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课|《问问大脑(上)》2: 怎样复习最有效?听古典音乐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吗?

第040课|《问问大脑(上)》2: 怎样复习最有效?听古典音乐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吗?

00:00
13:56

BOOK 12 

《问问大脑(上)关于心智的55个秘密》

Ask the Brains Part 1: 55 Mysteries of the Mind


作 者:Editors of Scientific American 

出 版 社:Scientific American

出 版 时 间 :2017-06-19

ISBN:9781250121523


书籍简介  

「问问大脑」是《科学美国人:心理》副刊的老牌栏目,读者会在这个栏目里提各种关于心理、大脑方面的问题,而杂志编辑会找来相关领域里的权威专家认真回答问题,很多提问和回答,都很有意思。这本小书就是「问问大脑」栏目的精华合辑,分成上下两册。


本书第二讲  

怎样复习最有效?听古典音乐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吗?


本讲精华内容  

今天我们把《问问大脑(上)关于心智的55个秘密》这本书讲完。这一讲比较特别,没有一个单一的主题,我们来做一个串烧,看看这本书里还有哪些有趣的提问和回答。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被一条新闻刷屏,那就是瑞士刚刚出台了一条法律禁止活煮龙虾:煮龙虾之前必须先把龙虾麻醉死或者电死,然后才能煮。


这条新闻出来之后,网上有调侃的,有阴谋论的,也有支持的,这几天讨论得非常热闹。这条法律背后的逻辑当然就是人的同理心啦:龙虾被煮死,太疼,太残忍了,将心比心,我们于心不忍。


但是,你看到这条新闻之后,有没有一点荒诞的感觉?我自己是有一点的。


我有点疑惑:虽然龙虾被煮的时候会挣扎,你可以说那就是「痛」吧,但那种痛苦,与我们人类自己感受到的痛苦,是一回事吗?真的可以将心比心吗?龙虾真的是能像人这样感受痛苦吗?


这个问题深究下去,可以上升成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动物到底有没有自我意识。


如果龙虾的心灵里有一个「自我」在感受,那么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推测说,它在挣扎的时候,是能像人一样「感受」到痛苦的,那么施加这种痛苦,就是非常残忍的,我们应该禁止活煮龙虾。


但是,如果龙虾没有自我意识,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说它临死前的挣扎只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反射而已,对龙虾来说,根本不存在「感受痛苦」这件事。如果是这样,那禁止活煮龙虾就纯粹是没事矫情了。


那到底动物有没有「自我意识」呢?《问问大脑》里就有读者提了这个问题。


科学家的回答挺实诚的,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答案。


要测量动物有没有自我意识,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方法叫「镜子测试」。


比如要测量黑猩猩有没有自我意识,那方法就是:

趁它睡着的时候偷偷在它脑门画一个红圈,然后在它身边摆一面镜子。黑猩猩第二天早上起来照镜子的时候,它会看到镜子里的那只黑猩猩头上有个红圈,它会觉得非常奇怪。


接下来,它会伸手去摸镜子里的黑猩猩的脑门呢?还是会伸手去自己的额头上摸呢?有些科学家认为,会伸手去摸自己的额头的,那就是有「自我意识」的。这就是「镜子测试」。


但是,《问问大脑》里说,镜子测试争议非常大。很多科学家都不认为通过镜子测试就能表示动物有自我意识。


这其实也是我自己很多年前第一次知道镜子测试时的疑问。这个测验只能证明动物明白镜子里的那个形象是自己的身体。这其实不能直接推测出动物有一个关于「自我」的意识啊。


那如果镜子测试不靠谱,我们换一种思路可不可以呢?比如直接看大脑的构造。在心理学里,「自我意识」被定义成一种二阶的思维和感受能力,也就是知道自己在思考或者知道自己在感受。


这个定义有点儿类似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知道我在思考,这就是「自我意识」。对于人类来说,这种能力是依赖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的。


那是不是可以从前额叶皮层这个区域是否发达来推测动物的自我意识呢?这个也很难。


首先,前额叶皮层发达是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要形成自我意识,似乎也不仅仅是前额叶皮层在起作用。其次,直接比较不同物种的大脑很困难,比如说,海豚和黑猩猩似乎都有自我意识,但是它们的大脑结构、形状都非常不同。


所以说,关于动物到底有没有自我意识,目前科学家其实没有特别靠谱的客观标准来测试和衡量。而在现实世界里,我觉得大多数人其实就是大致根据动物表现出来的智商,来判断它们有没有自我意识的。


比如,大部分的哺乳动物,看起来比较聪明,我们大致就认为它们脑子里是有一个「我」的,所以每当有人提到宰杀猪牛羊要尽可能人道的时候,争议的声音就比较小;而小鱼小虾,包括这回上新闻的龙虾,看上去好像不怎么有智商的样子,那大家就比较无所谓了。


能不能活煮龙虾,就先探讨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说书里几个跟咱们节目之前讨论过的话题相关的问答。


书里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没法把脑子完全放空,什么都不想?


这个现象,我们在讲冥想的时候特意提到过。练习冥想,最难的一点就是你很难把意识约束到某一个目标上,总是忍不住想东想西。我们说过,这些你控制不了的意识,其实就是模块里涌现出来的东西,而模块,对应的都是生存问题。


在《问问大脑》里,专家从类似的角度做了一个补充。他说,从进化来看,大脑永远保持开机、总是停不下来,这对人的生存繁衍是有好处的。


这是大脑对周围的环境形成持续的监控,对各种危险保持警觉,对各种机会保持敏感。这样,当危险和机会出现的时候,你就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打个比方就是,那些躲在路边等着抓超速汽车的警察,得让警车保持在发动状态,让发动机一直转着。这样一旦一辆超速汽车从身边经过,就可以立即加速到高速把它拦下来。如果临时启动汽车,反应就慢了。


所以你看,我平时总把这种想东想西、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当做坏事,其实不尽然。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我们能开发利用更多的大脑资源吗?


专家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但是恐怕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形式,并不是民间流传的大脑只开发了10%,我们可以开发出剩下来的90%。其实整个大脑已经是随时都在运转。而我们能做的,是让大脑有效地运行。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大脑运行得更高效。


第一就是集中注意力,提高专注思考的能力。这当然非常难。实际上很多专家之所以能够解决那么复杂的专业问题,记住那么多的专业知识,关键就在于这种专注力。


当然,故事的另外一面是,很多很难的问题,反而需要大脑放松下来,也就是处在刚才我们说到的那种神游状态的时候,才能想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也就是我们在《超凡物种》里提到的,创新里「收」和「放」缺一不可。


第二个让大脑运行得更高效的方法,是优化大脑的思维模式。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思考机器,里面有大量的思维偏误和盲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了解这些盲点是什么,了解它们,然后超越它们。


而这背后要求的,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那种二阶思维能力,我们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对自己的思维得经常做监控和反省。


回答这个问题的专家说,有一件事既可以训练到注意力又可以锻炼监控和反省思维的能力,什么呢?动作类的电子游戏。


动作类游戏是对注意力的高强度训练,同时里面又有大量自我审视、自我矫正的过程,随时要对自己的操作、决策做监控和调整。这个观点是跟《超级好》那本书遥相呼应的。


这里我再补充一点内容,这位专家说的优化大脑的思维,其实也就是有意地去培训一些大脑天生不太擅长、却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


在《超越智商》那本书里,心理学家基斯·斯坦诺维奇总结过五种思维工具,它们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都非常重要,但大脑本身并不擅长。这五种思维工具是:

1.概率推理,也就是一些关于概率统计的知识。

2.关于决策的科学知识,比如了解人的决策偏好。

3.关于科学推理的知识,比如明白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含义,会区分相关与因果的不同,等等。

4.逻辑的一致性与有效性的规则,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可证伪原则这种罗辑思维的原则。

5.经济学思维,比如掌握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这些概念。


如果你有意要优化大脑,那不妨按图索骥,从这五个方面挑一些好的书和资料来学习。


我们再来看一个关于脑力开发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听古典音乐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吗?」


答案是相当明确的「不会」。


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叫「莫扎特效应」的现象,说是孩子如果多听古典音乐,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智商就会提高。


其实这个效应根本就不存在。


「莫扎特效应」这个词的出处,是1993年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上一项研究,这个研究是让大学生在完成一个折纸任务之前,先听莫扎特的音乐或者是让人放松的音乐或者是什么都不干,结果听莫扎特的那一组成绩最好。


这个折纸任务,是用来考察空间推理能力的。所以,这个实验只能证明,听莫扎特有可能会暂时提高空间推理能力。就是这么个实验,最后越传越神,变成了「莫扎特效应」。


后来科学家对「莫扎特效应」做了各种检验:首先,那个原始实验一定程度上就被推翻了,1999年的一项汇总分析发现,莫扎特效应只能在那个折纸任务上提高相当于1.5分的IQ值,而对其他能力的提高,都没有作用。而且1.5分这点差异完全可以用随机误差来解释。


其次,科学家也去检验了民间相信的那个莫扎特效应,结果也没有发现听古典音乐或者听莫扎特音乐的孩子,智商会变高。


听莫扎特,似乎并不会变聪明,但是玩音乐,可能跟智商有点关系。1997年,美国有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孩子有过学习乐器、组乐队这类亲身玩音乐的经历的话,那他们的大学入学考试SAT的成绩就更高。


但是,这是一项相关研究,我们不知道因果关系,并不能说是玩音乐「导致」成绩更好。也有可能是,玩音乐的孩子家庭条件更好,因此他们得到的教育质量也更高。


既然说到了教育,那我们就接着再来说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书里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复习迎考?最好和最差的方法是什么?」


专家给出的回答是:在书里划重点和重新读一遍教材或学习资料,都不是好方法。


好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自我测验」。自我测验有两个好处,第一是精确评估自己学到了哪些东西——这个好理解;第二是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这位专家言下之意,其实就是划重点、或者读教材、背教材,对增强记忆的效果并不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为专家补充一下。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有一个「难度效应」。它是说,一开始往大脑里存储信息的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知识的过程)越困难的话,将来提取知识的时候,反而就越简单


我们一般都说做事情要追求事半功倍,所以最好借助一些什么稀奇古怪的记忆法,看一遍,就全记住啦,这样似乎最好。但记忆很多时候是「事倍功倍」的,去记的时候越折腾,事后印象就越深。所以,我们复习知识的时候(其实也包括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正确的策略是要想方设法折腾自己


比如,背单词,每一遍都在不同的地方去背;比如记读书笔记,不要边读边记,而应该读完书隔一天再去记;而用测验来帮助记忆,就是一种效果超级好的「折腾」。


专家给出的第二种好的复习方法,是「多做暂停」。读书时读到一些关键点的时候,要停下来想一想。要么是看到书里作者提出问题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答案是什么?


然后再接着看,跟作者的答案作对照;


或者是作者给出答案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答案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然后再跟作者给出的逻辑做对照。


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增加学习难度的折腾?


专家给出的第三种复习方法是「分段学习」。不要连续长时间地学习、记背同一类知识。


在时间上要多分段,或者是把不同的知识摆在一起,每样几分钟,穿插在一起学。强迫大脑在不同的频道里切换,够折腾吧?越折腾,学习效果越好。


今天这期节目,我把《问问大脑(上)》这本书里我觉得最有趣和最有价值的一些问题串烧在一起分享给了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期节目就到这里啦。祝大家生活愉快,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_A杨腾

    提一个建议,也是我的疑问,难度效应背后是不是有神经科学的解释?因为现在的趋势来看,我觉得心理学可能会统一到大脑神经科学或者进化心理学的大框架下,而其它心理学会是下面的分支。所以很希望老魏能在每个观点下面都用神经科学或者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一下,培养我们的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的思维

    杜度_55 回复 @A_A杨腾: 学习时被折腾的越厉害,记忆越清晰!

  • 丘引_at

    魏老师,现在有一种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比如把英语单词谐音、编故事,您怎么看?还有记忆宫殿、画思维导图等,谢谢!

    魏知超 回复 @丘引_at: 把英语单词谐音、编故事,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单词最终是在活生生的语言里的。依我看,除了大强度(是大强度)的听和读之外,没有什么捷径。

  • 文字癖徐钦

    《问问大脑》笔记总结: 1“似曾相识”好像眼前的事情发生过,这种体验不是神秘能力,而是大脑的神经回路“搭错线” 2听古典音乐,特别是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儿童智商,并没有科学依据。 3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有3种:一,自我测试,测试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对不知道的进行学习。 二,多暂停。停下来,想通问题,并理解答案背后的逻辑。 三,不要长时间的连续记背同一类知识,把不同的知识摆在一起,没样几分钟穿插学习。

  • 雨雨_a8

    老师,本集提到的“超级好”那本书具体是哪本书?

  • 跑来跑去的高跟鞋

    好棒!正在复习阶段,很有用以后可劲折腾

    魏知超 回复 @跑来跑去的高跟鞋:

  • Yuan_Sunny

    所以龙虾有没有自我意识我们也不知道?

    魏知超 回复 @Yuan_Sunny: 简单来说,没法知道。但这问题如果展开来,就深了。如果你买过喜马拉雅的巅峰会员的话,可以听下我在大咖读书会解读《盲视》那一期,那期的后半段全部在讲「意识」这个话题。

  • 小明学

    最近特别喜欢做笔记,微课、书籍都做,做笔记的时候比听完微课或看完书的时间都长。本来都考虑精简了,看到这篇事倍功倍,默默又继续了…… 人都是需要意义的动物啊。

    魏知超 回复 @小明学:

  • 一画开天_CN

    很棒 老魏加油

    魏知超 回复 @一画开天_CN: 谢谢

  • 再捷再励

    社团怎么加啊?我找不着。

    魏知超 回复 @再捷再励: 加smartlife890

  • 朝阳老孙

    最近没有更新了?期待更新

    魏知超 回复 @朝阳老孙: 我重感冒引发会厌炎,挂了几天瓶,刚刚好。无奈暂停了一周。在录新节目呢。下周就恢复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