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怀疑一切知识和观念 | 周国平讲西方哲学史

笛卡尔:怀疑一切知识和观念 | 周国平讲西方哲学史

00:00
15:57

一、本集大纲


二、逐字文稿

        上一讲我讲了英国哲学家培根,这两讲我给你讲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全世界的中学生都知道,笛卡尔是一个数学家,他发明了坐标系,把几何和代数相结合,是解析几何学之父。笛卡尔在哲学上的成就也非常大,现代哲学界基本上达成共识,把他尊为近代哲学之父。他之前的培根、霍布斯都只能算是为近代哲学扫清道路的人,是笛卡尔实现了哲学的转折,为哲学开辟了新的方向。


【生平】


        在讲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之前,我先讲一下他的生平。笛卡尔(1596-1650)是法国人,他从小体弱多病,性格内向、安静、细腻,像一个女孩。因为家境还算富裕,他不必谋职,可以算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法国哲学家大抵如此,不像英国哲学家那样当官员或家庭教师,也不像德国哲学家那样在大学任教。他大学上的是普瓦提埃大学,在法国是继巴黎大学之后建立的第二所大学,属于欧洲最古老的名校之一。大学毕业后,笛卡尔先后参军、周游欧洲和在巴黎居住,32岁那一年,他到荷兰定居。

        笛卡尔在荷兰隐居了二十年。他是真正隐居,为了不受干扰,甚至不让朋友们知道他的地址。他当兵时的驻地就在荷兰,对那里有所了解。后来他回忆说,他之所以选择荷兰,是看中了两点。一是社会秩序良好,驻军的作用仅仅在于保障人们享受和平。二是居民人口众多,积极肯干,大家都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不去管别人的闲事。这使他可以大隐隐于市,既能享受都市的便利,又能享受独处的安静。其实还有第三点,罗素指出:十七世纪时荷兰是唯一有思想自由的国度,霍布斯的书只能在荷兰刊印,洛克在英国最险恶的五年反动时期到荷兰避难,斯宾诺莎假若在任何旁的国家,恐怕早就被禁止出书了。笛卡尔的几乎全部主要著作,都是在荷兰隐居期间完成的。

        在荷兰隐居的后半段,他还有一件作品,那是一个私生女儿。他终身未婚,专注于思考和写作,但幸好不是不谙人间温情。他喜欢这个女儿胜过世上的一切,不幸的是,孩子五岁就夭折了,他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伤。

        53岁那一年,在法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沙尼雨的介绍下,一向不喜社交的笛卡尔与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开始了书信往来。女王多才多艺,不但通晓拉丁语和希腊语,而且能流利地说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哲学。看来笛卡尔对这个交往还是比较投入的,寄赠女王一篇论爱情的论文,女王佩服之极,邀请他去宫廷给她讲哲学。他一再推辞,但盛情难却,王命不可抗,女王派了一艘军舰隆重地把他接进王宫。他何尝预料到,这一去就送了命。按照女王的要求,他必须每天清晨五点开始给女王讲课。对于习惯晚起的哲学家来说,这真是苦不堪言,加上身子骨单薄,经受不住北欧冬天的寒冷,不到三个月,他就得肺炎死了。笛卡尔有一个女粉丝是女王,这很荣耀,但最后证明是他最大的不幸。一个女王对哲学的爱好,害死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


        接下来讲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有三个命题组成,就是:怀疑一切,我思故我在,二元论。这三个命题环环相扣,好像有一种逻辑关系,我先提示一下,笛卡尔是怎样推理的。第一步,怀疑一切是出发点,我对什么都怀疑,既怀疑一切知识的真理性,也怀疑外部世界的真实性。第二步,当我怀疑一切的时候,我发现,我无法怀疑我在怀疑,亦即无法怀疑我在思考,所以,思想是我的本质,我思故我在。第三步,思想是我的本质,而身体不是,所以身体和思想、物质和精神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二元论成立。逻辑非常清晰,道理非常明白,是不是?不过,你也要用怀疑一切的眼光来看这个推理过程,其中是有需要追问的疑点的。

这一讲我讲第一个命题,就是怀疑一切,下一讲讲后两个命题。


【怀疑一切知识和观念】


        怀疑一切是笛卡尔哲学思想的出发点。笛卡尔有一本著作叫《谈谈方法》,文字通俗易懂,就像在和你聊天,我推荐你读一读。在这本书里,他生动地讲述了他的思想形成的过程。

        笛卡尔说,他自幼爱读书,进的又是欧洲最有名的一所大学,可是,当他修完所有课程之后,却发现自己被这么多的怀疑和错误所困扰,没有学到任何确切的知识。以往的一切知识中,最令他疑惑的是哲学。凡是能够想象出的任何一种意见,不管多么离奇古怪,都有某个哲学家发表过。经过了千百年来最聪明的人钻研,哲学中仍然没有一样东西不在争论中。

        于是,他决心放下书本,去游历世界,结果使他更加怀疑自己从小所接受的一切观念了。他看到,生活在别处的人们,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习俗和观念,同样心灵的一个人,自幼生长在不同的国家,就会变得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我们所听信的东西大多是成规惯例,而不是什么确切的知识。无论读书,还是游历,都使笛卡尔感到,以往所积累的一切知识,现在人们所相信的各种观念,都是大成问题的。


【更根本的怀疑:世界是不是一个梦?】


         不仅如此,笛卡尔还产生了一个更根本的怀疑,怀疑他的感官所感觉到的一切,连同整个外部世界的存在,会不会是一个梦呢?

        在一般人看来,梦和醒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梦中看见的东西是虚幻的,醒时看见的东西是真实的。可是,笛卡尔发现,梦中的感觉常常也是生动鲜明的,不亚于醒时的感觉,怎么能知道前者是假的,后者不是假的呢?他说:想到这里,我不禁大吃一惊,以至于怀疑我现在是不是也在做梦。他进一步推论说:既然我梦中感觉到的东西不是从在我之外的对象得来的,那么,我凭什么相信我醒时感觉到的东西是在我之外真实存在的,会不会也像在梦中一样是幻觉呢?他还说,很久以来他心中有一个想法:有一个上帝,他把我像现在这个样子造了出来,可是,谁能向我保证,本来并没有地,没有天,没有物体、形状、大小、地点等等,而这个上帝偏让我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感觉到了这一切东西?

        不过,据笛卡尔说,他终于说服了自己,相信醒和梦有显著的区别。按照他的说法,醒和梦的主要区别在于,醒时的经历有连续性,记忆可以把我的生活经历的各个部分互相连接起来;相反,梦中的经历没有连续性,记忆不能把我做的各个梦互相连接起来,也不能把这些梦与我的生活经历连接起来。对于这个解释,我可以提出一点异议。有时候,梦中的经历也有连续性,就像连续剧一样,而且会重复出现以前梦中的场景和情节,因此,有没有连续性至少不是区别醒和梦的可靠标志。

        也许笛卡尔自己也觉得他的解释没有力量,他最后诉诸上帝。他说:对于怎么知道梦中所见是假的、醒时所见不是假的这个问题,高明的人爱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吧,而我相信,如果不设定上帝的存在作为前提,是没有办法说出充分理由来消除这个疑团的。上帝创造了世界,而上帝不是骗子,决不可能把毫无真实性的观念放进我的心灵里,所以我醒时看见的世界是真实的。他曾经怀疑上帝骗了他,现在则确信上帝不会骗人,但并没有说出由怀疑变为确信的理由。

       其实,关于醒和梦有无区别的问题,咱们的庄子早就提出了怀疑。你一定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在《齐物论》里,庄子说,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发现自己是躺在床上的庄周,然后问道:是刚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对于这个问题,庄子没有回答,因为他认定没有确实的根据可以让我们区别醒和梦。有一种说法是,人做梦迟早会醒,但醒了就不能再醒,由此证明醒不是梦。庄子就告诉你,人做梦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有时候在梦里会梦见自己做梦,醒了才知道是梦中之梦。所以,只有从人生这个大梦中醒了以后,你才会知道人生是一个大梦。(“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庄子没有用诉诸上帝的办法来保证醒时看见的世界的真实性,在这一点上,他比笛卡尔更有哲学家的味道。


【作为方法的怀疑一切】


        这就要讲到笛卡尔的怀疑一切的特点了。他说,由于发现知识、观念、感觉都是令人怀疑的,他就给自己确立了一个方法,便是在研究的时候,对于任何东西,只要发现其中有一点可疑的地方,就把它当作虚假的东西完全排除掉,决不把它当作真理接受。这个方法就叫怀疑一切。用这个方法排除了一切可疑的东西之后,再看看是否还剩下一点东西,是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心智之前的,因而是无可怀疑的。

        很显然,这个意义上的怀疑一切,和怀疑论是两回事。对于笛卡尔来说,怀疑是方法,不是主义。他自己说,他不是像怀疑论者那样,为怀疑而怀疑,决心怀疑到底,而是为了通过怀疑得到确信,把沙子和浮土挖掉,为的是找出可以用作地基的岩石和硬土。结果他真的得到了确信,创立了一种新的有明确信念的哲学。有人形容说,他是用怀疑论的材料修建了一座信仰的殿堂。

        那么,在把一切可疑的东西排除掉之后,那个清楚明白地呈现在心智之前的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笛卡尔说,就是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这是我下一讲要讲的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远树树

    怀疑一般人本能认为消极的,其实这是心胸狭隘。我认为是积极的而且积极推动历史的例子举不胜举。怀疑形成的意见是建设的,除非某人自大。

  • 远树树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我工作变换时,各种原因集合起来,抑郁了,白天想办法治好它,一脸困惑。不知道怎么办?晚上总是休息不好,梦见自己在黑夜里往前走,什么也看不见,有时在梦里看到同一情景时,在梦里意识到了,似乎来过。醒了也能意识到这个重复的情景。我认为梦与醒关系很大。现在抑郁也好了,白天不困惑了,也梦不到在黑夜情景了。 梦里也有清醒,醒来有时如梦中。闭上眼睛一晚上过去了,不在醒来一辈子过去了。实在梦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