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17|预知梦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问答17|预知梦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00:00
09:21

本讲精华内容 


这期问答,我们讨论大家在《问问大脑》和《见机行事》这两本书的四期节目下的留言。


预知梦


在第039课“「似曾相识」是前世记忆搞的鬼吗”这一期的留言里,大家对似曾相识这个现象展开了热烈讨论。

听众 潇潇左岸__  说,ta可以非常很明确地回忆起自己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是来自于之前的梦境。也就是说,他的似曾相识,是因为之前做过传说中的预知梦


“预知梦”这个话题,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他的《怪诞心理学2》这本书里详细讨论过。他说,预知梦基本上可以用大数定律来解释。所谓大数定律就是:如果某类事发生次数很多,那么那些概率非常小的、稀奇古怪的、看起来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会发生。


彩票每一期都能开出几个500万的头奖,就是因为买彩票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即便中奖概率小到比被雷劈还低,但还是有人中奖。预知梦,其实也是这么回事,人一辈子要做那么多梦,总有那么几回,过去做过的梦会跟未来的某个场景很像。而这位经常做预知梦的听众有可能是特别善于记住梦境,因此印象中梦跟未来重叠的几率就更大了。



对似曾相识的解释还不够“科学”


 听众 山毛疯  留言说:

对似曾相识的解释我觉得有点不太满意。我自己体验过很多次似曾相识。那不是一种简单的熟悉,而是可以对接下来的一小段时间的动作,甚至是感觉,反应,做出一种预测,就是你知道将要发生什么,然后你就不由自主的照着做了,就像时间的观念上错乱了一样。……另外这个节目反复强调科学,强调实证,那么大脑搭错线这样的说法到底有没有严谨的证据呢?作者批判弗洛伊德是那种不能证伪的理论,那么脑袋搭错线不也是这种可以解释一切不寻常心里现象的“万灵药”么?


 我的回答是:


我自己经历似曾相识的时候也有这种体验。在短短那几秒钟时间内,有强烈的感觉,可以预测接下来的动作。这个现象,在现有的资料中我没有看到任何解释。


这位听众对似曾相识的解释的批评也是对的。似曾相识这个现象太罕见了,很难直接研究,所以目前的科学研究(包括那一讲里提到的),都是根据类似现象的研究结果(比如虚假记忆的研究结论)做出的推测,不是让所有人完全信服的标准答案。那一讲说的那些解释,的确更多的是推测,而不是「结论」。


科学研究能得出的结论,是有强有弱的,要看证据过不过硬。证据不过硬,得出的结论推测的成分就更多。而像那种“睡眠深度有几个层次”的结论,就有非常确定的神经生理证据做后盾,那种结论,就有底气的多。总归,一切看证据。



年龄越大,似曾相识越少


听众 善假于  留言说:

这种似曾相识的体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吗?在我个人亲身经历而言,小时候或青春期又比较多似曾相识,成年后就比较少似曾相识了。


这位听众的感受的确是普遍现象。2003年有一篇综述总结了似曾相识现象的一些规律,似曾相识的确就是在年轻人中出现的概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似曾相识的频率就会变低。我把这篇综述的信息贴在文稿里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来看。

Brown, A. S. (2003). Areview of the deja vu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3), 394.



科学如何解释濒死走马灯


在「似曾相识」这一期里,我提了一句:

有种说法认为似曾相识是人濒死前,一生的经历在眼前像走马灯一样放了一遍。


听众 Mememto  针对这个说法留言说:

科学是如何解释濒死时的走马灯现象的呢?


我的回答是:


这个问题得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人临死前有没有那种走马灯现象呢?从我看到的那些关于濒死体验的报告来说,好像并没有这种现象。最典型的濒死体验都是看见一条隧道啊,看见天使啊,看见牛头马面啊什么的。


 而对于濒死体验的解释,其实很简单,它是大脑缺氧产生的幻觉。


《怪诞心理学2》那本书也对濒死体验做了详细的解释。这本书挺好玩的,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我是如何治好晕血的


听众 狐狸to_吉吉  留言说:

我以前也是经常遇到类似的似曾相识的体验,也往往会把这类经历往“奇幻”的方向进行推演和解释。但是有一段时间我接触了一个说法,通过一些论据证明似曾相识是正常的大脑反应,在此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经历过似曾相识的体验。我觉得这种转变特别奇异,不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


我就不直接解释这个原理了。我来分享一个我自己的「转变」吧:


我读研究生之前,一直是晕血的,特别弱,抽血时都不用真见着血,只要想到血被抽,就晕过去。后来学了点心理学知识,知道这叫官能症,说白了就是自我暗示太强烈,害怕失血的心理暗示引发了真正的生理反应。我一旦知道了这个知识之后,就再也没有晕过血。



五种思维工具


在第040课“怎样复习最有效?听古典音乐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吗?”这一期里,我提到了心理学家基斯·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那本书里总结的对于现代人来说很重要的五种思维工具。


 针对这点,听众蒋奇_g3   留言说:

请老师推荐几本关于这五种思维工具的经典或者有代表性书籍。


对于这个要求,我觉得这样好了:


我们几周后要讲关于理性的几本书,到时,我来做一个特辑,推荐几本关于概率思维、经济学思维这些主题的书。说实话,我现在推荐不了,因为比如像概率思维这个话题,我自己头脑里关于概率和统计的知识是大学里直接在概率课上学的,我课外好像也没怎么读过额外的书,我当然不能直接给大家推荐课本。所以请让我这段时间物色一番,到时候再做推荐。



如何测量一天内的状态起伏


在第41课“千万不要下午去看病!”这一期里,我留了一个思考题: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可以知道自己一天内状态起伏的规律呢?


听众 善假于  的留言与丹尼尔.平克在书里给出的方法不谋而合,那就是画一张表格,每一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给自己的状态打个分。最简单的,是用数字1-7给自己的整体精神状态打个分,然后把一天内分数的变化化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一天内状态起伏的规律。稍微更精确一点的,是每次打两个分,一个分数是当时的警觉度,另一个分数是自己的能量充沛程度,然后分别画两条曲线。不过我想,这两条线应该基本是重合的。



人性的光明面


在第42课“中年危机和中年奋发的转换”这一期里,听众 狐狸_吉吉  留言说:

我也很喜欢重新开始效应。每当觉得最近一段时间过得比较安逸、没有好好工作和学习时,就会在某个时刻觉得好羞愧,然后决定第二天或者当天晚上是一个神奇的时刻,从此迎来“全新的自己”。问题是,可能过一段时间又开始变得松懈下来,然后又决定在某个时刻重新开始。


我觉得这样的心态非常棒。有些人只看到重新开始效应的黑暗面,觉得老下决心却老是不能坚持,就沮丧了。但我觉得人性里难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缺陷,与其恨铁不成钢,不如多多利用光明的那一面,比如利用重新开始效应频繁重启,把它当作跟自己玩心理游戏。不用求全,有多少好的就利用多少。这不是蛮好的吗?


好,这一期问答就到这里。欢迎你继续踊跃留言,参与讨论。祝你生活愉快,我们下周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凯亚

    辛苦了,魏老师早日康复~

    魏知超 回复 @凯亚: 谢谢,今天感觉是彻底好了。

  • 忙碌的小驴

    恐高也是官能症吗?

  • 贺豪振

    老魏保重身体! 晕血症是一种特殊焦虑症。一般来说有个焦虑想法和生理反应的相互激活过程,当焦虑认知改变了就打断了那个相互激活的循环。这种症状遗传特征很明显。晕血的时候不能放松,一放松就更晕了,其他的焦虑症状放松有帮助,晕血不能放松。

    魏知超 回复 @贺豪振: 谢谢老贺关心 已经好得差不多了。晕血这么特殊啊。现在想起来,我爸晕针,可能是有遗传的。

  • RomanaGallifrey

    唉魏老师早日康复

    魏知超 回复 @RomanaGallifrey: 谢谢,今天感觉是彻底好了。

  • 钱迎春_3p

    魏老师早日康复。

    魏知超 回复 @钱迎春_3p: 谢谢,今天感觉是彻底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