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四十四岁的杜甫白头拾遗

第三节 四十四岁的杜甫白头拾遗

00:00
14:55
第三节 白头拾遗
公元755年,杜甫已经四十四岁。生活的日益艰难,也没能改变他拒任河西县尉的决心。
河西县县尉是一个县的副长官,一般担任治安等职责。县尉每天迎来送往,迎风拍马,少不了官场应酬的事情。而以杜甫这个人的性格,是不愿意做这种事的。他给自己写了一首诗叫《官定后戏赠》,诗里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我为什么不做河西尉?因为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这种整天给你们点头哈腰的事情,我不干。他后来当了右卫率府的兵曹,因为这个官职比较闲,迎来送往的事情也比较少,他觉得这样很逍遥。反正都是小官,俸禄都很微薄,在这种情况之下,干脆选少跟人打交道的官。用现在的话说,杜甫有官场社交恐惧症。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幸好,唐代的任官制度还允许杜甫拒绝他不情愿的职务。
虽然他改任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也只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的八品下闲职,仍与他早年的志向相去甚远,但好在还能继续留在京城,寻求机遇。
杜甫任官后不久,便计划着先赶赴妻儿寄居的奉先探亲,外面已是天寒地冻、草木凋零,但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愉快的。
十年的辛苦经营,终于换来如今的一官半职。想到妻子的温存、孩子的笑脸,有谁能料到,迎接风雪归人的不是欢声笑语,而是一片哀嚎声呢?
他经过华清宫的时候,看到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回到家的时候,他的小儿子已经因饥饿而死,所以他满腔悲愤,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不朽的诗篇。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酒肉奢靡的豪门,途中殒命的乞丐,无生计可寻的百姓,远征戍边的士卒,还有诗人被饥饿夺去生命的孩子。血泪凝结的五百字是一首咏怀长诗,也是杜甫从长安到奉先真实的感想和见闻。
短短十多年间,辉煌的盛世竟如同泡沫般消失了。朝廷连年开边,饥荒不断,小吏的家中也会有人饿死,世上不知还有多少穷苦无依的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翻滚挣扎。
公元755年年底,就在杜甫草草安葬幼子之时,一场天下大乱也在大唐领土的北疆拉开了序幕。
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部将史思明,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叛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展现了唐王朝外强中干的本质。中央直管的军队以及中原内地已经空虚,虽然有兵,但是兵的战斗力极差;相反,安禄山一个人兼三镇节度使,掌控了当时唐王朝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他的军队都是百战雄狮,是多年的边境战争锻炼出来的。所以安禄山提兵南下的时候,唐朝的政府军可以说是望风披靡,甚至有的州县打开武库给民众分发武器时发现,长矛的杆已经被虫蛀断了,弓弦都是断的。武备松弛到这样的地步,导致当时唐朝的官军一溃千里。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短短一个多月,东都洛阳沦陷。安禄山在那里自称大燕皇帝,他的军队已经逼近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
玄宗立即起用大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领二十万士兵扼守潼关。
杜甫的长安十年,被迫结束在这场举国震动的战事中。他带着家人从奉先移居到了距离长安稍远一些的白水,寄住在舅父家里。
奉先和白水都在关中的东部,那个时候杜甫对于整个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关中东部就靠近潼关。如果镇守住潼关,让李光弼、郭子仪包抄叛军的后路,由颜杲卿、颜真卿等人在叛军的地盘里掀起起义,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安禄山就失去了根据地,断绝了后路,歼灭他指日可待。但是,杨国忠撺掇皇帝赶快出潼关决战。为什么杨国忠这么急?因为他跟哥舒翰是死对头,认为哥舒翰手中始终掌握着兵权又拒不出战,恐怕要不利于他。于是,哥舒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出战了。其实哥舒翰心里很明白,坚守才是正道。而且还有一点,哥舒翰这时候因为中风偏瘫,无论体力也好,智力也好,他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哥舒翰了。他在灵宝战役当中昏招迭出,最后导致大好局面白白葬送。唐朝的主力军在灵宝战役中损失殆尽。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公元756年六月九日,随着哥舒翰在潼关兵败投降,长安危在旦夕,敌军攻势猛烈,奉先、白水都相继沦陷。
这一年的暮春,杜甫也携妻带小,加入了逃难的滚滚人流。
杜甫那时并没有想到,叛军真能打到潼关以西来。突然之间,灵宝战役失败,形势急转直下,他和其他的民众一样,都在仓皇地逃跑。仰赖一位亲属拼命地保护他,一路历尽艰难,这才逃走了。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深夜,杜甫一家还逃亡在荒凉的山野间。
小女儿饿得不住啼哭,啃咬大人的手指,怕被虎狼听到声音,只能捂住她的嘴巴,岂料哭得更厉害了。儿子故意装作懂事,从路边找来两个苦李,要给妹妹吃。
让路途更加艰难的,是连绵不断的雷雨天气,全家只能在泥泞中相互牵扶着行走。在一个日落昏黑的傍晚,他们终于挨到了距离鄜州不远的同家洼,敲开了友人孙宰的家门。
一年后,杜甫将这段经历记录在《彭衙行》这首诗里,质朴而感人。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杜甫《彭衙行》节选
主人点起灯烛,打开家门。煮水给我们洗脚,还不忘了剪些白纸,挂在门外给我们招魂。他预备下丰富的晚餐,唤来妻子儿女,大家相视涕泪纵横。孩子们都疲惫地睡着了,又叫他们醒来一起吃饭。
就在杜甫一家艰难求生时,叛乱的战鼓也彻底震动了大明宫。六月十二日的夜里,玄宗皇帝撇下全城百姓,秘密逃离了长安。
唐玄宗放弃长安城之后,一开始非常地仓促,很多官员、后妃都没有来得及带上。他带着杨国忠、杨贵妃和部分官员从咸阳往西走,那个时候他的目的地就已经是成都了。为什么要去成都呢?因为成都在四川盆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那个地方可以自保。但最大的问题是,自保是没有问题了,再想从那儿打出来就难了。我们不要忘了,当年诸葛丞相矢志北伐那么多次都没有成功,何况现在已经年老昏聩的唐玄宗,他更不可能做到。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实际上,此刻的玄宗已经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虽然他听从宰相房琯的建议,让驻留各地的几个皇子分别领兵对抗叛军,太子李亨任兵马大元帅。但就在诏书颁布的两天前,握有军权的太子李亨已经自行在灵武登上了皇位,史称唐肃宗。
杜甫刚刚在鄜州城北的羌村把家人安置下来,听说肃宗即位的消息,便决意只身北上,追随新帝。
马嵬坡兵变之后,为什么大家转而支持唐肃宗李亨?不是因为唐肃宗李亨有多么地能干,其实从才干这个角度上来说,唐肃宗李亨是一个水平相当一般的人。但是大家都认为,不管换上谁,反正唐玄宗已经不合适了。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国难当头,哪里顾得了家?他把家人安排好就走了,觉得家里暂时没有危险,要去为国效力。他就是逆行者,要去报国,结果被叛军抓住了。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叛军把他又带回了长安城,这期间他没有遭受太多的虐待。因为杜甫是个小人物,当时的叛军更看重那些高官,对杜甫的看管并不是很严格。杜甫在那个阶段也写了一些诗作,包括陈陶战役失败之后,他看见叛军回城趾高气昂的样子,可以看出,那时他还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的。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杜甫《悲陈陶》
杜甫与长安的阔别,只不过三四个月的光阴。
那是在九月,城池沦陷大约已有百日,炎夏的大屠杀已经过去,成千上万的尸体致使街巷堵塞,渭水不流。
杜甫在城中四处躲藏,从秋到冬,又从冬到春。他有时潜行曲江,看见细柳新蒲又发出嫩绿,但江头的宫殿都紧紧关闭。在胡骑满城的黄昏,诗人强忍着哭声,写下一首《哀江头》,为曲江唱出一曲动人的挽歌: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哀江头》
还有那首我们最熟悉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漫天的烽火中,大概很少有人还能收到家书。杜甫时时忧心着家人遭遇不测,不知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大地沉睡,明月高悬。今夜的鄜州,月色应该也很美吧?或许可怜的妻子,也正孤身牵挂着自己。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闺中的每一分思念,杜甫都感同身受,这首《月夜》,便是他写给家人最好的情诗。
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刚做了一年大燕皇帝,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
叛军内乱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唐军连打几次胜仗,肃宗李亨也从灵武迁到了距离长安更近的凤翔。
杜甫本可以继续隐匿行踪,等待官军收复京都,但他却迫不及待地设法逃离了长安,不是急于归家,而是直奔凤翔。
因为当时国家动荡,正处于用人之时,国家的需要大于小家的利益。虽然自己一家老小是什么状况还不得而知,但是他把国放到了家之上。
(河南大学教授 程遂营)
他还是一心想投奔新皇帝,最后好不容易逮了个机会从金光门,就是西门的方向跑了。据说出门的时候非常惊险,具体细节他没有仔细描述,只是说后来等到长安都收复了,他回到长安路过金光门的时候还是心惊胆战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留下了恐怖的记忆。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从长安到凤翔,必须穿过两军对峙的火线,大道不能走,杜甫只能在山林中寻找荒芜的小路前行。如果再被捉住,那必定是性命难保。他觉得自己似乎只能算是暂时活着的人,能走一步,便算一步吧。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杜甫《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其一》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杜甫《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其二》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杜甫《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其三》
当他终于抵达凤翔,已经衣袖残破,两只手肘都露在外面,脚上只穿着两只麻鞋,就拜见了新皇帝。为了表示嘉奖,肃宗授命杜甫为左拾遗。
这个左拾遗的官太小了,左拾遗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他的职责是给朝廷提意见,拾遗补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杜甫当然有经邦济世的雄心壮志,但是在当时的政坛环境里,杜甫是个不起眼的人物。唐肃宗皇帝也不至于对杜甫格外青睐,给他这样一个官,大致等于一个安慰。你起码是从叛军那里跑到我这来的,忠心可嘉,大概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虽然左拾遗的职位仍然不高,却能近临天子,参与朝政。杜甫新官上任,要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奉献给国家。他还没有意识到,在这乱世里,自己即将陷入一场皇位更迭带来的政局动荡之中。
当时唐肃宗在指挥平叛战争,而唐玄宗在四川,他是太上皇,也在发号施令。当时有一个叫房琯的人,是唐玄宗时期留下的宰相。唐肃宗要用房琯,但因为和唐玄宗之间有过节,又对房琯不太放心,想找机会把房琯拿下。后来他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因为房琯在前线指挥失误,要贬逐房琯。当时杜甫就给皇帝上疏,替房琯鸣冤叫屈。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房琯既是良相,又无重罪,岂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指控而被贬逐?杜甫上疏直陈,他的言辞铿锵有力,一如他的诗作。
皇帝大怒,转而要将杜甫查办,幸亏有人为他说情,才勉强保住职位。
不过,杜甫很快被授命离开凤翔。此时,距离他出任左拾遗还不足三个月。看来,他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言官,肃宗的身边,似乎也不需要真正的谏臣。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杜甫《徒步归行》
杜甫终于要回家了,虽然此时的他连一件体面的朝服都买不起,更别说有能够代步的马匹了。
这是安史之乱的第一年,杜甫不过四十六岁,头发已然花白。开元盛世在他的眼前倏然消散,只留下一片凄凉的惨景。在乱世中四处奔走,能够活着,就是一种偶然。如今还能再次踏入家门,更是如同梦境。
妻子的衣服,已经打满补丁,儿子脸色苍白,见了我就转过身哭,脚丫脏兮兮的,连双袜子都没有。两个小女儿裤子上也都是补丁,短得刚到膝盖。孩子们围在我的身边,怕我再次离去。夜里,我与妻子端着蜡烛把对方看了又看,简直不敢相信,生怕还是在梦里。
公元757年,杜甫把从凤翔一路到羌村的经历和家人团聚的情形,写成了《羌村三首》《北征》等作品,那一年,他把最真挚的诗句都留给了家人: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杜甫《北征》节选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杜甫《羌村·其一》节选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杜甫《羌村·其二》节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