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之治也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不要呈现那么多可以让自己产生欲望的事情,这个时候民就不乱。我们现在普遍生活中,心是乱的还是不乱的?乱的。为什么呀?欲望多。欲望从哪里来?我们小的时候比现在欲望多还是少啊?少。为什么呢?小的时候见识少有没有发现?现在见的东西太多了。有没有发现见的越多,欲望就越多,这就叫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举例,夫妻两个人生活,每个人一个月可能赚个四五千的工资,是不是本来还不错呀。可是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同学做生意的,人家买上了一百万的车,听完之后什么心情啊,感觉这日子没法过了。实则他买一百万的车,跟幸不幸福有本质的关系吗?没有。但是听到这件事情心就乱了,所以我们发现不幸福了。本来跟爱人每天上班下班,回来一起看看电视,甚至吵吵嘴,挺开心的。突然有一天,跟人家参加了个聚会,看到别人的老公,怎么都那么高大帅气,别人的老婆怎么打扮的都那么好看,回家后看到我们的爱人突然有种什么感觉,对眼前的这个人不太满意了,为什么会不满意了呀?因为我们见到了更多可以让我们产生欲望的东西,所以瞬间就会觉得我们当下不再幸福了。
实则我的生活并没有变,但是我见到的东西让我产生了变化,从而我们的心乱了,整个生活状态就乱了。所以要想让民不乱怎么办?就不要呈现那么多可以产生欲望的东西,对于我们自己就是少去不停地向外攀比。
《道德经》的思维告诉我们能少就少,所以一定要出去见识那么多东西,不见得就是好事情。举例,我一个朋友很有意思,去年夏天,去他公司里聊天,聊到一个话题,什么话题呢?正好我们在他办公室里喝茶,他的女儿十一岁,母亲领着女儿到公司来玩了,玩的时候,这个朋友还特别不开心,他说:这是公司,你让她来做什么?她说:你女儿非要来看看,我寻思没什么事,就带她来了,然后在办公室玩了一会儿,玩了一会儿就走了。
这时候问题来了,跟我朋友聊天,就聊起这个话题,他说:你看我这个媳妇,没事总往公司跑,我不让她来,她非要来。我就笑了,我说:不放心你吧,来公司这个事情,是她想来还是孩子想来?他说:肯定是她想来,孩子不想来,孩子来做什么,十一岁她知道什么。我说:那你就要注意,别把孩子带坏了。他说:什么意思啊?我说:你现在这孩子就快带坏了,他很不理解。我说: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拿孩子满足个人的欲望,然后把孩子也搞乱了。
后来他说:哎呦,你要这么说还真是,现在这孩子十一岁就不好好学习了。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们带她出去看得太多了,只要有时间,甚至挤时间就要带她出去旅游,她真的需要吗?不一定。他说:哎呦,夏天还想带她出去玩呢。我说:去哪儿呀?他说:去上海。我说:去干嘛?他说:去迪士尼。我说:有必要吗?他说:听你这么说完,好像没有必要了。我说:对啊,你去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了,你领她出去见的东西太多了,她心怎么收回来,心收不回来怎么学习啊,本身女孩子比男孩子成熟的就早,正常十一岁的男孩在干什么?打游戏,除了这个好像没有其他的兴致。但是女孩不一样,所以问题出在哪儿了?父母身上。就是给她呈现的可以让她产生欲望的事情太多了,她的心是不是收不住了。
他说:哎呦,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我家里确实是这样,孩子的房间又买类似于加湿器这一类的东西。我说:谁给她买的?他说:一开始给她妈妈买的,后来她相不中款式。我说:她需要加湿器吗?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不能生活?什么叫需要?她的房间真的很干燥,至于吗?不至于。那你为什么在生活上,要给她满足那么多的东西呢?你不停地给她变换着花样吃,不停地变换着花样玩,不停地给她生活当中那么多的装饰,她到了那个年龄吗?没有。说明什么?是不是我们大人的欲望。我们觉得这样是对她好,觉得要带她出去见世面。可是从她的角度,她需要吗?不需要。后来你不停地这样去做,她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最后她的心就没有办法回来,因为已经乱了。
这一段我们要不要想想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看看有多少东西原本是不需要的。可是由于我们不停地想要去追逐新鲜感,看别人这样生活,我也要这样生活。看别人拥有什么,我也要拥有什么。最后有没有发现,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而生活了。原本该做的事情,是不是也不做了,这就叫心乱了。为什么心会乱呢?我们又上贤,又贵难得之货,因为你上贤和贵难得之货,所以你就不停地把更多的欲望呈现在自己面前。
是不是这样接下来导致的就是你也会争,然后让你身边的人是不是也会争啊。然后自己也会为盗,身边的人也会为盗,自己乱了,进而整个家是不是也乱了。比如说,我们上小学,上中学,上高中,学校有没有一些规定啊,比如说不许留什么样的头发,不许穿校服以外的衣服,中小学不许拿手机,正不正确。如果不这样规定,大家会不停地去攀比,还有心思学习吗?经常看到网上会有人抨击,说孩子大好的年纪,为什么不让他穿得好看点呢?糊涂。想想是不是这样的,如果不停地追求,让他穿得更好看,那么他的心思也就在穿得更好看,他本该学习的年纪,还会学习吗?所以我们就知道了,该怎么生活呀,多余的东西尽量去除掉,没有意义。因为它会让我们的心很乱,也会让整个家里的其他成员很乱。当我们条件开始富足的时候,可不可以过节俭的生活?同样可以。只有这个时候,大家生活才是更加平稳的状态。
是以圣人之治也。谈到圣人治理,圣人都治理什么呀?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治理什么?一内一外,对内是治理,对外是治理他人。所以圣人是如何治理天下,以及如何治理自己?
虚其心,实其腹。一虚一实,什么叫虚其心呢?就是我们的心要回到那个虚无的状态,原本那个道本来的样子,叫虚其心。什么叫实其腹?吃饱肚子,除了吃饱肚子还可以再宽泛一点,就是我们的心是保持虚的,用的时候用的是实的部分,所以什么叫实其腹。从狭义上来讲,就是吃饱肚子,满足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从广义上讲,实其腹就是用的时候,是有的用的,这个叫实其腹。都是虚的可不可以?不可以。虚是指的一种境界,一种思维,一种格局和一种心态。实的部分是什么?就是我是有具体的一些行为,比如说我们讲的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有没有为?有没有成功?有,但是不居,居在那个虚的状态,但是用的时候有那个实的状态,这就叫虚其心,实其腹。我们平时守的是什么?虚。用的是?实。用完实,再回到虚,这个就是圣人的状态了。
弱其志,强其骨。什么叫志啊?就是追逐、追求,一个有追求的人,称之为这个人有志向。弱其志,强其骨,什么意思啊?要把那些追求减弱,向外追逐的东西减弱。强其骨,骨指的是什么?我们往表象上讲什么叫骨,有个健康的身体,强身健体这叫骨。再往宽泛了讲,什么叫骨啊?风骨。什么是风骨呢?有原则,有操守,有自己坚守的东西,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有自己的正义感,是不是这些都是风骨啊。也就是风骨指的是什么?还是内在啊,我们说一个人有风骨,是因为这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在的那个操守或者是信念,这叫风骨。什么叫弱其志,强其骨?外在的东西不要追逐、减弱,然后内在的精神修养要加强。
整个这一段告诉我们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对应的是什么?普通人在上贤,贵难得之货,呈现那些可欲的东西,所以导致自己就是争。自己为盗,也会导致我整个人是乱的,这是普通人。圣人是明白这个规律的,所以就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第二章和第三章后边都在讲,是以圣人如何如何,这个结论都是从哪里来的呀?都是观察到了世间万物的现象,所总结出来的规律。观察到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所以得出一个结论,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观察到了别人上贤所以就会争,贵难得之货所以就会为盗,呈现可欲所以就会乱,是以圣人明白了这个现象和规律,所以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就是观察到了道的规律,然后我们就知道怎么做了。这就好像是知道明天开始要降温,怎么办?穿得厚一点。知道后天可能温度要转暖,就可以穿得少一点。天特别冷,没有必要就不出门。天暖了,中午就出去走一走,是不是都是道。道从哪来?从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外在环境的变化总结出来了道,我们就知道怎么去应对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