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14 乌镇—枕水江南 合读:莫莫 馨雨 琴风

【中国古镇】14 乌镇—枕水江南 合读:莫莫 馨雨 琴风

00:00
14:27

14 乌镇——枕水江南

       造访久负盛名的水乡乌镇,摄制组却首先被领进了一个现代化的酒店大堂之中办理入住手续,景区的接待人员告诉我们,如果不住在西栅景区之中感受枕水人家的生活,就等于没有到过乌镇。

       2001年,乌镇的东栅景区对外开放,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4年就迎来了数十万的游客,创造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一个奇迹。而东栅超前的保护开发理念,更被国内外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赞誉为乌镇模式。今日的东栅,每天都被旅游团填满,人们匆匆而过,仓促间体验着到此一游的观感,这已经成为了许多知名的江南古镇共同面临的幸福的烦恼。

       2007年,投入10亿元巨资完全封闭建设了4年之久的乌镇西栅景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号称打破了观光旅游的普遍形态,强调休闲度假的深度体验,在乌镇模式的光环之下,西栅景区又将缔造出一个怎样的江南呢?

       经由摆渡船穿过一片云雾笼罩的河塘,就进入了乌镇的西栅景区。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居,夹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刹那间,人们已经进入了一条时间的长廊,西栅的民宿,就在这长廊的两侧。

       一侧临街,一侧临河,乌镇的民居与许多江南古镇有着共同的格局。令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下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对于水阁这种另类的违章建筑,从乌镇走出去的现代文豪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有人说,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与水便有了更为亲密的关系。当运送行李的小船停靠在水阁外时,我们也就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了,水乡生活与水的亲密。

       住进这架设在水河之上的房间之中,像茅盾先生一般枕水而眠,聆听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推开窗,水乡清新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脾,眼中所见更是无处不在的曼妙风情。

        有了舒适的住宿环境,人们便可以安心的感受乌镇的水乡风情了,而这水乡特有的符号——摇橹船,自然是不能错过,摇船,几乎是旧时的乌镇人必备的一项技能,这看似简单的重复动作,其实是很有难度的。

       邵云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作为乌镇的文化学者,虽然大半辈子都与书本打交道,但那儿时的记忆,似乎早已注入了水乡人的血脉之中。坐在船中,身体随着船儿一起轻轻的摇晃,眼前的景致也有了韵律般随之摇摆,稍许用心的体会,水乡的宁静与安详便会悄然袭上心头。

       古时,从运河坐船过来,远远地望见白莲塔雄伟的身姿,就知道乌镇到了。今天,登临复建的白莲塔,运河与古镇的风光尽收眼底,乌镇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在民国以前是浙江与江苏两省交界,嘉兴、湖州、苏州三府错壤之地,乌镇也因此成为了货物集散,商贾云集的重镇。

       曾经的商船聚集之地,今天依然有舟楫往来穿梭,不过却变成了游客登船饱览水乡风情的小小码头。河岸两旁依旧人声鼎沸,时尚酒吧外人们在时光的交错中,悠闲地品味着乌镇长达千年的时代变迁。早在唐代时,乌镇便聚集了10万人口,规模达到周边几个镇的总和。

       商贾云集,财富所出甲于一郡,居民万家,宛如城府气象。明朝嘉靖年间,一位乌镇的地方官在给朝廷的奏书中,自豪地写下了这样的语句。从那时起,乌镇便有了江南巨镇的美誉。

       四通八达的水陆运输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带动了乌镇的繁荣,许多传统的手工业也因此兴盛。在今日的乌镇,众多行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受到了格外的保护与开发,这让游客们有幸见识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神奇之处。

       煮茧看似简单,却也需要丰富的经验,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断的调整水的温度,对火候的把握全凭眼力,煮好的茧在冷却过后就可以抽丝了。实在无法想象,中国的古人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发现了蚕茧的茧丝可以被完整地抽离出来,又创造性地将其用于纺织的丝线,完成了如此神奇的转换。

       对待使用如此繁杂的工艺织就而成的纯天然丝线,纺织的工艺自然也是丝毫马虎不得。而当人们真正见识到织造乌锦的花楼机时,其机械构造与工序的复杂程度往往令人惊诧不已。编织乌锦的大花楼织机足有四五米高,由将近2,000个部件构成,需要上下两个人相互配合作业,织造的工艺更是需要100多道工序,极为复杂,织就的乌锦可谓寸锦寸金。     

       在纺织工业化的今天,依然使用传统的手工工艺纺织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乌镇着意保护的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消失的工艺,更是这个古镇曾有的美好回忆。在古时,丝织业与蚕桑业一度成为了乌镇的支柱产业,小小的蚕宝宝身上寄托了多数乌镇人的希望,乌镇的民间也形成了许多与桑蚕养殖相关的习俗,这是一种当地百姓称之为翘4高竿的民间杂技,表演者要攀爬到近20米高的毛竹的顶端,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

       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乌镇当地百姓为祈祷当年养蚕丰收,歌颂蚕花娘娘,都会举办隆重的蚕花水会,翘高竿总是这场盛会上最精彩的压轴节目。表演者在十几米高的毛竹的顶端,模仿蚕宝宝上山结茧的动作,不停的变换身姿,惊险刺激的场面不时引发观众的惊呼,也就在这阵阵的喝彩声中,人们仿佛回到了乌镇的前世,那个曾经无比繁荣的江南水乡。

       每天上午,当清脆的铃声响起的时候,镇上的居民都知道,收垃圾的船来了。朱惠根夫妇抬着垃圾桶走向专门的河埠,垃圾桶上的固定编号让收垃圾的工作人员,可以严格检查每家每户是否将垃圾按照规定进行了分类,这是一个涉及到多个环节的庞杂系统,系统中的每个人都认真地执行着乌镇旅游公司的规定,作为乌镇人他们知道,眼前这既古朴又整洁的环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十字型的水道将整个乌镇分割成东西南北栅,在尚未被保护开发的乌镇南栅,我们看到了乌镇原本的面貌。历史的脚步走到近代,随着传统手工业的衰落,水陆交通的转移,乌镇逐渐没落,曾每天上午,当清脆的铃声响起的时候,镇上的居民都知道收垃圾经让乌镇人引以为傲的家乡变得破败不堪。残破的老宅依然在细节之中闪烁出江南巨镇曾有的荣光。倾斜的房屋背后,是这些凝结着乌镇历史与文化的民居建筑急需修缮与保护的现状。1999年,发生在西栅大街上的一场大火,加快了乌镇保护开发的进程。

       大多江南的民居建筑建造于清末民初,百年的岁月使得砖木结构的房屋已至垂木之年,如何延续他们的生命,并在新的时代中注入新的活力,甚至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修旧如旧,想尽一切办法保持建筑原有形态,乌镇的古建筑保护严格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乌镇在西栅率先实施了大规模的管线地埋工程,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各种现代生活需要被移植进了古老的街区,这样的超前理念,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再次受到了广泛关注。

       当游客们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享受着无处不在的便利时,丝毫不会意识到这个古老的小镇,刚刚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造工程。

       西栅景区之中,许多在都市中已不见踪迹的传统行当遍布于各个角落,水乡原有的生活习俗,也被巧妙地布置其中,他们的存在与古镇的建筑景观一起,共同缔造了一个梦幻般的江南古镇。恍惚间,人们仿佛回到了这个江南巨镇最为繁盛的年代。

       更声响起,灯光照亮了整个景区;绚烂的乌镇夜色,带着如此鲜明的时代印记;陶醉其中的同时,人们或许会回想起这个江南巨镇的前世与今生。它的再次辉煌引发了诸多的思考,人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那些原本看似平常却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愈显珍贵的文化遗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