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1917年11月7日,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的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发动了武装起义。开始的时候,起义军面对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很是一番不知所措,对面的这个建筑,就像是一个大乌龟壳子,咋下嘴呢?幸运的是,到了晚上,被布尔什维克控制的阿芙罗拉号巡洋舰(Cruiser Aurora)终于发出了几声大炮的轰鸣,有人说确实是对着冬宫打炮了,有人说不是,打的就是空炮弹。你也别管是啥吧,冬宫里面的临时政府几乎马上就做出了反应,打开宫门,说你们这炮打得太厉害了,俺们可受不了了,投降投降,就这样,围困冬宫的革命者一窝蜂地冲了进去,占领了冬宫。
只有一天的时间:11月7日;只有两个小故事:总理跑路,冬宫投降。这几乎就是“十月革命”的(October Revolution)全过程了,那个传统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指的就是阿芙罗拉号巡洋舰发射的,那个到现在也搞不清楚打到哪里去了的炮弹声,它到底有多响,咱也不知道,因为涅瓦河离冬宫实在是太近了,放个二踢脚都能听见,唯一可以确定的,也就是这声炮响了。顺便说一句,阿芙罗拉号巡洋舰就是前面说过的,日俄战争里,在对马海战中唯一逃脱日本进攻的那艘俄罗斯船,后来它又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算下来,日俄战争,一战,十月革命,加上二战,妥妥的四朝元老,整个一个“船奇”。
一、新生的俄国
就在十月革命的同一天,由布尔什维克主导的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开幕,列宁在会上慷慨陈词,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建立苏维埃俄国(Soviet Republic of Russia),同时宣布成立人民委员会(Council of People's Commissars)。
那为啥要成立人民委员会呢?苏维埃它不香了吗?是的,苏维埃到这时候就落后了,因为这个词是有阶级性的,用来表示“工人,农民和士兵”的联合组织,现在要管理整个国家,你总不能说不属于这三个团体就滚蛋,都赶出俄罗斯,那绝对不合适。所以,成立一个人民委员会代表这个国家的所有人,就是一件必须的,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从法理上讲,这个新的人民委员会也必须是俄罗斯最高行政机构。
当选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自然就是我们的列宁同志。他还亲自制订了国家的标志,国徽,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镰刀锤子标志,这个好理解,镰刀代表农民,锤子代表工人,本来呢,上面还有一把剑,代表士兵,但列宁认为,那东西一看就具有攻击性,让人害怕,浑身哆嗦,就给拿掉了,咱们最重要的支持者,一定是,也必须是工农大众。
可是国徽上虽然没有了剑,但心中却不能没有剑。1917年的俄罗斯农民,心中最好的政党,它就不是布尔什维克,而是另一个成立时间更长,对农民也更好的社会主义政党,叫做社会革命党。俄罗斯广大农村在20世纪初,从文化卫生生活方方面面得到巨大改善的最大功臣,就是这个党。这就导致了一个很无奈的后果,在随后的立宪会议上,社会革命党居然占据了大多数的席位,而且这个社会革命党很明显地想彻底排挤掉布尔什维克,独占全部权力,那咋整?两个字,拔剑。
我们说早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列宁就指示捷尔任斯基成立了一个“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肃反委员会,或者用俄语说,叫契卡,这个部门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一个“用非常手段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斗争的机构”。
1917年的反革命分子是谁?那自然是社会革命党,或者说那些当选了的社会革命党党员们。
当得知确切的选举失败消息之后,列宁宣布彼得格勒戒严,然后赤卫军和契卡进入了议会,立宪会议被解散,很自然地,刚刚的选举也作废了,关键时刻,还是长剑好使,我想这就是当时布尔什维克的心声。
你都能想到,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以及几乎所有其他党派自然是不干,马上就开始游行,但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的这些乌合之众的政党根本就没办法对抗敢于开枪,并且真的开了枪的大兵,结果就是一哄而散。
当时俄罗斯有一个我们今天很熟悉的作家,叫做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那首“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的《海燕之歌》就是他在1901年写的杰作。这哥们本来是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坚定支持者,可当他看到赤卫军当街开枪之后,愤然写了一篇《1月9日与1月5日》的文章,指责布尔什维克用“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知识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和列宁决裂之后,高尔基跑到柏林,一直呆到了1927年,他在1928年返回了俄罗斯。
神奇的是,从那个时候起,到1936年他去世的这段时间,高尔基的观点又变了,对当时已经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祖国充满了赞美之情,无数文章都是讴歌苏联人民和政府的。我个人认为,一直游历在苏联农村的高尔基,那段时间的赞美绝对是真心实意,发自肺腑的,同时,它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因为苏联在那段时间的进步,是举世公认的,这个后面我们再详说。
言归正传,除了武力解散议会和镇压反对派,布尔什维克组成的苏维埃俄国政府还颁布了下面这些命令:所有银行国有化;私人银行的银行账户作废;没收教会财产;工厂矿山所有权收归国有;提高工人待遇,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人人平等,女性也完全拥有选举权等等。
所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巴黎公社实践的影子,当然,除了土地公有,这个政策你就算是给列宁一万个胆子,他当时也是不敢实行的,原因很简单,布尔什维克依旧弱小,如果用这个政策把农民伯伯推到敌人怀抱里,那他们可真的存活不下来了。那当时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敌人都是谁呢?当然是谁在改革里失去了利益,谁就是他们的敌人,包括但不局限于资本家,工厂主,贵族,以及地主等等旧势力的权贵集团,很快地,这些人就团结起来,也开始煽动群众,准备武装夺权。
于是,从1918年开始,新兴的苏维埃俄国就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内战(Russian Civil War),布尔什维克这边是红军,另外一边就是所谓的白军(White movement)。
问题是,这些白军的口号并不是恢复俄罗斯共和国,而是要回到帝国,也就是让罗曼诺夫家族重新回来当老大,这对于布尔什维克来说,绝对是不能忍受的,为了永绝后患,列宁领导的契卡在1918年7月16日,把那个退了位的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家子在一所教堂内全部处决,包括仆人,四个公主,还有13岁的皇储阿列克谢,等于一刀砍了对方复辟的旗帜。
二、俄德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签订
除了地主资本家,1918年反抗新兴苏维埃政权的,还有俄罗斯的一群民族主义者,为啥?因为苏维埃俄国在这一年彻底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德国签订了一个《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Treaty of Brest-Litovsk),可是这个条约在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看来,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丧权辱国。
这事儿是这样的:
前面说过,无论是列宁本人,还是十月革命之后的俄国实际情况,都不允许和同盟国的战争持续下去了,必须停战,当然,如果列宁或者任意一个俄罗斯人是穿越的,知道仅仅几个月后德国就完犊子了,那他们肯定会改变主意的,问题是当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俄国自己坚持不下去了。
很不幸的是,德国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等人也知道了他们的这个情况,所以当俄国人找他们谈判时,马上狮子大开口,开出的停战条件是,赔款30亿卢布,并且要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以及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你要知道,这些地方的大部分地区当时可是被认为是实打实的俄罗斯领土。
这个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苏俄的布尔什维克中央马上就产生了三种意见,列宁和斯大林一派说签字接受;布哈林一派说拒绝,继续战斗;托洛茨基等人说不签字,但也不继续打下去了,撤回军队。
在经过多次表决之后,列宁的投降派和布哈林的死硬派都没获得多数人的支持,反而是托洛茨基的纯粹书生气的意见,也就是撤回军队,不战不降占了上风,在苏俄中央会议上,最后以9比7的票数得到了通过。
可是这群书呆子也不想想,此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期,德国迫切需要结束东线战争,把军队开往西线,怎么可能和你俄罗斯磨磨唧唧地搞长时间对峙?看见俄罗斯对自己的最后通牒没有任何回应,反而从前线撤走了军队,德国、奥匈帝国,还有那个已经是欧洲病夫的奥斯曼,马上开始了代号为“拳击行动”的全线进攻。
战争啥样,只要看一眼当时德军的日记就知道了,一位将军这样写道,“这是一场我所知道的,最令人愉快的战争,一群士兵坐着火车,前往一座又一座的火车站,占领他们”。仅仅一个礼拜,德军就前进了几百公里,占领了大片俄罗斯的领土。
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这下傻眼了,托洛茨基也傻眼了,只好改变了看法,最后是7票赞同,6票反对通过了一个决议,马上,立刻,现在和德国签约,即便这个条约已经变得比最初那个更加苛刻,更加令人感到屈辱。
就这样,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和一战的同盟国签署合约,宣布退出战争。而最终合约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俄罗斯必须放弃现在的波罗的海三国和高加索三国的所有地区,也就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全部都要独立,同时,芬兰,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也都必须独立,不再是俄罗斯的地盘。当然,这些国家是不可能真正独立的,只不过从一个老大,转到另一个老大而已,除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变成奥斯曼的卫星国之外,其余的,全被德国军队占领,成为了德意志的势力范围。今天在国际上,上面这十个国家好像表面上也都是独立国家,但实际上到底如何,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同时,按照合约,苏俄还必须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期限是1918年年底,我们当然知道,这笔钱最后德国是没捞到的,因为它也快完犊子了。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签订,让俄罗斯至少损失了30%的人口,54%的工业,80%的制糖业,75%的铁矿和煤矿,三分之一还多的国力就此丧失。同时,还逼着列宁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了莫斯科,没办法,让出去的地方太多了,首都彼得格勒变成了边境,再不迁都,德国一发炮弹也可以打到冬宫了,而再次的炮响,可能就是别人来革他列宁和俄罗斯的命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条约的屈辱性,才导致布尔什维克在俄罗斯的威望降到了冰点,也导致原来支持他们的民众大批倒戈,去支持白军了,从而让红军和白军之间的厮杀异常的激烈,整个内战一直打到了1922年,才算是结束,这是后话了。
长久以来,一直都有人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列宁同志为啥要同意这个合约,甚至有人质疑他是不是和德国有什么交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怀疑你不能说它完全没道理,比如说列宁是德国人送回来的,也受到了德国的资助,而他一掌权就停战了,签了合约,这些都是“证据”,但问题是,它们都属于“猜测性的证据”,至少从逻辑上来讲,如果真有这事,后来冷战西德完全在美国的掌控之下,围绕这件事做做文章应该不难,但我们并没看到任何这方面的信息,所以,只能说是历史谜团,我个人对此事不下定论,你自己决定。但客观地说,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签订,对德国人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这个好消息并不仅仅在于土地,也和巨额赔款的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德国终于可以把全部力量调往西线,和协约国展开最后的死磕了,它这么着急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西线战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一个国家终于下场了,这就是美国。
三、美国加入一战
我们前面说英德两国在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因为海上被彻底封锁,只好重新启动无限制潜艇战,目的只有一个,你大英帝国在海面上封锁我,我就在海下面封锁你,让你也得不到补给。
那谁是英国最大的物资供应商呢?当然是美国。
在美国人看来,德国佬无限制潜艇战就是封锁我的客户,那就是不让我赚钱,这还了得?美国人的反应相当迅速,1917年2月1日,德国宣布重启无限制潜艇战,2月3日,美国宣布和德国断绝一切外交关系。到了2月28日,美国各大媒体就开始铺天盖地炒作一个消息,具体地说,是刊登一份电报内容。
电报是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齐默尔曼,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内容是寻求墨西哥和德国合作,一起对抗美国。在电报里,德国人答应,胜利之后,墨西哥可以从美国拿回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阿利桑那三个州,因为这原本全都是人家墨西哥人的土地,被美国霸占的。
在电报刚刚披露出来的时候,很多美国人是不相信的,因为这份电报是英国人破获之后交给美国人的,朴实的美国红脖子们就琢磨了,英国你这个老头子坏得很,这就是为了拉我们美国人去打德国人,才伪造了这封电报出来。
可是事情到了3月19日,美国人集体转向了,不再质疑电报,因为德国那位齐默尔曼先生站了出来,在记者发布会上,他公开承认了这份电报的真实性,原话是“我不能否认,这是事实”。
此言一出,举世哗然,很多美国人简直快气疯了,尤其是以前为德国辩护的,这简直就是公开打脸啊,我上周刚刚一边吃着BBQ,一边吐沫横飞地在一群美女前说电报是假的,你德国佬就跳出来给了我一个大嘴巴子?这伤害不大,污辱性极强。
于是,舆论急转直下,一直想参战的威尔逊总统终于是找到了极佳的借口,4月6日,他在美国国会上一边大肆宣扬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的危害,一边强调德国“打算在我们家门口煽动敌人”,双管齐下,要求国会同意“一场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没有任何悬念,1917年4月16日,美国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通过上面描述,你应该知道,整个事件有两个诡异的地方,一是齐默尔曼为啥要在一个极其微妙的时间点,站出来承认电报是真的?这种事别说战争年代,就算是和平时代,那也是坚决否认,难道德国的国务秘书是一个傻子?
第二个诡异的地方就是,为啥在他承认之后,整个德国也是一声不吭?虽然齐默尔曼在几个月后辞职了,但当时,确实没有任何德国高层出来说一句,老齐就是昨晚儿喝多了,瞎白话的。事实是,一个说话的都没有。
去除当事人智商在30以下,和猴子一样的假设之外,这两个诡异的地方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齐默尔曼和当时的德国外交部出了问题,而且问题很大,至于说什么问题,你可以随便猜。顺便说一句,英国国家档案馆至今仍旧保存着六份有关齐默尔曼电报的“封闭”文件,至今尚未解密。
同时,这件事也可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德国高层在开始的时候,对于美国是否参战并不十分在意,甚至他们认为,只要东线俄罗斯退出战争,有没有老美,结局都一样。
之所以德国人这么想,是因为美国当时太弱了。
我们说1917年4月这个时间点上,美国无论是GDP,还是生产能力,在全世界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别说欧洲已经打得满目疮痍,即便欧洲完好无损,美国经济那也是第一,可是一谈到军事,那就尴尬了,当时美国陆军(U.S. Army)只有13万人,一辆坦克也没有,飞机也只是几架,用来装门面的。
而且,尽管有德国人齐默尔曼的神助攻,美国反战的情绪还是很高,大批示威者涌上街头,要求政府不要参战。
面对这样的情况,威尔逊一点儿也没有手软,先后出台反间谍法(Espionage Act)和反煽动法(Sedition Act),谁反战,就把谁扔进监狱。美国邮政系统开始审查所有印刷物,发现之后,不仅拒绝投递,而且会举报投寄人,政府对任何宣扬反战的媒体,坚决取缔,几十家媒体关停,负责人被抓。
最神奇的是,有一部叫做《76精神》(The Spirit of ’76, 1917)的电影,讲美国独立战争的,就是和英国人打架的那些事儿,里面刻意丑化了一下英国军队,本意也许是为了突出咱美国人的高大上,可惜的是,它生不逢时,刚杀青,就赶上了要和英国人合伙去揍德国人,结果不仅电影被禁,胶片被毁,编剧古德斯登更是直接被抓,判了十年徒刑,这找谁说理去呢?
这样一说,就产生一个问题,军力很弱,百姓还反战,那为啥威尔逊还一定要卷入战争,对德宣战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大佬,您能更新快一点吗?我非常喜欢您的讲解!
汤圆缘 回复 @听友419392349: 大佬还得工作,可以加入枫落白衣老师的粉丝群,聊聊天等候的时间就不那么长了
原来白俄成分还挺复杂,也总算有点明白后来清洗的目的了
天底下最大的道理就是吃饱饭
老毛子干事太糙,举行选举前对自己能不能获胜没点数吗,输了以后就硬上,为自己后面几十年的合法性埋下了一个隐患。
再听一遍
大神,奥斯卡王尔德是哪一集?
一百多年了,这份文件还没有解密?这得多机密呀?
AI小助理 回复 @三丫家的丫: 小助理也很好奇呢,这高机密文件内容会是什么呢?不知哪一天就被解密出来了哦~
来了
这些历史大剧远比文艺大片暗黑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