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核心素养”:中庸之道 | 周国平讲西方哲学史

亚里士多德的“核心素养”:中庸之道 | 周国平讲西方哲学史

00:00
13:52

一、本集大纲


二、逐字文稿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幸福,另一个是道德。上一讲我讲了他的幸福理论,这一讲我给你讲他的道德理论,着重讲他的最有特点的三个观点。


【道德的实践性质】


        第一个观点:道德具有实践性质。亚里士多德说:要学习伦理学,学习高尚和公正,应该从自己习性和品格的良好训练开始;道德不是有了才用,而是用了才有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靠学习理论获得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你学了许多关于道德的知识,并不因此就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相反,你在实践中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你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道德。

        柏拉图认为,快乐和痛苦是人的最原初也最基本的情感,道德是对这种情感的正确的约束。也就是说,对什么事情感到快乐,对什么事情感到痛苦,你的反应是正当的,合乎做人的光荣的,你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亚里士多德赞同这个观点。不过,他强调,对各种事情在情感上有正当的反应,这不是容易的事。人们的这类反应往往是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从而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习惯,单靠理论和劝说是改变不了的。因此,一个社会要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只能靠两个东西,一个是柏拉图所说的从儿童时期开始的正确的教育,另一个是适用于一切人的正确的法律,用法律的强制力量促使人们向善去恶。

        我曾经讲过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个命题——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对这个观点很不赞同,多次反驳。他说,和别的知识领域不同,在道德领域,你有了某种知识,比如关于公正的知识,你不会因此就具有公正的品质。他还说,的确有这样的人,明明知道某个行为是恶的,却在欲望的驱使下仍然选择了这个行为。他反驳的这些理由,我在讲苏格拉底的时候也提出过,不过我努力为苏格拉底辩护,说他讲的知识应该不是指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指对人生意义有了深刻思考之后形成的一种坚定的世界观,一种实践上的信念。现在我要补充说,我的辩护很可能是一种善意的误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更有说服力的,即美德主要是实践而不是知识。从知和行的关系说,知必须在行之中体悟,并且贯穿于行,这样的知才是真知。


【美德是中庸】


        第二个观点:美德是中庸。我们儒家也主张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在古希腊,中庸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德尔菲神庙最著名的神谕有两条,一条是“认识你自己”,另一条就是“勿过度”,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古老的智慧演绎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快乐和痛苦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由这最基本的情感又派生出各种激情,而道德就是对这些情感的正确的约束。所谓正确的约束,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过度与不及两个极端的反对,激情的过度就是没有约束,激情的不及就是约束过了头。亚里士多德说:中庸就是存在于各种激情的过度和不及之间的中间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中庸才是美德。这样说好像比较抽象,我们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首先,在对待肉体的欲望上,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放纵,对肉体的欲望不加约束,比如贪吃和好色,这是过度。另一种是麻木,对肉体的欲望约束过了头,比如禁欲和苦行,这是不及。第三种是节制,就是适度地满足肉体的欲望,享受合乎人性的肉体的快乐。所以,节制是放纵和麻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是对待肉体的欲望上的美德。

        其次,在对待危险的态度上,也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鲁莽,无知而无畏,盲目地冲向各种危险,这是过度。另一种是怯懦,惧怕任何危险,这是不及。第三种是勇敢,就是能够为了高尚的目的克服恐惧,面对必须面对的危险,敢于承受必要的风险和牺牲。所以,勇敢是鲁莽和怯懦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是对待危险的态度上的美德。

        第三,在对待财物的态度上,也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挥霍,在不该花钱的事情上胡乱花钱,这是过度。另一种是吝啬,在应该花钱的事情上舍不得花钱,这是不及。第三种是慷慨,就是在应该花钱的事情上舍得花钱,尤其是舍得为需要的人花钱,以帮助他人为乐。所以,慷慨是挥霍和吝啬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是对待财物的态度上的美德。

        第四,在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上,也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狂妄,夸大自己的价值,自以为是,看不起一切人,这是过度。另一种是谦卑,贬低自己的价值,自惭形秽,在别人面前低声下气,这是不及。第三种是自尊,能够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卑不亢。所以,自尊是狂妄和谦卑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是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上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分析了不同方面的大约十种美德,说明美德是过度和不及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我只举其中的这四个例子。这些例子已经足以说明,他所说的中庸是什么意思。

        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中庸不是两个极端的汇集,它与过度和不及都是对立的。比如说,勇敢与鲁莽和怯懦都是对立的,慷慨与挥霍和吝啬都是对立的,自尊与狂妄和谦卑都是对立的。相反,两个极端往往相通,同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过度和不及。比如说,有的人既鲁莽又怯懦,永远做不到勇敢,有的人对自己挥霍,对别人吝啬,永远做不到慷慨,有的人在弱者面前狂妄,在强者面前谦卑,永远做不到自尊。


【整体性的美德】


        第三个观点:整体性的美德。上面举的例子,都是一些在不同场合的具体的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有若干整体性的美德,不是针对某种场合的,而是在一切场合都起作用的,一个人具备这类美德,就能够在各种场合把握住中庸。这样的美德主要有三种。

        第一,自制。自制是相关于自己的整体性美德,它是一种用理性正确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激情的能力,一个人有这种能力,就自然能够在各种场合把握住中庸了。

        第二,公正。公正是相关于他人的整体性美德,它是一种基于比例的平等。所谓基于比例的平等,是指依据每个人善恶的程度予以相应的对待。一个公正的人,会亲近善者,疾恶如仇,一个公正的社会,会保护好人,惩罚恶人。

        第三,大器。亚里士多德用的希腊词汇,直译是伟大的灵魂,有译为自重或大度的,我认为译为大器最贴切。大器是灵魂的整体性美德,这样的灵魂既宽厚又深刻,既单纯又丰富。亚里士多德说,做大器之人是难的,因为必须高贵和善良兼备。高贵,是精神无比地高出于众生之上,善良,又是对众生怀有深切的同情之心,很少有人能够兼备这两者。大器之人的特点,一是自足,因为他所欲的都是美好而无用的东西,不需要世人眼中那些有用的东西;二是从容不迫,因为他只关心重大的事情,蔑视世人为之忙碌的各种小事;三是坦诚,永远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直接说出真理,只有在群众场合,他才用讽喻的方式说话;四是超脱,对于一切身外遭遇,包括幸运和不幸,荣誉和诽谤,都能泰然处之。不过,除了荣誉,没有更大的礼物可以给他了,因此他只能接受,但并不看重。亚里士多德所描述的大器之人,差不多就是圣人,是真正的高人大德。


        这一讲我讲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我就讲到这里,先后讲了他的本体论和伦理学。古希腊鼎盛期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我也就讲到这里,一共用了十一讲的篇幅。在伦理学方面,古希腊还有两位哲学家非常有名,对后世影响很大,就是第欧根尼和伊壁鸠鲁,下面两讲我给你讲这两个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远树树

    中庸乃美德。在过于不及之间达到平衡。现在一般人了解的中庸是,和稀泥消极的态度模糊界限和各打五十大板更为消极态度不分青红皂白。

  • 远树树

    过简朴的生活更适合人类。狄奥根尼的做法有些极端,他是让人类记住这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他。人类却相反忘记简朴的生活而记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