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蛋课:精神错乱,能否为犯罪行为开脱?| 北师大陈宝国讲心理学

彩蛋课:精神错乱,能否为犯罪行为开脱?| 北师大陈宝国讲心理学

00:00
06:41

今天我们是一节彩蛋课,我来和大家聊一聊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精神错乱,能否为犯罪行为开脱?在新闻和各种影视作品当中,您或许见到过这样的情景,一个残忍的罪犯明明干了坏事,却因为精神疾病减轻了刑法甚至被判无罪。

例如在19世纪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首相谋杀案,一位,来自苏格兰格拉斯哥的樵夫,刺杀当时的英国首相罗伯特皮尔,刺杀首相虽未成功,但造成了首相秘书的死亡。樵夫被捕后,他声称自己是受上帝的指示来刺杀首相,樵夫因为被诊断为精神错乱,最后被判无罪。再如,有位名叫约翰辛克利的年轻人,开枪射伤了曾经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也因为精神错乱获得无罪释放。这些案件让民众对于精神辩护的争议越来越大。每当这时就会有很多人愤愤不平,认为患有精神疾病不应该是脱罪的理由,但也有不少人觉得精神疾病是无法控制的疾病,并非出于他们的自我的意愿,应当给予理解,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精神错乱。

在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当中,它其实是一个法律术语,心理学家或者精神病学家都不使用它。精神错乱不仅包括精神疾病,还包括极度性的愤怒,智力障碍等等。而就像之前我们课程里面所说的,精神疾病也是心理障碍,这是一种影响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疾病,它可以是慢性的,也可以是短暂的,且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等,每种精神疾病都有它特定的症状和表现。在这种非理性的情况下,人有可能无法辨别是非,无法辨别对错,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而在法律当中对犯罪的定义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是这个人确实已经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第二个是这个人是故意的,有明确的、清晰的犯罪的动机,所以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人很可能因为不满足第二个条件,而有了可以辩护的空间。

听到这里,您也不必过于担心,法律对于精神疾病的态度还是非常审慎的,许多国家的法律确实承认,在一些情况下,精神疾病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判断力和行为的控制能力,所以在精神辩护的机制下,一些犯罪的嫌疑人有可能减轻或者免除刑事的责任。

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精神辩护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法庭通常要求专家证人提供专业的意见,用来判断被告人是不是真的受到了精神疾病的影响,并且不同的国家对于精神辩护的标准也不同,有的侧重于实施犯罪时的精神状态,有的则侧重于行为的合理性,有些间歇性的精神疾病患者,如果是在精神正常的状态下犯罪,这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即使在没有完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也要承担刑事责任,只是有可能减轻处罚。而如果是处于完全无法自控的状态下实施犯罪,且经过法律程序的界定,即便不需要负刑事责任,也会需要在家属或监护人的看管和治疗下生活,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治疗。
实际上在现实的案例当中,以罪犯患有精神错乱而进行辩护的案件,在国外的数据当中,这种占比甚至不到1%,且只有一部分成功了。所以不必过于担心罪犯能借助于精神疾病的幌子逃脱法律的制裁。

其实除了法律的问题,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和提高,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社会的支持。比如通过教育宣传,减少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歧视。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帮助患者得到适当的支持与治疗。

总之,关于精神错乱能否为犯罪行为开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法律、医学和社会的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它,而是需要更多的研究、理解和同情,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

好,这节彩蛋课就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