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篇:雍也·08
【原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人,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仲由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端木赐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冉求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冉求多才多艺,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译文出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逐字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杨丽华,很高兴在这里我们一起研读论语。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条非常的关键。背景也跟我们前面讲的,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那条是有关系的。季康子是季氏的继承人,继承了季孙氏的大夫的职位。他问了孔子三个弟子,这三个弟子是子路、子贡和冉求。他问这三个弟子能不能从政。孔子的回答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认为从政这件事儿没什么了不起的。季康子的这个问题本身夸大其实,故意或者他以为从政是多么了不起的事,然后问孔子的三个弟子能不能从政。孔子说,哎呀,从政这件事儿,哪有那么重要,哪有那么难,所以(答了)一连串的“于从政乎何有”。“于从政乎何有”其实可以理解为“有何”,他有这样的品质与从政有何难哉?这是从整个问题的背景来看,这些对话里,从侧面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就是邦国当中,国君的权威已经凌替,权威已经移到大夫之家了,甚至在大夫之家内部,大夫之家的家臣已经开始执国政。这是一个春秋末年开始特别凸显出来的问题,就是权威下移,诸侯国或者邦国的国君不尊周天子。所以周天子的权威丧失。在各邦国内部,国君的权威也丧失,甚至在大夫之家内部,家里的陪臣已经开始僭越。所以这个僭越之风是在当时的整体趋势。理解整个孔子所处的这个春秋末年他讲礼坏乐崩最重要的标志,就在于权威的不断的下落。所以论语当中有一段话是讲,叫“陪臣执国命”,就是连大夫之家的家臣都有可能主宰这个国家的命运。这个是当时的这个情况,那么整个背景我们了解了之后呢,接着我们要注意这一条的里面涉及到的普遍性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对话的上下文都有非常时代化的语境,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理解这个时代化的语境,然后越深入地了解。我们就越能够清楚地知道他们那个时代跟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同,就更能够清楚地去理解那个时代的问题的脉络。而在这个理解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历史的脉络当中去,反而获得某种古今之间的贯通性的理解。所以我们有的书讲古今中西之变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种极端是:用今天的标准简单衡量古代,这个是不能够充分了解历史脉络的体现。另一个错误极端的是:了解了历史的脉络之后,以为历史的脉络就是历史的脉络,所以历史里面得到的那些道理不适合今天。这就是过分夸大了古今之间的差异。这两种倾向其实都不好。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条的时候,大家要明白整体的历史背景。
那么这一章里面最具普遍性的道理是讲了从政者的三种典型的品质。这三种典型的品质,只要具备任何一种,其实就足够从政了。从政就是参与政事。那么哪三种品质呢?我们先看第一个,就是“由也果”,就是季康子问这个问题之后,孔子说,那么子路如此的果决,这样果决的品质当然可以从政,所以果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品质,不仅是在历史的大的选择上,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自己也一样。无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看不清,能不能走得通都不知道。有的人犹豫,不做出选择。其实犹豫已经是一种选择了,也就是说,本来是A和B两种选择,由于你的犹豫,加了C这个选择,这个选择其实不是选项,你把一个不是选项的东西放入到选项当中。等你犹豫了一段时间之后,A和B已经不再是选择,这个时候你选什么都不对。儒家是理性、没有赌性的。没有赌性,是赌博的那个性格,但不是说儒家就是要在那儿犹犹豫豫,不是这个样子的,是吧?所以回到这个地方来,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条。
第二条,“赐也达”。“赐”是子贡,孔子对自己弟子的那个评价之精准。“达”,一般讲就是为人达理、事理通达。那具体的怎么理解?这个“达”有的时候我们仅仅把它翻译成达练,这等于没说。我以前讲到论语这一章的时候,我习惯于用人物志里的这个话来讲,不同的人理解的道理、理解道理的形态是不一样的。人物志当中把“理”分成四种类型,就不同的人倾向于某一类的道理。有的人通玄理,有的人通义理,有的人通事理,有的人通情理。生活当中有的人通玄理。就是这个人谈什么问题,都喜欢从非常深的层面来谈,不谈到极深的层面问题就得不到安顿。这个就有点像学哲学的人,我觉得也不简单是说学哲学的人都这样,因为有很多学哲学的人其实没有哲学的心理。有的人是有哲学的心理,他讨论问题如果不在根基处立起来,问题的理解他达不到。生活中有一些人极深刻,但是他达不到那个深刻的理解的时候,一般层面事情的理解都不如普通人。但他一旦达到了那个根基性的理解之后,普通问题的理解也达到极深的程度,所以这种属于通玄理,这样的人并不多。义理呢?是道义之理,非常习惯于把事情还原为善和恶。生活当中有这样的人,就是这事儿好,这事儿不好,这事儿是道德的,这事儿是不道德的,这事儿是善的,那事儿是恶的。有些人比较喜欢或者比较容易理解这方面的道理,那这是一类人,这种叫义理。玄理,义理。这是两种礼。人物志当中讲的礼有四部分,这是两个方面的理,后面两个方面的理,一个是事理,一个是情理。事理就是做事的逻辑,就是你要做事,事情本身那个逻辑。面对任何一个事情的时候,能非常清楚地把事情本身的逻辑给他把握到,而且按照事情的逻辑来展开。其实我个人觉得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要加强,我们特别容易在面对事理的时候,我们过多的牵扯义理和情理。很多事情其实没有善恶问题,你非得要把它往善恶问题上来联系,然后把它变成善恶问题,事情有的就推不下去了。情理就是本来这个事儿人情世故的东西不多,但是你一定要在人情世故里来微妙地去把握,有的时候就耽误了事情的展开。比如,你做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就要三天,没有三天时间,怎么也做不出来啊。你不能说,谁给你打个招呼,说说你一天能不能做完,你就非得要做完,那你这没道理。另外一个就是情理,人情之理。像我这样的人,属于年轻的时候都不大考虑情理,年纪大了,可能多多少能体谅得到。常常有这样的人,一句话能把周围所有的人都得罪个死,就这属于不通情理。我为什么讲这个呢?次也达,我的体会是,子贡的明达之处,在于他通事理和情理,这个人在这两方面是特别强的。当然不是说子贡就没有义理和玄理那个方面的高度啊,不是的,但是他更主要的是事理和情理,一个人通事理和情理的话,他也足够从政了。
然后接着最后呢,就是问冉求。说这个冉求是“艺”,就是才能全面。一个人多才多艺。一个人才能全面,这个人当然可以从政。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才能全面,若没有一个原则做骨干的话,这个才能特别容易流入“器”这一面,就是为人所用。为人所用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工具化。当然不能不说冉求在孔子所有的弟子当中,才能最全面,所以孔子在回答子路问成人,成人就是完人的时候,就曾经说了一个系列,谁的智慧啊,谁的勇敢啊,这个具体大家可以去查,其中最后一条是冉求之意,就是冉求的这个才能的全面,这个人能文能武,这个人还善理财啊。所以这个冉求不是一般的人物。后来孔子到晚年被鲁哀公召回鲁国,结束周游列国的这个旅途。就是因为冉求。冉求率领鲁国军队击溃了齐国军队。当然,冉求这个人缺点比较明显,这个人性格有点太弱,所以孔子批评他说,“今汝画”。人家努力了,达不到才停下来。你(冉求)呢是画一条线,觉得自己达不到就达不到了。这生活当中呢,有这一类的性情。有的人觉得自己达不到就真达不到,怎么都达不到。这种性格是冉求的问题。所以孔子对冉求的批评曾经非常严厉。
那么总结起来,也就是说,果、达,和艺,这三种品质,只要有一种品质就能够参与政事。其实在今天仍然如此。我们今天面对一个事情的时候,比如你到了一个单位啊,这个单位,你接受一个工作啊,这个工作是一个带一个团队或管理一个团队的工作。其实管理的基本原则在论语当中你都可以找得到。
🤔老师,现有背景信息不足,无法判断孔子的陈述的前提条件是否有被满足。比如: 🥙"果敢"的背后,需要执行者对大局和配套资源有相当熟悉,才能让国家项目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通情达理"的背后,需要执行者对利益相关群体和核心参与者有足够的了解和信任,才有可能做到互助共赢,让百姓愿意和平共处,在家安居乐业。 🌟"多才多艺"的背后,需要执行者有能力把所知所想变为行动: 能够"果敢"地调动物资资源,学会"通情达理"调动人力资源后,才有可能把画的饼变成可以吃的饼。 😁因为信息不够,小脑袋无法让方程式顺利运行。老师帮帮? 🌹谢谢老师! ❤老师今天有感觉好一点吗? 注意保暖哦。老师每天开心!✌
我通玄理!
❤老师,宝宝想好了,要帮孔子简化! ✌从政者只需要一种典型品质: 遇见问题,用最"中"(三声,合适)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 😊宝宝愚见。 ❤谢谢老师!
为政的三种典型品质:果决、通情理通义理、多才多艺(果、达、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