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关系就是貌合神离?美国和土耳其到底有啥不为人知的过节?

最好的关系就是貌合神离?美国和土耳其到底有啥不为人知的过节?

00:00
16:36

浅浅的土耳其海峡,影响了土耳其的国运,更决定了美国和土耳其两国的关系走向。

2021年4月24日,拜登宣布,美国官方正式谴责1915年发生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为“种族灭绝”。

此言一出,立刻在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作为主角的土耳其更是怒不可遏,埃尔多安政府除提出强烈谴责,更召见美国大使提出强烈抗议,一再表示土耳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虽然今天的版图面积只有极盛时期的14%,但土耳其从来都以奥斯曼帝国的直系继承者自居,自然也继承了奥斯曼帝国的新仇旧恨。

而奥斯曼帝国和亚美尼亚人的恩怨,和奥斯曼帝国矛盾的自我认知有直接关系。

作为近代以来唯一能够挑战基督教文明的伊斯兰势力,奥斯曼帝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欧洲社会的梦魇。但大航海时代到来后,西欧各国陆续崛起,世界进入近代文明。

在难以抵挡的近代化浪潮下,奥斯曼帝国境内民族主义势力方兴未艾,奥斯曼帝国需要一杆旗帜维持帝国的统一。

在这一目的的指引下,奥斯曼帝国先后选择了“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但对于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深受多个文明影响的帝国而言,这样的思想终归难以实现完全的整合,于是在土耳其青年党推翻了专制的哈米德二世后,又举起了“泛奥斯曼主义”的大旗。

如果说“泛突厥主义”以民族为纽带,“泛伊斯兰主义”以宗教为纽带。那么“泛奥斯曼主义”就是以人种为联结。应该说,“泛奥斯曼主义”相比于“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而言有着更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土耳其种族意识的形成,但问题是奥斯曼帝国的核心地区生活着大量的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如果不将这些非我族类的民族清除,奥斯曼终归还是个大杂烩。

所以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加入了豪赌,成为同盟国阵营的一部分。

彼时的土耳其,为报11次俄土战争将奥斯曼帝国打得一蹶不振的仇,在战争期间将矛头对准了沙俄的盟友亚美尼亚。

1915年4月24日,奥斯曼帝国逮捕了约250名亚美尼亚知识分子和社区领袖,掀开了震惊世界的亚美尼亚大屠杀序幕。在整个一战期间,身后有150多万亚美尼亚人死于奥斯曼帝国之手,这也是时至今日亚美尼亚人对土耳其咬牙切齿的根本原因。

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奥斯曼帝国轰然解体,在英法等列强的撕裂下,奥斯曼帝国故土项目诞生了40多个国家,土耳其领土也被局限在小亚细亚半岛及伊斯坦布尔周边地区。

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作为现在土耳其开国临时的凯末尔力挽狂澜,带领土耳其人挫败了列强的啃噬,迫使列强重新签定了有利于土耳其的《洛桑条约》,取代了屈辱的《色佛尔条约》。

涅磐重生后的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开始了推行政教分离,开启了土耳其世俗化的进程。

针对亚美尼亚大屠杀,尽管历届土耳其政府摆出追究责任的姿态,但却将其表述为战争期间难以避免的悲剧,并一再强调土耳其穆斯林也是战争受害者,坚决否认存在“组织预谋、政府指使和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其操作相当日本。

而亚美尼亚大屠杀,也成为历届土耳其政府讳莫如深的敏感问题,毕竟这除了激起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人的怒火,更会引起“泛奥斯曼主义”的沉渣泛起,这个必然和土耳其从世俗化重新回到“泛突厥主义”的浪潮背道而驰。

但美国却在亚美尼亚大屠杀106周年的时刻向土耳开炮,这不是拜登老糊涂了,更不是为了亚美尼亚人主持正义,而是为了敲打土耳其。

因为土耳其,实在是太不让美国省心了。

虽然美国的历史不长,但和土耳其却有着较长时间的外交关系。虽然两国势力在1815年的第二次巴巴利战争中就曾碰撞,但美国和奥斯曼帝国直到1831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彼时的美国,在美洲大陆上疯狂扩张,随着国力增强更在1823年提出了“门罗主义”政策,将美洲作为美国的后花园。

在势力尚未冲出美洲的时代,美国和地跨亚非欧的奥斯曼帝国没有利益上的直接冲突。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美国影响力遍布全球,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也就开始剪不断理还乱了。

一战期间,加入协约国阵营的美国和加入同盟国阵营的奥斯曼帝国是剑拔弩张的宿敌,不过由于美国未能在一战中实现打入欧洲的目标,所以无论《色佛尔条约》还是《洛桑条约》,本质上都是英法等列强的纵横捭阖。

一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向欧洲渗透,走上世俗化道路的土耳其,一方面向苏联学习国有化和铁饭碗改革,表现出了明显的左倾主义;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向西方尤其是德国学习,毕竟同为战败国的身份足以让两国惺惺相惜。

二战爆发后,土耳其虽然宣称严守中立,但却和德国眉来眼去,并期待德国胜利后,将沙俄时期侵占的突厥领土还给土耳其。在这样的情况下,土耳其除为德国提供战略物资,允许轴心国海军自由出入土耳其海峡,更在土苏边境耀武扬威,号召苏联境内的穆斯林揭竿而起,这让苏联咬牙切齿。

而后在德国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土耳其又在美国的“忠告”下,于1945年2月反戈一击,从而避免了战后被同盟国清算,也为美国势力战后大规模进入土耳其创造了条件。

土耳其两面三刀的二五仔风格,让苏联非常恼火,所以在苏联风卷残云地反击纳粹德国时,斯大林希望苏军一鼓作气拿下伊斯坦布尔,实现沙俄时代以来掌控土耳其海峡的梦想。

但就在土耳其朝不保夕的危急时刻,美国仗义出手,并在1952年将土耳其拉入了北约阵营,彻底断了苏联控制土耳其海峡的念想。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争霸成为时代主流,土耳其作为黑海的看门人也自然得到了美国的重点关照。

不过,美国对土耳其墙头草一般的前科也是颇多忌惮,所以在给土耳其提供管理体制和军事保护,将土耳其打造成美国在海外最重要且规模最大的军事基地的同时,要求土耳其必须“民主化”和“自由化”。

在美国的影响下,改革派异军突起并成立了民主党。从1946年到1960年的15年时间里,土耳其作为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在战后共得到了总价高达33亿美元的援助,再加上美国核保护伞带来的安全环境,使得土耳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稳定繁荣,进入历史最好时代。

而这一时期也是土耳其与美国关系最亲密的时期。

但问题是,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陆续独立,国际形势风云激荡,这让土耳其的民族主义势力再度抬头,而奥斯曼帝国的所谓荣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土耳其人欢欣鼓舞。

更重要的是,土耳其的一系列民主化改革触动了军方的利益,且过于依赖美国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各政党的勾心斗角导致国内动荡不安,所以土耳其军队在1960年发动政变。

虽然军方很快在1961年还政于民选政府,但土耳其却拉开了“军事政变捍卫世俗化”的序幕,此后只要世俗权力受到威胁,国家动荡不安,土耳其军队就会发动政变捍卫世俗化成果。

理论上说,不管土耳其是坚持世俗化还是重回政教合一的封建时代,只要对美国趋之若鹜,美国不介意土耳其是狼是狗,毕竟利益才是美国一切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但美国和土耳其的矛盾,却早已在频繁的军事政变中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则从土耳其撤出了“丘比特”中程导弹,这让土耳其感受到了作为棋子的无奈。再加上美国禁止土耳其种植罂粟损害土耳其农民利益以及1964年塞浦路斯危机期间的“约翰逊信函”事件,大大增加了土耳其对美国的不信任。

所以土耳其开始不断疏远美国,除不参加美国主导的欧洲多边核力量计划,在中东战争期间也不允许美国用土耳其的基地进行加油和补给。而彼时的美国因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对土耳其的援助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土耳其和美国关系越来越远。

1974年,土耳其以维护土族安全为借口,出兵占领塞浦路斯40%的土地,遭到美国长达3年的武器禁运制裁,土美关系下降到冰点,直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前后,解除武器禁运的土耳其才与美国逐步缓和了关系,但已然没有了以往的亲密。

而土耳其和欧盟的关系就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了。1963年土耳其与欧共体签署了联系国协定,随后开始了加入欧共体的各种努力,并在1987年4月正式申请加入欧共体,但后知后觉的欧盟,直到1999年12月,才在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原则上接纳土耳其为入盟候选国。

欧盟的虚与委蛇,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在于土耳其虽然和俄罗斯一样时刻以欧洲国家自居,并在凯末尔革命后一如既往地坚持一路向西的世俗化进程。但问题是土耳其的主体是小亚细亚半岛,而这里生活的穆斯林才是土耳其的本身。

按照欧盟的设想,土耳其想要成为欧盟的一部分,就必须坚持民主和自由,即全民普选。但一旦放开,土耳其就必然是穆斯林势力上台,而这必然又和基督教世界的欧盟格格不入。

而美国,则希望土耳其作为欧盟的一部分,不是为了“君子和而不同”,而是为了让欧盟不得安生。

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烟消云散,俄罗斯综合国力更是长期一蹶不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黑海看门狗的土耳其战略价值也一落千丈,再也不是美国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然而,冷战的结束,也让土耳其有了更多透气的空间,隐藏在深处的奥斯曼帝国之梦也开始死灰复燃。

尤其是在欧盟的冷屁股一再拒绝土耳其的热脸后,高傲的土耳其终于选择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尤其是埃尔多安执了土耳其的牛耳后,这个地跨亚欧的国家开始掉头向东,并开启了重回政教合一的进程。

鉴于在西方国家眼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加上土耳其天然亲近穆斯林的特点,土耳其在冷战结束后的入盟之路更加遥不可期。

于是埃尔多安开始放弃加入欧盟的努力,转而寻求做泛突厥世界的大哥,这种“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选择,让土耳其走上了更加特立独行的道路。

冷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和欧盟的嫌隙不断增加,更因为美国有遏制俄罗斯、参与中东事务并剑指巴尔干及高加索的战略需求,所以美国对土耳其依然有所期待。

但埃尔多安明显不想继续做美国的小弟了,从2003年重回政坛就任土耳其总理之后,埃尔多安强势执政,拒绝美国使用土耳其领空打击萨达姆政权,却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不顾美国反对向伊拉克北部派兵。

鉴于土耳其处处和美国作对,美国选择在伊拉克秀肌肉的同时“好言安抚”,终于换来胆战心惊的土耳其的回心转意,随后土耳其对美国开放领空并允许美国利用土耳其基地进行补给。

土耳其地改换门庭,恶化了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但却收获了美国的青睐,从此土耳其在美国的支持下,人均收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2500美元猛增到10522美元,埃尔多安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

但埃尔多安将重心放在东方的决心没有改变,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集大权于一身的埃尔多安一边限制军方权力,削弱军方发动政变的可能,一边高喊“泛突厥主义”,为恢复所谓的泛突厥联盟而奋斗不息。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土耳其政教合一的历史倒退越来越明显,埃尔多安也逐步成为土耳其的现代苏丹。

这样的土耳其,自然不是美国想要的,所以美国在2016年支持土耳其反对力量发动军事政变,企图推翻埃尔多安政府。

而这一功败垂成的事件,也让美国和土耳其几乎彻底反目成仇,矛盾更是完全公开化。

彼时的美国,为了立国之本即美元石油霸权的稳固,需要牢牢掌控中东,但埃尔多安则始终将中东视为土耳其的后花园,毕竟这里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昔日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为了达到乱中求胜、各个击破的目标,美国大力支持作为中东第四大民族的库尔德,而库尔德作为土耳其的少数民族一直是导致土耳其撕裂的重要力量,所以美国和土耳其剑拔弩张。

所以尽管土耳其和美国一样都深度参与到了打击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行动中去,但却在具体利益上各怀鬼胎。

另外,埃尔多安为了增强在美国和欧盟面前谈判的筹码,不惜和俄罗斯眉目传情,除购买俄罗斯。 S-400导弹防御系统,还推动“土耳其溪”的天然气合作项目,这让美国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毕竟,因美国在中东的坏事做尽,产生了空前规模的难民,而土耳其作为沟通亚欧两洲的桥梁却时刻为难民敞开大门,作为要挟美欧尤其是欧盟的筹码。

因为倒向俄罗斯,必将会给美欧等国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所以尽管埃尔多安不断挑战底线,美欧等国都选择得过且过,美土两国还将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扯皮中继续貌合神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