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人物画像,很多都是几乎一样又细又长的凤眼?

为何古代人物画像,很多都是几乎一样又细又长的凤眼?

00:00
05:17

冷历史观,不一样的历史观。今天冷历史观带来的话题是——为何古代人物画像,很多都是几乎一样又细又长的凤眼?

有不少网友吐槽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很多古代人物似乎都长着一副相同的面孔,这些画像中的历史名人们,无论帝王还是将相,除了衣冠、胡须等不一样之外,看起来几乎都像是一个娘生的,个个都是倭瓜脸、肿眼泡,还有那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凤眼。

原来,这些把历史名人画得像复制粘贴一样的画作,基本都来自明代的《三才图会》。《三才图会》是由明朝万历年间王圻、王思义父子编纂的一部大型图录类书,书中很多历史名人的肖像画也大都出自他俩之手。

顾名思义,《三才图会》一书是用图画的形式描绘天、地、人三才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基本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插图版百科全书。不过令人不得不吐槽的是书中对于人物形象的绘制实在是令人难以恭维,每个人似乎都长得一样,尤其是画像们几乎统一样式的细长而上挑、眼袋十分明显的眼睛。我们的历史书中大量采用《三才图会》中的人物画像,实在算是一个败笔。

中国古代对凤眼的崇拜和偏好。

通过观察古代写实派人物画像如《明人十二像册》、《明人肖像册》、清朝12帝画像等,以及清末历史人物照片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我们可以发现,像《三才图会》中的那种凤眼其实并不常见,有很多都是眼角低垂甚至三角眼。其实这种凤眼包括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不常见。

当我们尝试使用AI技术复原画着类似凤眼的历史人物时,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凤眼的违和、夸张。

那么为何古代很多画像,会刻意给名人画上这种违和而夸张的凤眼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对凤眼的崇拜和偏好了。

凤眼,又分丹凤眼、瑞凤眼等,《三才图会》中的那种凤眼更接近瑞凤眼。凤眼在实际生活中是比较好看的眼型。由于其眼皮褶皱较少,凤眼看起来更为自然流畅,避免了多层眼皮带来的视觉上的冗余感。同时,眼尾上扬的形状可以增加面部的立体感和动态感,为面部带来独特的魅力。而且眼尾上翘的凤眼,可以传达一种积极、机智、敏锐的情感和能量,这使得凤眼在东亚文化中被赋予了一种神秘和吸引人的气质,也被视为美丽而吉祥的象征。

凤眼在中国古代相术中属于非常好的面相之一,很多时候被视为美丽和吉祥象征。由于古代人物画像通常是在人物去世后由画家绘制而成的,很多时候画家需要靠臆想去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加入“富贵”“福气”等传统相术观念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属于主观性艺术加工和美化。

写意还是写实,这是个问题.

类似《三才图会》这种非常写意但不写实的绘画技法又被称为“文人画”,苏轼就曾经曰过:“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意思是光看像不像,那你和儿童的见识没啥区别了。在占据社会制高点的文人们的推波助澜下,历史上很多时候写意派都力压写实派,成为古代肖像画的主流。

但后来随着西方写实绘画技法的传入,写实派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地位。在写实派画家中,清朝的郎世宁非常有代表性,本来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的他,不仅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做宫廷画师,也把欧洲绘画技艺传授给中国同行。

特别是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由于精力有限,他只画主要部分,背景或次要部分则交给中国画家补绘。受他指导的中国画家有十多位,他们与郎世宁共创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流派。该流派中西合璧,既不同于以往的宫廷绘画、又不同于同时代的文人绘画及民间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绘上了绚丽多彩的一笔。

当然我们也不必贬低古代中国写意派的人物画像,毕竟古代人的审美和接受现代教育的我们有很大的区别。更何况中国古代艺术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抽象思维,除国画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书法了——书法作品都是完全由黑色线条构成的艺术,如果没有前置知识,甚至完全无法欣赏它们的美。我们应该建立多种标准下的多种审美观,毕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就应该是艺术领域的健康生态。

已经发生的都是历史。冷历史观,不一样的历史观。更多冷历史知识和观点,欢迎关注冷历史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