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初大臣的名字都那么好听?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

为何唐初大臣的名字都那么好听?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

00:00
06:19

冷历史观,不一样的历史观。今天冷历史观带来的话题是——为何唐初大臣的名字都那么好听?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

作者:阿川

唐朝初年的大臣名字好听的特别多,除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以外,还有很多大臣如陈叔达、宇文士及、薛万彻、褚遂良、罗士信、苏定方、裴行俭、王君廓等等等等,名字确实都是个顶个的好听。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唐初这些大臣的名字普遍都十分好听呢?其实答案背后藏着一个历史的真相。

冷历史观列举的上述唐初名臣,其实他们大部分都是名门之后,这里仅列举其中一小部分:

一、房玄龄:其父为房彦谦,隋朝时任泾阳县令;他出身的清河房氏在南北朝甚至更早时期就是当地望门贵族了。

二、杜如晦:其父为杜吒,隋朝时任昌州长史;他出身的京兆杜氏早在汉朝时期就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关中郡姓(函谷关以西的著名士族)的代表之一。

三、长孙无忌:其父长孙晟,隋朝时任右骁卫将军,其母高氏,隋朝扬州刺史高劢之女;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而高士廉出身渤海高氏,渤海高在十六国北朝时已经成为当地望族。

四、李孝恭:其曾祖为李虎,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其祖父为李蔚,是唐高祖李渊七叔,北周朔州总管、相燕恒三州刺史、襄武县公;其父为李安,隋朝时任右领军大将军、赵郡怀公。

五、陈叔达:出身陈朝皇室,其父陈顼是陈朝第四位皇帝,其兄陈叔宝是陈朝的末代皇帝,陈朝时授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封义阳王;陈亡后入隋,拜内史舍人、绛郡通守。

六、宇文士及:本姓破野头,鲜卑人;其祖父为宇文盛,北周柱国大将军,忠城郡公;其父亲为宇文述,隋朝开府仪同三司、左翊卫大将军、司徒、尚书令。

七、薛万彻:其父为隋朝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薛万彻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夫。

八、褚遂良:出身河南褚氏(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其父为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骑常侍一职。

九、裴行俭:其曾祖父为裴伯凤,北周时期官至骠骑大将军、汾州刺史;其祖父为裴定(一作裴定高),官至上仪同、冯翊郡守;其父为裴仁基,隋朝时任左光禄大夫。其出身的河东裴氏,是发轫于东汉时期以河东郡(闻喜县)为郡望的裴姓士族。

……

当然,也不是所有唐初名臣都出身名门望族,如王君廓就是早年靠聚众为盗、四处劫掠起家的。但是这种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唐初名臣基本上祖上都十分显赫,至少也是当地豪强(比如苏定方)。

如此不难看出,为何唐初名臣的名字一个比一个好听,这是因为他们大都出身世家大族,给他们起名字的人一个比一个有文化、有实力。换句话说,他们的名字好听主要是因为投胎投得好。

唐初名臣大都是名门望族这一现象,深究起来可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虽然当时的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朝换代,但主要的资源仍旧掌握在少数的世家大族手里,这里的资源不仅仅是只土地和财富等“硬资源”,也包含人才、民心等“软资源”,想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依靠、笼络这些世家大族几乎是唯一的道路。隋末的起义势力很多,出身平民的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人领导的割据势力甚至一度占据上风,但最终成功的还是出身显赫、同时又拉拢了大量世家大族力量的李渊(李世民)这一支势力。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流行着这些说法——“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等等,这里的士族、世家、士大夫指的都是同一批人,那就是名门望族。

而隋唐时期实力最强大的则是“五姓七望”,他们分别是陇西李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赵郡李氏。其中姓李的有两个望族,姓崔的同样也有两族,所以这七族人之中一共是五个姓氏。这“五姓七望”在隋唐年间地位尊贵,拥有巨大的财富、权势和名望,可谓权势滔天、睥睨天下,民间有俗语说““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甚至还出现了连当时的李唐皇族想要与之联姻他们都看不上的情况。

如晚唐时期的唐文宗李昂希望和郑覃家联姻求婚,想要郑覃的孙女嫁给皇太子,但是郑覃拒绝了,而且把孙女嫁给了崔家,气得唐文宗说:“民间结婚不看官品看家族,我家都当了两百多年天子了,难道还比不上崔家和卢家?”

当然这种门阀士族比皇室还要高贵的情况必然无法长久,一定会引起皇室不满和打压,尤其是随着唐后期科举制度逐渐崛起,越来越多的寒族子弟逐渐取代了士族门阀在政治上的位置。

已经发生的都是历史,这里是冷历史观,不一样的历史观。更多冷历史知识和观点,欢迎关注冷历史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