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杜甫: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第四章 杜甫: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00:00
14:42
第四章 杜甫
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你来我往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以天才的笔触、昂扬的激情,将诗歌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当大唐盛世的繁华渐渐滑向深渊,铿锵顿挫、独具风骨的杜诗,也正经受着时代的洗礼,渐渐呈现在世间。
第一节 裘马清狂
漫漫时空里,有这样一个人:他形容清瘦,似乎总是眉头紧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节选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节选
这个人,名叫杜甫,字子美。
杜甫去世时,只有五十九岁,在我们的印象里,他却好像体味过上百年的人世艰辛。
晚年,他写下一篇《百忧集行》。打开诗卷,却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首先跳到了我们的眼前。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杜甫《百忧集行》
在杜甫的记忆里,十几岁的他精力充沛,身体健壮,顽皮一如孩童。少年的欢欣雀跃,来源于衣食无忧的生活。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这是一个在唐朝时期非常显赫的家族。杜甫的祖上有不少让他引以自豪的名人,他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的杜预,这个人文武双全,既是一位经学家,又是一位政治家。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一位唐朝的诗人。在唐朝灿若星河的诗人中,我们觉得他的地位不是特别高,但在初唐的时候,他被称为“文章四友”之一,对唐朝近体诗、五言律诗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杜甫说“吾祖诗冠古”,我老祖宗的诗歌就写得非常好,“诗是吾家事”,写诗歌是我们杜家的事。
(河南大学教授 程遂营)
在今天河南巩义的瑶湾村,有几处黄土窑洞,据说是杜甫出生的地方。
那时,他的父亲杜闲刚刚三十出头,母亲则是来自另一个名门望族——清河崔氏的大家闺秀。
虽然杜甫父辈的名望已经不如祖辈,但他的家境仍然殷实,在社会上还拥有诸多的特权,其中就包括可以免除赋税和兵役。对于生活在大唐的普通百姓而言,杜甫的人生,足以称得上是“梦幻开局”。唯一的不幸就是母亲的早逝,有一段时间,小杜甫被寄养在洛阳的姑母家。
公元742年,杜甫曾为这位姑母写下一篇动人的墓志铭,上面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小时候,我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染上严重的疫病,请来治病的巫人说,只有被安置在卧室东南的孩子才能幸存。姑母就把我和她的孩子交换位置,最后,我幸存了下来,她的孩子却丢掉了性命。
年幼的杜甫还没有记忆,长大后,人们才告诉他这件事。后来他在世间闯荡时,一定总会想起这位无私慈爱的“母亲”。
大约五六岁时,杜甫跟随父亲来到了当时的郾城(今河南漯河)。在那里,小小少年目睹了一场令他终身难忘的剑器浑脱。
浑脱,指的是一种浑脱帽。这种帽子用动物的毛皮做成,它和一些外来的西域文化混合,形成了剑器浑脱舞。剑器浑脱舞的特点就是戴着浑脱帽,手里拿着剑跳舞,在唐代又叫健舞。既然这种舞叫作健舞,可以想见动作一定是雄浑有力的。唐代跳健舞的有男有女,公孙大娘就是一位女舞者中的佼佼者。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节选
五十多年后,当杜甫在夔州耳聋多病时,回想儿时所见,依旧历历在目。
在这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序言里,他这样写道:落笔走龙蛇的草圣张旭,正是从公孙大娘的舞姿中悟出了书法的神韵,从此更进一步。
我们可以想象,那场充满了雄浑力量与犷野气息的剑器浑脱,也给年幼的杜甫带来了创造性的启迪。
当七岁的他开始学习写诗时,开口便大胆歌颂起神鸟凤凰。此后,他常常以凤凰自比,只是那首傲骨凛然的凤凰诗,却和他少年时代的许多诗文一样,没有流传下来。
杜甫年轻的时候学习非常勤奋努力,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他自己也很自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实际上是杜甫对自我的一种赞美。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我的辞赋能和西汉名家扬雄匹敌,诗篇可以与三国才子曹植相近。杜甫十四五岁时,便在洛阳的翰墨场中崭露头角。他对自己文采的评价,就像盛唐时期的许多才子一样,毫不谦逊。
他甚至有机会出入精通音律的岐王李范和玄宗宠臣崔涤的宅邸,并有幸在那里听到头号宫廷音乐家李龟年的歌声。
寻常的同辈,杜甫已然瞧不上眼,他想要结交的朋友,要么是历史中的英雄豪杰,要么是贤能多才的老前辈。于是,我们在他的诗句中看到的是这样一位意气风发的大唐少年: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杜甫《壮游》节选
在盛唐的科举考试中,对考卷进行糊名的措施还没有开始普遍实行。如果考官们在阅卷时碰巧认识考生本人,或者认识考生的权贵亲属、引荐者,又或者了解此人的文学声名,他们的判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这样的情形,使得离家漫游、增广见闻、扩大声名成为全社会年轻士子的流行风尚。杜甫的第一次万里之行,便开始于二十岁上下的年纪。那时,大唐正经历着最繁华、最富庶的开元盛世。
经过了开元年间29年的统治,唐王朝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特别发达,就像杜甫诗中所描写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出门不需要选黄道吉日,人们路不拾遗,社会状况很好。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那时,四通八达的道路遍布全国,其中最快捷的要道,要数以洛阳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杜甫很有可能选择从这里顺流而下。即便如此,旅途中的他,也一定会对我们现代人出行的快速和舒适感到相形见绌。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旅行家,从一座名城,到另一座名城。
他还无须忧虑钱财,甚至准备登上浮海的航船,到传说中东海的扶桑岛看上一看。但是,这项远大的计划,杜甫显然没有来得及实现。
四年后,他很可能因为要参加公元736年的科举考试,只能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杜甫一生应该至少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上。第一次落榜对他的影响并不大。在唐代,很少有人第一次考进士科就能考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能够考上进士的,都算是年轻的。当然,这有点夸张了。对于当时还很年轻的杜甫来说,第一次没考上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结束之后,他没有受太大的刺激,还到处云游天下。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齐赵(今山西、河北、山东的一部分)之地,山水雄浑,民风粗犷,它位于黄河峡谷的两岸,其名称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战国时代。
到了盛唐时期,这片区域的一大部分都属于兖州的管辖范围。杜甫的父亲杜闲正在兖州任职司马,掌管一州的军事,他对儿子的资助一定非常大方,以至于我们在杜甫的诗句中看到了一次堪称奢华的旅行。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
——杜甫《壮游》节选
在益都(今山东青州)的青丘一带,杜甫和友人苏源明衣轻裘,策肥马,豪兴大发的时候,便挽弓骑射。从寒冬到初夏,他纵横在山林间,足有半年之久。
自然间最庄严的色相,就这样在一颗诗心中,慢慢汇聚成了诗意的源泉。
杜甫二十五岁第一次看见了泰山,那是真正的五岳之首。望着横跨齐鲁大地的起伏山脉,磅礴的气度也在他的胸中奔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即将而立之年,杜甫又一次返回老家。这一次,他成婚了,夫人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不过,即便她也出身仕宦之家,即便她与一位伟大的诗人执手偕老,她的芳名,还是如同那个时候的大多数女性一样,并没有流传下来。
婚后的杜甫,在今天洛阳偃师的首阳山脚下,开辟了一处新居,这里也是他的祖茔所在。杜甫的幸福并不短暂,生活的浓重阴影尚未进入这个年轻人的视野,他的性格中也还没有沉痛和悲辛。
公元743年,杜甫已年过三十。父辈不可能给他的家庭提供永久的支撑,他必须为自己的仕途经济谋求出路了。
作为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特别深的知识分子,杜甫想做的事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从小学习的目标就是在将来做一个大官,做一个宰相,辅助皇帝把国家治理好。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当时,天下士子奔前程,首选在都城长安,其次便是东都洛阳。杜甫小时曾在洛阳生活,他有时甚至自称洛阳人。但这一次的求仕之旅,却让他对这座人文荟萃的大都市感到失望和厌倦。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杜甫《赠李白》
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不禁对着一位长者讲述起他在东都羁居两年的糟糕体验。这位比他大11岁的长者,正是不久前被皇帝赐金放还、失去官职的大唐诗仙——李白。
每当想到他们两人曾有过这样的交往,我们都特别神往,好像天空中有两个太阳逐渐靠近了一样。不过在那个年代,杜甫自己恐怕没有这个想法,在年轻的杜甫看来,李白就是高山仰止的存在,杜甫应该是李白的迷弟。李白中年的时候非常有名,几乎到了“天下无人不识李白”的地步,而杜甫名声大噪是在他去世之后。元稹受杜甫后人委托为杜甫写墓志铭,他认真地阅读了杜甫的诗作,赫然发现杜甫是一位如此伟大的诗人。那时的风气是扬李而抑杜,但是元稹在文章中反其道而行之,他扬杜而抑李,认为李白的成就达不到杜甫的水平,那个时候杜甫已经去世多年了。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一方面,这两个人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他们在诗歌方面有共同的爱好。在东都求仕的过程中,杜甫看到的官场情形和他原来想象的不一样,官场上尔虞我诈、投机取巧的行为让他有些看不惯。这刚好和李白的仕途不顺利相互投合,两个人之间产生了共鸣。
(河南大学教授 程遂营)
秋天,杜甫与李白相约,一同离开了洛阳。他们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到王屋山顶拜访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得知仙人已逝的消息,两人一同悲伤。
不久,两次求仕失败,吟唱着“莫愁前路无知己”的高适,也加入进来。三个人生失意的流浪诗人,就这样成就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文人雅集。他们醉舞在深夜的梁园(今河南开封),又一同前往剑侠出没的宋州(今河南商丘)。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那大概是一段浪漫而放荡的旅程。杜甫时常感到豪气冲天,他甚至用李白的口吻写出许多狂傲的诗句:
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杜甫《遣怀》节选
公元745年,杜甫在与两人分别后,拜访了北海(山东益都)太守李邕。开元天宝年间,这位李太守是全国名气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与杜甫初次相识在洛阳,此时已是年近七旬的老者。
两位忘年之交一起游历,谈论当时的文坛与政坛,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也许正是在这时,杜甫出仕的意志又重新明确了起来。因为不久后,当他在兖州又与李白重逢时,对于曾经那段寻仙访道的生活,显然有了另一重感受: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我们像蓬草一样在风中飘荡,也没有像东晋的葛洪那样找到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我们现在每天狂饮狂歌、白白度日,又飞扬跋扈、桀骜不驯,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杜甫的心中,一直还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他觉得,要追求他的政治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意味着,从此之后两人的人生道路发生了不同方向的改变。
(河南大学教授 程遂营)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这是两人最后的道别。海阔天空的李白,在之后的旅程中又遇见了许多新的朋友。杜甫的名字,不再在他的诗句中出现。而一往情深的杜甫,却在自己的后半生里不停地怀念着这位诗坛老友。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春日忆李白》节选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杜甫《梦李白·其一》节选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节选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不见》节选
后世人说:李白从未老去,杜甫未曾年轻。但谁还没有一段裘马清狂的时光呢?
大唐诗歌的两个巅峰曾经并肩而立,又各自飘散。他们孕育在民族血气方刚的盛年,一位吟唱出了盛唐之歌的最高音,另一位将带着我们望向这盛世过后的疾苦人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