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曹植的洛水惊鸿

第二节 曹植的洛水惊鸿

00:00
10:47
第二节 洛水惊鸿
曹植身上背负了太多沉重的东西,尽管这并不是他所能选择的。他的才华在为他赢得赞誉和赏识的同时,也把他裹挟进了权力斗争的中心。
人生路径的转变,与他自己的错误有关,也缘于身在帝王家的不幸。
如果他只是一个平庸无奇的曹氏子弟,也许还能在一块不算大的封地里平淡地度过余生;如果他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异姓士人,也许还能在曹氏政权里大放光彩。
但现实没有那么多如果,有些事情从一出生就注定了。
随着曹丕的顺利上位,因立太子而上演的一出出戏码也戛然落幕,曹植的生活又回到最初,继续当他的临淄侯。周围的气氛却悄然起了变化,一些曾看好他、支持他的人开始疏远他、冷落他。
然而,这个时候的曹植又是一个幸运的失败者。对于“夜闯司马门”这件事,曹操并没有过多惩罚他,反而给他增邑五千户,加上原来的五千户,曹植成为曹家子弟中独一无二的“万户侯”。
曹操在这个时候封曹植为万户侯,其实是他内心已经对曹植有点失望了。因为夜闯司马门这个事件,说明曹植在政治上不成熟,但是还没有对他完全绝望,封他为万户侯,实际上既是对他在经济上的一种补偿,同时也在告诉曹植,你如果能够表现比较好的话,还是会有一些希望的。
(郑州大学教授 史建群)
希望很快来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占领汉中自立为王,而镇守荆州的关羽受到刘备的鼓舞,大举北伐。关羽气势如虹,围曹仁于樊城,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面对如此情形,曹操使出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一招: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急速南下救援曹仁。
此时的曹丕内心极度紧张。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他很快制定了一个方案。
当天,曹丕亲自对曹植进行一番勉励,并要在出发前为他设宴饯行。父亲的信任、兄长的鼓励让曹植大受感动,信心倍增。
临出发前,曹植来到太子府参加哥哥为他摆设的宴席。一醉泯恩仇,曹植再一次用酒消弭了兄弟间的干戈。这一醉,似乎醉得恰到好处:曹丕的太子之位铁定牢固,曹植却从此万劫不复。
《三国志》里面的记载比较简单,曹植在出征救曹仁的前夕喝醉了酒。后来《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引用了《魏氏春秋》的记载,就比较详细一些。在曹植受父命去救曹仁的前天晚上,被他的哥哥曹丕逼着喝醉了。如果真按《魏氏春秋》的记载来看,这一次应该是曹丕的阴谋。
(武汉大学教授 钟书林)
无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无论其中有多少的隐情和故事,我们终究看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结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顺理成章继承了曹操的一切权力。同年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定都洛阳。
曹操去世后,曹植便彻底失去了依靠。大规模的清洗行动开始了。先是曹植的好友及幕僚丁氏兄弟被诛杀满门,而后曹丕下令各诸侯王立即回藩国,曹植首当其冲。
为了对诸侯们严加管制,朝廷特派“监国谒者”跟随,目的就是监视诸侯的言行。
在曹植身边的是一个叫作灌均的人,灌均有一次向曹丕报告,曹植喝醉了酒“劫胁使者”。对此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也无从猜测。这件事给了曹丕一个制裁曹植的借口,曹丕让曹植马上回到京城,准备处罚他,幸好有卞太后求情,曹植才得以保全性命。
(郑州大学教授 史建群)
一个人的一生在某一方面失败了,往往会在另一方面取得成功。
魏黄初三年(222年)四月,三十一岁的曹植结束了洛阳的囚禁生活,遣返封地。途经洛水,车马暂歇。此时一阵微风吹起,恍惚之间有位伊人映入眼帘,一切如梦如幻。
梦醒时分,曹植把这次美妙的相遇写成了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他于洛水之畔邂逅了传说中的伏羲之女洛神,烟波浩渺中,洛神那如朝阳般新鲜的一瞥瞬间击中了他的内心。他对这位佳人的风采神姿极尽描摹,字里行间充斥着强烈的倾慕之情。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洛神赋》。
很多人都知道,《洛神赋》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有悖伦理的故事。据说曹植对曹丕的妻子甄氏怀有仰慕之情,《洛神赋》里的洛神暗指甄氏,曹植通过描写洛神来释放自己内心深处被压抑已久的炽热情感。
唐代著名学者李善在《昭明文选》的注解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最初想娶甄氏的是曹植,结果却被曹丕抢了先,因此曹植一直对甄氏念念不忘。
在甄氏死后,曹植入朝觐见曹丕,曹丕拿出甄氏曾用过的玉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不觉潸然泪下。
几天后,甄氏之子曹叡宴请曹植,干脆把这个枕头送给他。曹植揣着枕头返回封地,途经洛水时梦见与甄氏相会,有感而发,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这是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为它的真伪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件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有乱伦之嫌,甄氏是他的嫂嫂,汉代又比较讲究孝道;另外一个原因是,从年龄上来讲,甄氏要比曹植大上十岁。
(武汉大学教授 钟书林)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著名的《无题》诗,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其中的“宓妃留枕”即是曹植与甄氏的情感纠葛。
也许,这样的猜测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对浪漫与悲伤爱情的幻想,才会被后世的艺术家们所接受。
在曹植的眼中,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秾纤得衷,修短合度,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洛神的风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读过《洛神赋》的人都知道,赋中有着情真意切的心绪和细致描摹,让人很难相信曹植只是一时兴起去歌颂一位虚无缥缈的仙子,而不是在寄情隐喻。
有人认为这个记载是不真实的,但李善离曹魏的时代比较近,他作的注可能是有依据的,还是要尊重李善注,毕竟我们找不出更多证据来否定这件事。当然,把它当成故事来理解也是非常好的。
(武汉大学教授 钟书林)

有人说洛神指的是魏文帝曹丕,在古代“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中往往将君主比作美人,这也是曹植哀叹自己不能被曹丕所信任。
也有人说洛神指的是曹植的亡妻崔氏。在政治失意中,曹植分外怀念和妻子共度的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洛神到底是谁?这永远是个谜,或许只有穿越时空与曹子建会上一面,才能了解其中一二。
当曹植遇到甄氏时,她已经被曹操许配给了曹丕。但曹丕贪恋权位又城府极深,甄氏过得并不如意。热情洒脱的曹植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她的生命。在曹植眼中,甄氏更像一个关爱自己的姐姐。他们谈诗书,谈歌赋,谈人生,却独独未敢谈爱情。
曹丕继位后,甄氏变成甄妃,一道宫墙隔绝了两个人的联系。曹植未曾料到,再次入宫却听到甄氏触怒曹丕而被赐死的噩耗,以及死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惨状。
曹植对此无比悲恸,再结合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写出了字字都是真情,让人动容的《洛神赋》。
曹植对甄氏的情感未必是爱情,更可能是一种亲情。他在《洛神赋》里面把她想象成洛神一样的美女,这是文学的一种虚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也有可能是为甄氏的这种美的消逝而鸣不平。
(武汉大学教授 钟书林)
洛神是不是甄氏,对于史学研究之外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都只不过在找一个寄托而已,这本身就是艺术留给我们的最大慰藉。
世界需要杀伐战斗,也需要几缕温存。
一千八百年前,洛水河畔,曹植和洛神的故事感动了后代东晋画师顾恺之,他将曹植奇幻的文字想象变成了千古卓绝的画作——《洛神赋图》。
在画中,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注视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吹起的衣带给人一种飘飘欲仙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却因人神有别,最终在云端渐去。此情难尽的曹植留在岸边,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在曹植笔下,洛神是一个温和的仙子,人和神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了。她既有人的情欲,又有神的纯净,被世人想象着、歌唱着、远远地看着。
《洛神赋》继承了屈原《九歌》、宋玉《神女赋》的写作风格,都是写女子的美貌。楚辞中更多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洛神赋》则改变了这一传统,运用了铺陈手法。运用直接的细节描摹,在艺术修辞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铺写,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把对女子美貌的书写渲染到一个更高的艺术高度。
(武汉大学教授 钟书林)
一路悲伤的曹植终于来到了封地——鄄城,然而没多久又被改封到更加贫瘠的雍丘。
曹丕在位的七年里,曹植一共被改封四次,迁居三次,好不容易在一个地方经营得稍有起色,过不了多久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在如此境遇中,曹植有道不尽的苦闷,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只能蜷缩于一座座小城。
时光荏苒,曹植的报国之心也在岁月中一点点消逝。在他将要放弃时,现实又给了他一点希望。
魏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太子曹叡即位,大赦天下。
在诸多侄儿中,曹植最疼爱的便是曹叡。他性格沉静,好学笃思,而且还是甄氏所生。曹植为侄儿当上皇帝感到由衷高兴,不觉心中充满期待,多年的雄才伟志有望实现了。
恰好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事,当魏明帝出征长安的时候,有人传言,皇帝死了。这时一些从驾的大臣包括朝中的一些大臣,都想拥立曹植为新的皇帝。流言传开后不久,魏明帝回来了,这件事情就无声无息地结束了。但这件事给魏明帝曹叡敲响了警钟,曹植在朝臣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因此,魏明帝对曹植有了更深的戒心。
(郑州大学教授 史建群)
曹叡在位初期正是诸葛亮大举北伐的时候,危难之际,曹植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
但是,曹叡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并没有任何起用他这位皇叔的迹象。
明知国家有难,蜀国大军压境,曹植却成了闲散人,唯有光阴如常磨蚀着他的生命。
曹植的抱负是非常高的,他不愿意做一个文学家,他认为辞赋是一种小道,真正扬名后世要靠建金石之功,这是他人生的目标,文学家只是他的一个副业。
(武汉大学教授 钟书林)
曹植生在帝王之家,他的结局早已注定。
在这种备受压迫的环境中,曹植终日郁郁寡欢,忧愤成疾,于太和六年(232年)十一月离开了人世,年仅四十一岁。
在曹操走后的第十二年、曹丕走后的第六年,曹植也追随父兄而去,在政治上已经结束了十二年的建安时代,终于在文学上也画上了句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