼迫尼赫鲁撕下了不结盟的伪装,让尼赫鲁在国际社会颜面扫地。

随后,作为印度开国总理的尼赫鲁在战后首次被国会提请了不信任案,尼赫鲁也在中风后郁郁而终。

由于当年困难国情的掣肘,我国未能巩固对印战争成果,而印度也在我军主动撤军后“重回”中印对峙线,甚至再度越过麦克马洪线在我国实控边界内非法蚕食,严重挑衅我国主权。

虽然印度在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表决中投下了赞成票,但在中印边界的蚕食,印度一点儿也没有落下。

彼时的中国和苏联早已全面交恶,和美国的关系则逐渐正常化。因为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国力达到了巅峰,在国际社会咄咄逼人,而美国则相对转入守势,更因为挣脱越南泥潭的需求,所以美国开始谋求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在经过几年的磨合后,中美两国随即在1979年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而后,在美国保持中立的情况下,我国对刚刚和苏联结盟且不断挑衅我国的越南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将这个昔日情比金坚的小兄弟彻底打回了原形。

在大规模的地面战争结束后,双方在者阴山、老山等边界地区进行了惨烈的拉锯和争夺,而这也成为拖垮越南乃至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在越南和苏联不断掉血的情况下,我国则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我国甚至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震惊世界的百万大裁军。

而这,也让印度再度有了跃跃欲试的野心。

尼赫鲁时代,虽然依靠威望消灭了国内大部分土邦,但山头林立的局面不经过革命或战争的洗礼根本无法改变。

所以当“德高望重”的尼赫鲁撒手人寰后,虽然国大党依然一家独大,其女儿英吉拉·甘地担任印度总理,继承了尼赫鲁的衣钵,但却难以以个人威望维持印度统一并将印度带向更高水平。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吉拉·甘地最终选择违背父亲遗志,开始参与到印度的教派冲突中,并在1984年最终死于印度教和锡克教的激烈对抗之下。

而英吉拉·甘地死后,其子拉吉夫·甘地很快被推举为印度总理,继了母亲的位。

拉吉夫·甘地上台后,出于对母亲被锡克教徒刺杀的仇恨,对广大锡克教徒进行报复,这引发了印度国内教派冲突的再度升级。

而每当印度国内动荡不安,印度统治者就想方设法地将矛盾转移到国外。鉴于当时的印度已经是美苏的座上宾,且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主,更重要的是对越边境轮战尚在继续,拉吉夫·甘地认为,此时正是挑衅中国,报1962年一箭之仇的最好时机。

早在1983年,英吉拉·甘地就派出一个经过小组前往中印边境东段的桑多洛河河谷牧区侦察并搜集情报。

鉴于印军的侵略活动,我军随即进行了反制并在桑多洛河河谷建立了半永久建筑。

1986年2月,印度鹰派将领克里希纳斯瓦米·桑搭吉上任印度陆军参谋长,并使印度政府批准了一个代号为“棋盘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目的在于针对藏南地区,并开始对藏南地区大举增兵。

不仅如此,印度议会竟然在1986年底将所谓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公然挑衅中国主权。

尽管我国一再强烈抗议,但印军不为所动,反而在达旺等地不断增兵,甚至下达了代号为“猎隼行动”的命令,使中国失去了最后的耐心,中印大战一触即发,一些西方外交官甚至预言第二次中印战争即将打响。

彼时的印度,在美苏两国几十年如一日的包装下,自认为早已不是1962年的面貌,具备和中国一战甚至打败中国军队的能力。

在这样的乐观下,拉吉夫·甘地政府甚至制定了将战线推进到雅鲁藏布江一带的狂妄目标。

1987年5月,山南军分区某团由一个步兵连加强一个侦察班、携带3门火炮的82迫击炮排、一个携带4门炮的82无座力炮排、一个携带3挺重机枪的重机枪排组成的机动巡逻分队在桑多河谷地段巡逻时,发现印度军队在边境修筑工事,公然蚕食我国领土。

经过一夜的侦查,我军发现印军到达时间不长,随即将情况上报,推断印军不会轻易撤走,可能会发生武装对抗,于是请求上级支援。

而后,在“不打第一枪”的原则下,巡逻队带队的副团长在上午8时令副营长带侦察参谋和3名侦察兵、1名报话员和1名翻译,前往印军进行交涉,指出印军严重侵犯了我方领土,必须立刻退出去,否则后果自负。但印军非但不退,还在我方人员回撤过程中向我军打黑枪,导致副营长当场中弹,后因失血过多而牺牲。

印军的野蛮行径,彻底点燃了我军官兵的怒火,随即巡逻队猛烈反击,仅用半小时就击毙印军13人,俘虏8人,其余侵略军则向南逃窜。随后巡逻队占领了印军的防御工事,并向西藏军区寻求援助。

下午2点,印军在大口径火炮的支援下发动反扑,但未能成功。

与此同时,西藏军区和成都军区也在接到求援电报的第一时间进行了作战部署,西藏军区立刻命令山地步兵第53旅紧急出动,增援桑多河谷方向。

一线激烈的对抗仍在继续,中印双方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增兵。针对印军记吃不记打的龌龊行为,总参作战部向第13、21、54集团军下达了预先号令,要求三个集团军的部队准备前出到西藏参加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确定第一批参战部队为149师、37师、61师和160师,并要求成都军区在西藏开设前进指挥所,组织参战部队指挥员前往战区勘察道路和地形。

半个月后,我预定参战部队的师以下指挥员陆续到达前线,开始察看地形和道路情况,此时149师和37师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前线。

根据军委首长“保持克制,坚决反击”的作战方针和指示,当时成都军区前指首长的决心是:以13集团军指挥山地步兵52旅、37师和160师在瓦弄和巴普卡方向作战,歼击当面的印军第2师,以西藏军区前指指挥53旅、149师和21师,在德让宗至拉鲁地段歼灭印军第4师,相机打击印军第17师。

根据部署,我军将在6月底完成战役集结和准备,7月作为战役开始的初步时间,待后续作战部队到达后发起进攻。此战以歼灭印军前线两个主力师为目标,意在一举收复藏南争议土地两个重点,一举收回藏南地区。

针对我军增援力量不断增强的情况,印军也开始了大规模增援,在冲突发生后两周内,印军已向前线调集了1个军部、2个师共约7个旅的兵力和大量的炮兵与坦克。

与此同时,印军还将装甲部队派遣到了锡金东北,又向塔格拉山脊派遣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并在桑多洛河谷建立起了前端哨,战争时刻终于到来。

但就在最后时刻,咄咄逼人的印度却突然怂了。当时的印度,自以为我军在南部和越南打得如火如荼,必然不可能自顾不暇地在西藏同印度交锋,所以他们才敢如此大胆地得寸进尺,进而完成所谓的复仇。

但中国军队的集结速度大出印度所料,志在必得的决心更是令印度上下不知所措。更让印度尴尬的是,昔日和印度沆瀣一气的美国和苏联,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作壁上观。

彼时的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折腾下摇摇欲坠,想要支援印度根本力不从心。事实上1962年即便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蒸蒸日上时也不曾在中印战争中对印度两肋插刀;甚至1979年苏联国势如日中天时也不曾为被暴打的越南小老弟出头,纸老虎的本性暴露无遗。

所以,印度根本就指望不上苏联能在中印短兵相接时仗义出手。要知道,印度武器虽然是名副其实的万国造,但超过一半都是俄制武器,如果苏联不出手,以印度聊胜于无的工业实力,连子弹能不能供应得上都是两说,所以印度很失望。

而美国的回应则让印度绝望。从1971年美国抛弃巴基斯坦和印度狼狈为奸开始,印度就一直将美国看做是实现扩张野心并挑战中国的坚强后盾,毕竟当年印度的独立就得益于美国对英国釜底抽薪的打击,1962年美国更是急印度之所急,在印军被打得屁滚尿流时派遣航母舰队到孟加拉湾给印军诚邀,所以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但地球人都知道,美国向来是嘴上有一套,实际上总把链子掉,所以今天的乌克兰早已哭晕在厕所。而更尴尬的是,从1979年中美建交后,双方在80年代总体保持良好关系,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的战略考量,自然不希望印度在青藏高原惹是生非。

所以在得不到美苏保证的情况下,印度高层率先虚了起来。尤其是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本来就是借着老妈的余荫上台,想要在教派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挑衅中国给自己立威,但年轻的他明白,一旦失败他将失去所有,后来被刺杀而后国大党彻底没落也似乎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在解放军严阵以待的情况下,拉吉夫·甘地心里打了退堂鼓,而此前狂妄叫嚣的所谓鹰派也夹起了尾巴,于是印度理智派开始占据上风,印度也打起了谈判的主意。

随后,印军主动后撤,退出我方实际控制线,脱离与我军接触。

面对印军的动态,我国也做出了克制的回应,8月,军委解除了西藏作战任务部队的任务,前出到西藏的部队和指挥机构陆续撤回内地,险些酿成的中印第二次战争,在印度的怂蛋表现下最终偃旗息鼓。

很多人说,我军在印度主动撤军的情况下高抬贵手,实在是便宜了这帮侵略者。毕竟以当时的实力来看,虽然中越边境战事仍旧焦灼,但主要是以轮战的形式,根本不足以掣肘中印战争,如果我们及时出手,夺回藏南地区不是问题,可彻底解决中印边境隐患。

但问题是,当时的后勤保障等措施仍旧不足,随后我国大举修筑青藏铁路等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也意味着即便能夺回失地也难以固守。随着苏联解体国际大环境变化,尤其是中美关系转冷,这反而会成为美国掣肘我们的沉重包袱。

更重要的是,印度作为一个被我国全方面压制的国家,即便能夺回藏南,也不可能彻底消停,再加上62年的一箭之仇,印度注定要将我国作为其假想敌,所以即便解决东部边界问题,也起不到毕其功于一役的作用。

因此,我方的“见好就收”,达到了警示印度的目的,维护了领土主权,是一次成功的应对措施。反而是印度,在碰了好几鼻子灰后,终于还是吞下了自取其辱的苦果。

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访华,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高层访问,为随后一段时期内中印关系的缓和打下了基础。1993年,两国签订了一项“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的协议,这场边境危机由此终于结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35423mvwd

    中印驿站,很难避免,毕竟印度还实际占领着我们那么多领土,那么长的边界线没有敲定。

  • 1331800swq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