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佛香阁”匾额的书写者

62.“佛香阁”匾额的书写者

00:00
12:25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建筑,处在全园的中心位置。这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乾隆年间始建,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朝以庆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名义,挪用北洋水师购置军舰的资金在原址重建。佛香阁建在半山腰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气势壮阔雄伟。游人登临,极目俯瞰,饱览昆明湖及周围的明媚风光。

      佛香阁顶层正中前檐下,悬挂一块匾额,竖写佛香阁三个大字,字体丰润雄浑,颇见功力。书写这块匾额的人,是扬州老乡李毓如。知道这位书法家的人或许不太多,有关他生平事迹的史料也十分稀少。《芜城怀旧录》卷二中,有一段叙述他生平的简短文字:“李钟豫,字毓如,滨石同族,眇一目,自号‘了然先生’,户部郎中。工书画,指画尤佳,名噪京师。颐和园佛香阁额,是其手笔,荷慈禧太后鉴赏,锡赉珍物以赏之。”

        李毓如原籍江都(扬州),咸丰九年(1859)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小随任河北三河县县令的父亲到北方生活,是个在京畿地区长大的扬州才子。他自嘲“了然”,是一目失明的戏谑之称,因为排行老五,背地里人称他“李五瞎子”。 李毓如十一岁那年,来到北京。成年后,父亲按当时通行的做法,给他捐了个部曹(指京师各部司官)的职衔。李毓如从此混迹于官场文坛,流连于宦海艺苑,饱尝人生的潇洒与困厄。

       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莫过于题写颐和园匾额。李毓如只是个混迹于京师的区区小官,曾担任户部郎中等职务,一度获赐“上书房行走”。时任户部尚书的大学士那桐,是李毓如的顶头上司,他十分欣赏李的书法,向“老佛爷”举荐,建议让李执笔书写佛香阁的匾额。李不负厚望,出色的完成了钦赐的重任,字写得平和敦厚,精气神俱足,颇具佛家之意蕴。老佛爷看了果然乐意,赏给他价格不菲的珍宝。李毓如受宠若惊,事后特意刻了方“恭书佛香阁匾额”的闲章,凡写就重要书画作品,就在作品右上角钤上这枚印章,骄矜自负的神色,跃然纸上。

       李毓如的书画作品,文化底蕴丰厚,深得中国艺术精神三昧,意境深远,线条间充盈着巨大的艺术张力。李毓如书画皆能,精行书,善榜书,擅长赵字书法,尤擅指墨,善写兰、菊,名扬京师,倍受追捧,成为收藏的佳品。书名响了,求他墨宝的人多起来,其中不乏扬州的老乡。光绪九年(1883),曾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的何芷舠挂官返乡,在新城花园巷双槐园旧址,花巨资建成晚清第一名园——何园。东部院落中,居中一座轩敞明亮的花厅,迎面廊柱上悬挂一幅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书法酣畅淋漓,潇洒的气韵中透出一股傲然姿态,让每一位尚未步入船厅参观的人,神情为之一振。书法落款上,明白无误写着“毓如”的字样。

       清朝末叶,国事日非,社会风气颓靡,无聊文人常麇集在一起,声色犬马,寻欢作乐。李毓如放荡不拘,与同时期的大多数京师名士一样,喜与伶人交游,俗称“傍戏子”(电影《梅兰芳》对此类人物作了细致的刻画)。他不仅结交了许多名伶,而且以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积极投身于剧本的创作,为京剧的创新繁荣作出了贡献。梨园行对李毓如的多才多艺相当敬佩,著名书画鉴赏家王孝慈,以呜晦庐主人署名撰写的笔记《闻歌述忆》中,有叙述京剧名家谭鑫培对一幅悬挂在酒楼的行书横幅的评赞:“五爷真写得好”,这里谭鑫培说的五爷,指的就是他的好友李毓如。据说,位于北京前门外的谭鑫培故居,大门前原有块木牌,上写“英秀堂”三字,字体疏朗清秀,即是李毓如所书。李毓如担任过京剧名家李万春的美术启蒙教师,教李万春画山水花卉,为李万春以后在艺术上的发展起到了很扎实的奠基作用。他编写过《粉妆楼》、《十粒金丹》等舞台剧本,京剧界有“通天教主”称誉、梅兰芳的老师王瑶卿,他的代表剧作《儿女英雄传》,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也出自李毓如的手笔。

       天生的文人气质,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决定了李毓如不可能长期在官场待下去。他痴迷戏剧,甚至在公务时还不忘推敲词句,研究戏场布局,沉醉在咿咿呀呀的皮黄声腔之中,有时甚至连顶头上司内阁尚书的呼唤,他都顾不上搭理。他生性狂狷,不喜逢迎,受同僚厌弃,更为上司所不满。不久,即被劾落职。

       失业,生活便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李毓如一生,经常被贫困所扰,使他在行走于上层的同时,沉入社会下层,求取谋生。他在自己的《鞠部明僮选胜録》序中说:

   “予自庚午入都,角逐文坛者廿余年。同社诸君,以班马之才,润色鸿业。率皆缀巍科,跻清要,破壁飞去为廊庙光。蹉跎如予,亦祗于长安道上,佣书卖画,为乞米计耳。”

 

       为了生活,李毓如不得不随俗应画,制造书画商品以换取金钱。他一生为社会撰写寿屏、哀启、墓志铭无数,题写市井商业匾额无数。北京有一家清末民初的当铺遗迹。匾额上“鼎盛当”三个大字端庄有力,落款上可见“毓如李钟豫”。 三字颜体,端庄厚重,与典当行的特点相契合,虽历经百年风雨,仍镌刻在砖石里,成为定格。他还给妓院题写过“庆元春”,赵体,媚态毕显。

       李毓如的晚年相当潦倒,靠出卖书画度日。在给他妹夫的一封信中,尽述老年窘况:“……独我老而贫,生计一无有。南归无寸椽,北居增债负。典质已俱穷,无人能援手。一腔愁苦思,欲言言尽否?”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在1930年左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