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190 坦能堡俄国大败,马恩河德军止步

欧洲史话 190 坦能堡俄国大败,马恩河德军止步

00:00
19:23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1914年8月4日,德军进攻比利时,在我们这个史话里,我把这个时间当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点。

本来德国的施里芬计划是不计代价,以绝对的优势拿下比利时,进而占领巴黎,执行这个计划的人,必须有钢铁一样的坚强意志,赌徒一样的冒险精神,这两点,恰恰是新任德军统帅小毛奇缺少的,这哥们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

小毛奇答没答应施里芬的临终嘱托,咋答应的我们都不知道,但他接手德军的指挥之后,觉得只用几个师去守卫东线的德俄边境,那简直就是拿俄罗斯不当人看,也是拿德意志帝国的存亡开玩笑,于是就从西线调兵加强东线,然后他又觉得,在德法边境防守的西线左翼士兵也少了点儿,就又从右翼进攻比利时的军队抽调了一些人来左翼。可是这么一搞,就相当于是把施里芬计划改得面目全非,从原来的“一剑封喉”夺取巴黎,变成了啥啥俺都想要。

而且本来在施里芬的算计里,比利时一个弹丸小国,看见德国大兵兵临城下,不说箪食壶浆相迎,那也应该是赶紧投降。可惜,这个假设也没成立,比利时人不按套路出牌,人人如同打了鸡血,个个要和德国人玩命。

这就是真正的此消彼长了,自己削弱,对方还增强了,导致最后德军花了整整16天,才拿下了比利时。

在这两周里,不仅法国完成了战争动员,英国也把援军派到了法国境内,看起来,德国想要快速拿下巴黎,是不太可能了。

但是让德国人惊喜的是,英法联军居然比比利时的战斗力还要弱,几十万德国大军,第一战就把英法联军按在地上使劲地揉搓了一遍,失败之后的联军从地上爬起来,几乎是玩了命地向南逃跑,这导致德国第一集团军进展极快,兵锋直指巴黎。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另一个让大家又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俄罗斯帝国的45万大军居然仅仅用了两周,就完成了集结,为了解救英法这两个盟友,他们随即就对德国东线的东普鲁士发起了进攻。

俄罗斯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组织了45万大军,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巴尔干两次战争里,大力发展了铁路网络,让帝国向东方调兵的速度增加了至少三倍,这是施里芬制定计划时没有考虑到的。

德军统帅小毛奇一看,又害怕了,谨小慎微的劲儿就又上来了,赶紧地,从西线抽调了两个军去支援东线,和俄罗斯打起了坦能堡会战(Battle of Tannenberg)。

这场会战仅仅打了四天,从1914年8月26打到30日,最后以俄罗斯的惨败而告终,在这不到100个小时的战争里,俄罗斯损失了17万士兵,其中一半直接死在了战场上,可以这样说,坦能堡会战已经是上帝他老人家给欧洲的一个强烈警告了,孩子们,因为武器升级了,你们面对的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伤亡,你们准备好了吗?可惜的是,当时根本就没有欧洲人理会这个警告,一来存在侥幸心理,二来,在那个时候,谁都停不下来了。

坦能堡会战也成全了德国的两个将军,分别是兴登堡(Hindenburg)和鲁登道夫(Ludendorff),一个是当时的司令,另一个是参谋长,胜利之后都变得威名赫赫。我们今天之所以称呼这场发生在阿伦施泰因(Allenstein)的战争为坦能堡会战,也是因为兴登堡这个人,他是条顿骑士团的忠实粉丝,500年前,威风凛凛的条顿骑士团就是在阿伦施泰因附近的坦能堡,被波兰立陶宛联盟打败的,那次败得很惨,连大团长都让人给打死了。兴登堡为了告诉他的那些已经埋在土里500年的爱豆,说俺们德意志现在可老牛掰了,特意把这场和坦能堡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胜利,取名为坦能堡会战。

言归正传,东线是胜利了,可小毛奇从西线抽调军队这事,却导致德国西线的军力一下子就不足了,又因为一些德军的突进速度过快,战线拉得太长,终于在德军的侧翼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英法联军当然也是有人才的,巴黎城防司令加利埃尼敏锐地意识到,反击的时刻来了,在他的劝说下,法军总司令约瑟夫·霞飞(法语:Joseph Joffre)迅速制定了反击计划,并且说服了英国远征军司令弗伦奇爵士,双方准备反击。

实际上,德军统帅部的小毛奇这时候心里也在七上八下,虽然柏林天天接到前线进展神速的战报,德皇和老百姓都狂欢一样地等着巴黎被占领的消息,可小毛奇的心里始终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啥德军一直没有大规模地消灭英法的有生力量?多年之后,东方有位军事天才说过这样一句话,“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英法联军后撤得这么快,大部分士兵可都还“存”着,这绝对是相当危险的事情。

而且别人不知道,小毛奇自己是绝对知道的,施里芬计划所需的士兵数量是经过严格推演的,现在西线的德军数量,那是大大小于这个数字的,以如此少的士兵,战线拉得又如此之长,这当然也是一个危险的事情。

于是,一番思考之后,小毛奇给前线德军发出命令,让德国第1和第2集团军马上停止前进。

可惜的是,大家打得正爽,眼瞅着就干到巴黎城下了,谁不想成为第一个攻下巴黎的名将?很自然地,两支军队都发挥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没听他的,咱就假装电报机坏了,没收到命令,那还执行啥?

事实证明,小毛奇的担心是对的。1914年9月5日,英法联军突然不跑了,百万大军全都转头,朝着德国90万大军迎了上去,两军在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大会战,史称第一次马恩河战役(First Battle of the Marne)。

法国人在这场战役里几乎是全民战争,巴黎的那个司令加利埃尼甚至征调了巴黎城内的所有出租车,把上万名法国士兵及时地送上了前线。一直到今天,巴黎人还把那时候的一辆出租车放在博物馆里,教育后代说,当年要是没有这玩意,俺们就完犊子了,别说LV包包儿,连你们都生不出来了,所以大家要感恩。

战役的结果是英法联军取得了胜利,德军不得不全线撤退到法国的东北部,巴黎暂时是安全了。这场战争双方死伤人数合起来大概是50万,各有25万人伤亡。德军虽然败了,但在撤退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军事素养,井然有序不说,还多次歼灭追击的英法联军。

法军总司令霞飞也是一战成名,后来这哥们还在1922年访问过中国,去过上海,今天著名的上海霞飞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之后,德军和英法联军又打了几次,基本上是不分胜负,谁也奈何不了谁,那咋整呢?一战历史上最大的转变就来了,这些家伙开始修堑壕。

所谓堑壕,本质上就是挖沟,一人来深,当对方冲锋过来,我方士兵躲在里面射击,一般来说,外面还要弄上铁丝网,后面还有机枪堡垒。你一听就知道了,这玩意是专门用来防御的,如果堑壕挖得多,挖得足够长,那么像德国在战争开始使用的那种大范围迂回穿插的战术,就算是彻底废了。

但就在大家挖呀挖的过程中,英法德军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发现,原来堑壕这玩意只要足够长,它一样也可以当作进攻的手段,换而言之,在咱们想进攻的时候,就把堑壕挖到目标的前方,只要距离足够近,随时就能蹦跶到对方的堑壕里,到时候对方堑壕的防守作用就算是彻底废了。

就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在一瞬间,就变成了堑壕战,从海拔将近4000米的阿尔卑斯雪山之上,一直挖到英吉利海峡,上千公里的战线上,几十上百万士兵如同工蚁一样,挖出了一条又一条,密密麻麻的战壕,史称奔向大海(Race to the Sea),是一战的一个专有名词。

到了这个地步,什么施里芬计划,快速拿下巴黎,就算是歇菜了,西线英法和德国之间的战场彻底变成了胶着状态。

我们说之所以堑壕这么吃香,原因是那时候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可以对付堑壕。进攻的士兵在抵达对方堑壕之前,要先经历大炮的洗礼,然后是密密麻麻的铁丝网,当你费劲千辛万苦,通过铁丝网之后,面对的就是人类刚刚发明不久的机关枪,那简直就是冲锋士兵的噩梦,比如说在随后不久的索姆河战役,仅仅一天,六万多名英法士兵就死在了德国几百挺机枪的扫射之下,六万多名啊,书里说“像一排排麦子一样倒了下去”,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人类竟然可以这样高效率的屠杀同类”!

你都能想到,双方的军事学家和科学家们马上开始绞尽脑汁,琢磨那些能破解堑壕的办法,除了大炮,下面这些东西逐次被用在了战场上,

首先是毒气,你不是躲在堑壕下不出来吗?简单,我趁着有风的时候,对着你的堑壕释放毒气。从开始的催泪瓦斯,到后来专业的化学武器,比如氯气,光气还有芥子气等等,都是德、英、法科学家们的杰作。后来有一部著名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主要就是描写一战这个堑壕战的,记得里面有一句很恐怖的描写,“中毒士兵在死之前的几天拼命咳嗽着,把他们的肺给一块块地咳出来”,这幅情景,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第二种武器是飞机,最早是德国人齐柏林设计的齐柏林飞艇(Zeppelin),这玩意可以飞在天上,观看对方的那些沟是咋挖的,然后指导炮兵去轰炸。很快地,法国的专业飞机,莫兰-索尼耶L单翼机(Morane-Saulnier L)登场,由于其强大的机动性,一上来就干废了德国飞艇。

德国科学家自然是不服,机械师们也不服,随后他们就发明了福克E3飞机,这种飞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配备了射击断续器(synchronization gear),它可以保证安装在飞机螺旋桨后面的机枪在射击时,不会打到自己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叶片上,这就让飞行员可以安心驾驶飞机的同时还可以射击,相对于英法那种靠飞行员用手枪射击,或者往对方飞机上扔手榴弹的操作,德国飞机这属于降维打击,被英法士兵称为“福克灾难”。

在飞机之后,就轮到了坦克登场。坦克出现在一战的后期,最先是英国人发明的,在所有对付堑壕的武器里,这东西是最好使的,它可以撕开铁丝网,不怕机枪,并且当时所有壕沟,挖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世界上还会有坦克,结果是挖的都不宽,大约是两个士兵可以并行通过的距离,这种跨度,坦克完全可以直接碾过去。

但很可惜的是,英国人把它交付使用的时候,离一战结束已经很近了,所以坦克威名在一战不显,而我们也都知道,后来的二战,德国人把坦克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彻底成了让人闻风丧胆的主战武器,我们到时候再说。

在西线堑壕战陷入僵局之后,德国人一开始把希望放在了奥匈帝国身上,想的是这家伙能咔咔几大口,迅速吞掉塞尔维亚,然后出兵牵制俄罗斯。

但奥匈帝国这家伙在开战之前气势汹汹,摆出一幅几天没吃饭的样子,等大餐真的端上来了,它却拉跨了,到底是胃溃疡,还是拉肚子不知道,反正三番五次入侵塞尔维亚,硬是拿不下来,吃不下去。

我们这里可以嘲笑帝国统帅赫岑多夫的能力,但绝对不能否认,人家也是一个有理想的老头,这货居然在连塞尔维亚都打不下来的情况下,主动在1914年9月和俄罗斯打起了加利西亚会战(Battle of Galicia),双方在连绵400公里的战线上,投入了大概200万兵力,最后的结果是奥匈损失了大概40万人,被迫退出了加利西亚地区,几乎所有帝国的精英都死在了这场战役里,这成为了后来奥匈战斗力直线下降的最大原因。

这里说句题外话,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会战之所以不行,有一个很大的因素要归结于民族问题。首先,奥匈的部队是多民族组成,除了来自德意志和捷克地区的士兵可以听懂德语指挥,其他民族的军人都有自己的语言,根本听不懂德语;其次这些民族士气也不行,甚至斯拉夫人见到同样属于斯拉夫民族的俄罗斯人,成建制地直接投降了;最后是地点也不对,加利西亚这地方今天就是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南部,当时属于奥匈帝国,这地方居民现在也许不喜欢俄罗斯,但一战的时候,由于奥匈帝国的压迫,当地人对俄罗斯大兵那全都是箪食壶浆,喜迎王师,很多人直接当了带路党,领着俄罗斯人去打奥匈帝国。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或者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统帅赫岑多夫的能力实在是太差了,有网友说猴子给一根香蕉都比他强,这点就不多说了,我怕他来找我。

眼瞅着盟友奥匈帝国是指望不上了,为了牵制俄罗斯,德意志找到了奥斯曼帝国,说我给你一亿法郎的贷款,你去帮我揍俄罗斯怎么样?

奥斯曼的苏丹这时候也正在瞎琢磨,这个英法俄和德国打成一团,如何站队,才能让俺焕发青春,重新强大呢?本来呢,它几百年和俄罗斯死磕,都是英国人帮着自己,可现在世道变了,谁能想到,英俄这一对仇敌居然躺到了一个被窝里?

就在苏丹琢磨来琢磨去,举棋不定的时候,德国人拿着一亿法郎来了,奥斯曼人索性也不想了,看在钱的份上,直接加入了同盟国,对协约国宣战了,这一天是1914年10月29日,当然,对外就不能说一亿法郎的事儿了,苏丹和哈里发异口同声:这是穆斯林的圣战。

奥斯曼帝国干事还是挺干脆的,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马上就派出了军队,从今天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向俄罗斯挺进,准备给对方来一招黑虎掏心。

但问题是,帝国的人就没有一个平时看一眼中央台天气预报的,冬天的高加索地区别说人,狗熊都冷得不出来,结果是很多奥斯曼人在掏对手的心之前,自己的心先不跳了,冻死了,剩下的士兵士气低落,和俄罗斯打了几仗,胜少败多,甚至第九集团军被整建制消灭,七万多人死在了高加索严寒的山脉里。

不过奥斯曼的这个举动也不是全没意义,他这么一闹,确实是对俄罗斯产生了牵制作用,俄罗斯不断被调兵遣将来防它,使得德军可以从容地把东线的兵力转移到了西线。一下子,英法就压力山大了。

面对新的压力,40岁的英国第一海军大臣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计划,说我们可以凭借俺们大英帝国海军天下第一的优势,进入达达尼尔海峡,然后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海路协同,直捣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

这位海军大臣的名字叫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前面说过,这个丘吉尔有一位先祖叫做约翰·丘吉尔,胆子大到甚至和国王的情妇偷情,还让对方给自己生下一个私生女,最后凭着老婆和安妮女王的闺蜜关系,加上自己卓越的军事天才,居然还被封为第一代马尔博罗公爵。

所以,温斯顿·丘吉尔先生是妥妥的贵族出身,年纪轻轻的,就从皇家军事学院毕业,然后参过军,游历过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当过战地记者,积累了战功和资历,最后26岁的时候以保守党党员的身份成为下议院议员,晋身政界。整套流程是当时,乃至二战之后很长时间,甚至现在还保留的贵族子弟上升的标准流程。

1911年10月,丘吉尔当上了第一海军大臣(First Lord of the Admiralty),这个职位在当时也属于位高权重,也正因为如此,当他提出海军远征奥斯曼计划时,反对的人很少,并且法国人也很给面子,给丘吉尔点了无数的赞,马屁送了一大桶,称赞这是一个天才的计划,还坚决要求加入,和英国人一起,准备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于是,一战中著名的加里波利海战(Battle of Gallipoli)开打,你要是问英法这俩货获得了几个胜利,不好意思,这个我们要下集再聊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BoyChou

    堑壕机枪铁丝网,这三个显著特征让一战既不同于以前的战争也不同于以后的战争,基本相当于一战的代名词了

    汤圆缘 回复 @BoyChou:

  • 蜗牛走直线

    德国在两次大战的欧洲盟友找的都不靠谱,基本就是自己单挑群雄

    听友310197948 回复 @蜗牛走直线: 意大利负责搞笑还是尽职尽责滴

  • 金钰珏

    上海霞飞路居然是法军总司令命名的

    三丫家的丫 回复 @金钰珏: 确实没想到

  • 听友52578176

    俄罗斯之所以能够迅速地组织45万大军,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巴尔干两次战争里大力发展了铁路网络。 让帝国向东方调兵的速度增加了至少三倍。 这是施里芬制定计划时没有考虑到的。 我觉得帝国指的的沙俄,应该调兵方向是西方

    拾伍明月 回复 @听友52578176: 有理

  • 三丫家的丫

    把肺一块块咳出来

  • 晨钟暮鼓SH

    沙发首座

  • 天天天蓝蓝雪花

    大学时看过一部小说(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是不理解一战开始时英国民众对战争的狂热,一家老老小小抢着当兵打战,像是去捡钱一样

  • 王二212799973

    战争虽然残酷无情,但是也刺激了科技的发展。

  • amurocca

    霞飞路就是现在的淮海中路

  • 多啦天天

    猴子给跟香蕉都比他强,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