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课|《见机行事》1:千万不要下午去看病!【国内首发】

第041课|《见机行事》1:千万不要下午去看病!【国内首发】

00:00
14:26

BOOK 13 

《见机行事:关于完美时机的科学秘密》

When: The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


作 者:Daniel H. Pink

出 版 社: Riverhead Books

出 版 时 间 :2018-01-09

ISBN:0735210624


作者简介  

丹尼尔·平克(DanielH. Pink),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是纽约时报畅销榜上的常客,他之前几本重要的著作《驱动力》、《全新思维》、《全新销售》都已经出了中文版,这几本书在美国和中文世界都相当有影响力。


他的文章也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快公司》这些著名杂志里。前几年,丹尼尔·平克还在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主持和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叫《人群控制学问多 CrowdControl》,是讲「行为操控」这个学问的,很有意思。这片子在网易公开课上有,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


书籍简介  

大家都知道时机就是一切。但是我们对时机本身了解不多。人生就是由数不清的一连串关于「什么时候干什么」的决策串起来的——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跳槽,什么时候要孩子。然而,我们却根据直觉和猜测做出这些决定。


见机行事通常被认为是一门艺术。在本书中,丹尼尔·平克向我们表明,见机行事真的是一门科学。


他通过借鉴心理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的丰富研究成果,揭示了如何最好地生活、工作和“走向人生巅峰”,总结了人在各种不同的时机里有怎样的心理偏向、在不同的时机里更擅长做哪些决策、会有什么表现。 


在本书中,平克对时机的前沿研究和数据进行提炼,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可操性的指导方法,帮助我们对如何更好地生活产生更深层次的洞见。


本书第一讲  

千万不要下午去看病!


本讲要点  

1、「分析式问题」的最优解决时机;

2、「洞见式问题」的最优解决时机;

3、三个不同的“人种”——早鸟型、夜猫型和中间型人。

 

本讲思考题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可以知道自己一天内状态起伏的规律呢?请留言告诉我你的想法。

 

本讲精华内容  

先给大家出两道题吧。


请听题。


第一题是这样的:

琳达是一位31岁的单身女士,她直率又聪明,她读大学的时候主修的是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就对各种歧视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非常关心,她还参加过反核示威游行。


请问:

下面两种情况哪种可能性更大?

a.琳达是银行出纳。

b.琳达是银行出纳,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这是第一题。下面请听第二题:

有人拿了一枚古代硬币要卖给古董商。古董商拿过来一看,这枚硬币上一面印着一位看上去是某个古代皇帝的头像,另外一面印着年份:「公元前544年」。古董商看到这些,立刻就报警了。请问为什么?


你可以把节目暂停,思考这两道题的答案。当然,我也会在待会儿的节目里揭晓答案。


这两道题目,我是从一本新鲜出炉、刚刚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的新书里摘出来的。这本书是《When: The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见机行事:关于完美时机的科学秘密)。这一周,我们就来讲一讲这本书。


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是纽约时报畅销榜上的常客,之前几本重要的著作《驱动力》、《全新思维》、《全新销售》都已经出了中文版,这几本书在美国和中文世界都相当有影响力。


平克的文章也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快公司》这些著名杂志里。前几年,丹尼尔·平克还在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主持和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叫《人群控制学问多 CrowdControl》,是讲「行为操控」这个学问的,很有意思。这片子在网易公开课上有,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


而在刚刚出版的这本新书《见机行事》里,丹尼尔·平克探讨的主题是timing,时机。


这本书第一页导入语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知道时机就是一切。人生就是由数不清的一连串关于「什么时候」的决策串起来的: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跳槽,什么时候要孩子等。


我读了这几句介绍之后,以为这本书里肯定就是传授各种如何正确把握时机的人生锦囊,结果读完挺出乎意料的,这本书更像是基础研究的总结,它总结了人在各种不同的时机里有怎样的心理偏向、在不同的时机里更擅长做哪些决策、会有什么表现。


说白了,这本书其实是讲「人是如何随着时机的变化而变化的」。


我觉得这样的知识总结,比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最合适,要更有价值。


「分析式问题」的最优解决时机

我们今天先来说书的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平克关注的是一个挺微观的层面:那就是一天的24小时里,也有不同的时机——人会随着24小时内的时机变化而变化。上午的你,和下午的你,有时候简直判若两人。


比如说,我们一开始抛给大家的那两个问题,在一天内不同的时间点问你,它们的难度对你来说就不一样。有些时间段,你会觉得第一题更容易,另外一些时间段就会反过来。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两道题的答案是什么。


先看第一题。我重复一下它的两个选项。 

下面两种情况哪种可能性更大?

a.琳达是银行出纳。

b.琳达是银行出纳,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不论这道题的题干是什么,它的正确答案当然都是a。因为b是在a的基础上取一个子集,它涵盖的范围比a更小,可能性当然就更小。这是最最基本的逻辑推理。


但是,很多人都容易把答案选成b,因为参加女权运动这个特征,看起来跟题干里琳达这位女士的身份背景非常吻合,特别像是她这种人就应该有的典型特征。这干扰了我们的逻辑推理,我们觉得b这个答案的描述更典型,就以为它的可能性也更高。


这种错误,叫做「合取谬误」,合并的合,取样的取。发现它的是行为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卡尼曼发现,连很多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回答这个问题时都很容易犯错。


不过,下面才是最好玩的。有科学家让人们分别在早上9点和晚上8点的时候回答这道题,结果发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早上9点回答的时候正确率要高得多。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道琳达问题属于「分析式问题」,要解开它需要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而它的题干里有阻碍逻辑分析的干扰因素,解题时需要排除它们。


说白了,也就是在大脑的两种思维模式——「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里,解开这道题需要的是发挥「集中思维」,抑制「发散思维」。


那么,人脑什么时候最擅长这么做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上午晚些时候开始直到中午这段时间,也就是差不多9点到12点最擅长。


这是因为我们起床之后,身体温度会逐渐上升。上升的体温会逐渐提升大脑的能量水平与警觉性。在9点到12点这个时间段,大脑的警觉水平达到最高。


这时候,我们的主观感受就是大脑特别听指挥,指哪打哪,很容易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思维很敏锐,而且也很容易抑制那些干扰因素。


于是,这时候我们就比较擅长回答琳达问题。


大脑的警觉水平在下午会有一个大幅下降,大部分人在晚上还会进一步降低。所以晚上再回答这道题,就不行了。

Matchock,R. L., & Mordkoff, J. T. (2009). Chronotype and time-of-day influences onthe alerting, orienting, and executive components of attention. Experimentalbrain research, 192(2), 189-198.


晚上的时候低一点也就罢了。最要命的是下午,这时人的警觉水平已经不行了,但是毕竟有很多需要警觉的工作只能在下午做。


我们来看一个实验。研究人员给美国的受试者看两份审讯记录,让他们判断嫌疑人是不是有罪。这两份记录上除了嫌疑人的名字之外,其他全部一样。


第一份审讯记录上的嫌疑人名字叫Garner,是典型的白人男性的名字,另一份上的名字叫Garcia,是典型的西班牙裔的名字(在美国的情境下也就是墨西哥人)。结果是,如果上午来做判断,那么受试者对于这两个名字的判断,没有差异。但如果是下午做判断,人们就会倾向于判Garcia有罪。


可见,一到下午,根据案情做理性判断就困难了,人们就倾向于由着自己潜意识里的刻板印象、种族歧视来做判断了。如果这个实验能反映日常的状况,那可想而知得有多少人因为下午判案子而蒙受司法不公。


再来看一堆医学上触目惊心的数据:


上午8点,麻醉医师在手术里犯错的概率是0.3%,而下午3点犯错的概率是1%,是上午的3倍多。医生在结肠镜检查里检查出病变的概率在白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每过一小时下降5%。医院的护理人员下午洗手的概率会下降38%——这些数据细思极恐啊,每年得有多少人因为医生和护理人员下午警觉性下降丢了小命啊。


那怎么拯救可悲的下午呢?


丹尼尔·平克在书里给出了四个方法:


第一,中午之后来个25分钟左右的午睡。这一条我们不用展开说了。


第二,叫警觉暂停。既然我们知道下午人的警觉性都不行,那就要人为设置检查点,给工作多加一层保险。


比如有些医院,在一台几个小时的手术中每隔几十分钟就有一个程序性的暂停,每次到暂停的时候,手术室里所有人都要停下工作聚在一起,然后照着一份事先拟好的检查表打钩,看刚才结束的环节里,该做的工作有没有做完,然后每个人都要明确一遍,自己在接下来这一part里,要做的工作是什么。


第三个方法,是老生常谈啦,但是很有用,那就是在工作间隔多休息。休息,能让警觉水平回升。


好的休息有这么几个特征:身体动起来的休息比不动的好;社交性休息比独自一个人的效果好;户外亲近大自然的,比室内的好;从工作中完全断开,比换一种工作来做休息,效果要好。所以,最理想的休息,可能就是:在室外跟朋友散散步,聊一聊工作以外的事情。


至于第四个方法,就狠啦——直接放弃治疗。既然下午老犯错,那就应该把一些重要的工作挪到上午去。


书里有一个例子说:丹麦学生每年要参加一个年度考试,检测学业水平,有些学生是早上参加考试,有些是下午。结果发现,随着参加考试的时间在一天中往后移,考试成绩就逐渐下降。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也差不多,像数学成绩,就是上午测验的成绩比下午好。


所以某些重要考试就是应该挪到上午去。


「洞见式问题」的最优解决时机

但是,也别急着把所有的日程都挪到上午,因为不同的工作对大脑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一种工作都需要有高度的警觉性。比如说,这期节目开头提的第二道问题,解决那个问题,要的就不是警觉性。


为什么古董商一看到硬币上写着「公元前544年」就报警了呢?


因为公元前的人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是在公元前嘛。他们又不是先知,怎么可能知道耶稣会在未来哪一年出生呢?这就相当于抗日神剧里的那句「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


要想到这个答案,靠的就不是思考步骤很清晰的那种逻辑分析,它靠的是一点发散性思维,是一下子顿悟出来的。这种问题被科学家叫做「洞见问题」(insight problem)。


洞见问题,就是反过来,在下午的时候解决得更好。因为下午警觉水平下降,警觉很多时候被叫做「抑制控制」,它会把一些分心的因素排除在注意力之外,抑制它们。但是洞察问题,恰恰需要更少的警觉,更少的抑制,让思路飞一会儿。


有人把这叫做「灵感悖论」(inspiration paradox):发明和创造的高潮往往发生在我们的生理和大脑机能并没有处在最佳状态的时候。所以,考试可能也不是全都搬到上午就一定考的更好,像艺术、写作之类的,可能下午考效果就更好。


现在高考的安排好像第一天都是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感觉是正好搞反了。


三个不同的“人种”

但是(这个「但是」很重要),以上说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把所有人的情况平均之后的总体结论。具体到个人,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因为这世界上的人按照作息习惯,可以分成三种,一种叫早鸟型,一种叫夜猫型。还有夹在他们中间的中间型。


下面附了一张图,这张图是按照睡眠的中间点来区分人属于哪一种类型。


可以看到,人群基本上是一个正态分布,最多的人睡眠中间点是凌晨4点,也就是大约12点睡觉、8点起床,离凌晨4点越远,人数就越少。


其中睡眠中间点比凌晨3点更早的这14%的人,是早鸟型,睡得早,起得早。睡眠中间点比凌晨6点还晚的这21%,是昼伏夜出的夜猫型。可见,典型的夜猫子比典型的早鸟人数更多。而中间型是人数最多的,占65%。中间型的作息规律其实比较接近早鸟,在很多研究里,他们都是被归到跟早鸟同一类的。


而比较特别的,是夜猫子。夜猫子喜欢太阳升起后很久才起床。他们讨厌上午。他们的身体机能在下午较晚的时候或者晚上才达到高峰。他们在开头那两道题目上的表现,跟我们刚才说的一般情况,正好是颠倒的。


我就是典型的夜猫子。我经常就是早上起来之后,浑身不对劲一整天。然后到傍晚的时候忽然来劲,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工作效率奇高。


我这样的夜猫子每天都在感受这个世界的恶意,因为这个世界的作息制度是按照早鸟和中间型的人来定制的。


一个人属于早鸟还是夜猫子,除了是天生的偏向之外,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偏移。


青春期之前的小朋友,更偏向于早鸟型,而进入青春期之后,就会偏向于夜猫子。夜猫子的属性在20岁的时候达到巅峰,此后又会慢慢地转回去。


就是说,中学和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偏向于夜猫子的年龄段,所以中学和大学的作息时间应该是适当往晚一点调才比较合适的。


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中学早上上学时间如果延迟到8点半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明显改善。但可惜的是,这种研究结论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总归,要合理安排自己一天工作,那就要搞清楚自己当前是属于早鸟还是夜猫型,更准确地说,是要找出自己一天内的状态起伏。在比较警觉的时候多做一些需要理智思考的事,在警觉性一般时做比较需要发散思维的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黄金苹果8

    魏老师:近20年凌晨1:00-2:00睡觉左右睡觉,第二天9点起床,这样好吗,所有书籍介绍都是晩上12前睡觉。有赞成小部分人可以凌晨两点睡觉而不影响身体的书吗。我调整过晩上10点睡觉,6点左右起床,坚持一个月时间。但是晚上10点睡和凌晨一点睡还是一样要睡到早上9点才可以工作。

    魏知超 回复 @黄金苹果8: 你几乎肯定是夜猫型的。我也是夜猫型,我是即便早睡早起,最佳工作状态也只在傍晚之后出现,毫无办法。从我看到的这些资料来看,保证睡眠时间比什么时候睡重要得多!所以你不用太担心。晚起可能有个问题就是比早起的人接受光照更少,所以要适当注意晒太阳

  • 打个响指换世界

    这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剖析真有趣又受用啊虽然说非绝对真理,但可以重新更合理安排生活的参考还是不错滴。至少意识上有个新区

  • 田心心理

    真的很不错

  • 善假于

    我觉得可以通过做记录发现自己状态起伏的规律;一天内,按固定时间间隔给自己的状态打分,多做几天,就可以画出状态随时间的起伏变化曲线了,顶峰状态时间点,低估状态时间点,一目了然

    魏知超 回复 @善假于: 是的,书里也就是这么建议的,画个表格,妹一小时给自己的状态打个分。

  • 小森林_123

    魏老师,您好。听了您这期讲座,非常认同里面的观点,儿子现在高三,最近几次考试科目安排都是上午数学,下午语文,孩子的成绩就提高的很多,可是高考是上午语文下午数学,这样会不会影响孩子发挥?有什么好的办法?另外,您在讲座中提到的两题测试题,孩子都回答正确,能不能就孩子的这种情况,请给予指导一下,谢谢!

    魏知超 回复 @小森林_123: (第三条)所以学校其实应该把平时模拟考的时间、环境尽可能安排得跟高考一样,我觉得学校的上午数学下午语文安排反而可能有点问题。虽然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但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在真的参加高考时变得不适应。

  • 心灵震撼Frank

    魏老师您还写过书啊!迷人的假象,果断买下。应该讲讲自己的书 !:-D

    魏知超 回复 @心灵震撼Frank: 哈哈,节目里似乎是偶尔提到过的。我怕老讲自己以前的东西大家会反感

  • 心灵震撼Frank

    魏老师这本书已经由湛庐文化出版了!名字叫《时机管理》!

    魏知超 回复 @心灵震撼Frank: 嗯,对。新书引进真是越来越快了。现在一些重点书不到一年就有中文版。甚至还有同步出版的。

  • 小明学

    这就尴尬了我不知道我是什么型的。反正肯定不是早鸟,早起毁一天。 之前一段时间,每天很晚才睡,晚上就很 high,根本不困。为了工作调整了生物钟,现在到点就困,十一点左右睡觉七点左右起,精力还是很不错的。一直以来好像就是只要睡够,,晚上high还是白天high都没太大差。看来也是要好好看看自己的状态了 当然早上五六点这种睡多够都毁一天,七点已经很满意了。

    魏知超 回复 @小明学: 这比较像中间型嘛。我无论睡多久都是早起毁一天,哈哈

  • 胡割生1

    夜猫和早鸟的矛盾很不幸的降临在我和我妻子之间,生活多了一些不和谐。我恋爱的时候曾经听她说,一般十点后就睡,我知道后顿时有想分手的想法。虽然最后走在一起,但是早睡晚睡的争论倒是隔三差五不时拌嘴。

    魏知超 回复 @胡割生1: 两个人一起生活要磨合,真是个系统工程

  • 邂逅银幕

    我应该是“早鸟”了,每天十点睡六点起,可是公司盛行加班文化,非要晚上班晚下班,我要不要辞职呢

    魏知超 回复 @邂逅银幕: 算上加班的话,那无论是夜猫还是早鸟,都没法适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