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义不帝秦(一)《战国策·赵策》

鲁仲连义不帝秦(一)《战国策·赵策》

00:00
00:33
鲁仲连义不帝秦(一)《战国策·赵策》

创作背景:
公元前258年,秦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慑于秦的恫吓,又连忙下令停止进发,并且派辛垣衍去劝赵尊秦王为帝,以解邯郸之围。这时正在赵国的鲁仲连挺身而出,坚决主张抗秦,反对投降,同以辛垣衍为代表的“帝秦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鲁仲连指出秦国好战、奸诈,会得寸进尺,并用历史上的许多事例反复阐明“帝秦”对赵、魏等国的危害,对梁王和辛垣衍本人的危害,说服了辛垣衍,加强了赵国抗秦的决心和信心。最后赵在魏信陵君和楚春申君的援救下,迫使秦国引兵退去,解除了邯郸之围。赵国解围后,鲁仲连却辞却封赠,功成身退,显示了无意名利的“高士”节操。

题解:
鲁仲连:齐国的高士。姓鲁名连。一生不做官,好为人排难解纷。
义:根据正义,坚持正义。
不帝秦:不肯尊称秦王为帝。帝,用作动词。

原文:

秦围赵之邯郸①,魏安釐xī王使将军晋鄙bǐ救赵②,畏秦,止于荡阴③,不进。

注释:
① 邯郸(hándān):赵国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西南。
②魏安釐xī王:魏国国君,魏昭王的儿子,信陵君无忌的异母兄,名圉(yǔ)。
晋鄙:魏国的大将。
③荡阴:地名。位于赵、魏两国交界处,今河南汤阴。

译文:
秦国围困赵国的邯郸。魏国安釐xī王派将军晋鄙去援救赵国。他们惧怕秦国,停在荡阴,不敢前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