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洋洋大观的刘大观

54.洋洋大观的刘大观

00:00
10:31

      

       提起刘大观,扬州人不陌生,此君说过一句“扬州以园亭胜”的名言,这话在《扬州画舫录》有载。

       刘大观的生平,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六中,有一段简要叙述:“刘大观,字松岚,山东邱县拔贡生,工诗善书。官广西知县,丁艰时,为江南浙江之游。扬州名园,江外诸山,以及浒墅、西湖诸胜迹,极乎天台、雁荡之间,挥素擘笺无虚日。归过扬州,主朱敬亭家,尝游鲍氏园,赠之以画。尝谓人曰:‘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洵至论也。”

       刘大观,(17531834年),字正孚,号松岚,山东临清州邱县(今属河北)人。出身循吏世家,五岁失母;父亲刘曰燮,官至安徽桐城县知县。大观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生,25岁以朝考一等胜出,出任广西永福县令。后升任宁远知州、山西河东道台,在赈灾、救济灾民方面,成效卓著,深得民心。

      

       嘉庆八年(1803),正值壮年的他,仕途如日中天,在候选道员期间,侨居扬州,等待朝廷的提拔安排。闲暇时,他畅游名园风景,筿(筱)园、康山、休园、白沙……等乾嘉时期的扬州名园,经常成为他与一班诗朋宦友,吟诗作对,觞咏竟日的游宴之地。他把这一时期写作的诗词,汇编成册,因为是在扬州创作的,题名为《邗上集》(后汇入《玉磬山房诗集》卷四)。扬州耆宿、“三朝阁老”阮元特意为诗集写了序言,赞叹刘大观写诗的风格“蕴藉如渔洋”, 渔洋即是康熙朝主持虹桥修禊的扬州诗坛领袖王士祯。

       刘大观在江浙一带游山玩水,对杭州、苏州、扬州这三大江南都市有深入的了解。中国文人向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习惯,刘大观也不能免俗。他既无先入之见的影响,也没有故乡情结的羁绊,寥寥几句,干脆利索的对“三州”的特色做出入木三分的概括总结,为后人留下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三大江南都市的总体评价。虽属一家之言,但认同他的看法的人,为数不少,流传影响甚广。

       旅居扬州期间,刘大观与时任两淮盐运使的曾燠来往甚密。刘大观比曾燠大七岁,官阶相近,又都是宦游之人,诗词酬唱彼此有共同的语言。曾燠诗曰:“苦爱浮家好,抽身遂去官。诗如秋树瘦,酒对暮江寒。死友平生泪,才人性命看。前宵闻宴客,丛菊绕阶阑。”刘大观《次韵曾都转宾谷见贻》唱和:“不改书生味,浑忘是显官。抚琴消刺促,悬榻待孤寒。翠筿吟时种,幽花静里看。却愁江上客,名纸塞门阑。”风雅的官僚,意绪都不离孤芳自赏的悠远与清高,在诗中难免流露出置名利于度外的隐逸心态。因为常相过从,说话投机,推心置腹,直来直去,有时还不免闹出些小别扭,但总体上讲,两人的朋友关系如刘大观自述:“近则亲,亲则爱,此朋友之义也。”

       刘大观与扬州八怪也有交往。他四十二岁那年,题华喦所绘《子畏五十小景》,华喦自号新罗山人,这幅画是他的摹本。画幅左上角刘大观题:“吓人文字君如虎,照镜发眉我似兄。再过八年年五十,以何本领傲先生。”在京师,刘大观曾经求罗聘画巨幅梅花。值暑天,画意未足,罗应付涂抹几笔就完事。刘大观笑着对罗聘说:“意到而笔不到,卯笔所未到,气已吞耶?”年龄比刘大观大20岁的罗聘,欣赏这位后生的率直性格,打足精神重新挥笔为他补画老梅一株,花数千朵,并以诗记一时韵事。
       
嘉庆十一年(1806)刘大观接任河东道,同时兼管晋、陕、豫三省的盐务,同年,署山西布政使。按说,代理布政使属省级高干,官做到这份上该沉稳些了。然而,他似乎不改书生本色,敢于直面人生,上疏弹劾前任山西巡抚初彭龄,讥讽这名抚台“任性乖张,不学无术”。可是,嘉庆帝没有好眼色给他看,降下谕旨,严加申斥。封疆大吏受到降级处分,刘大观同样没有好果子吃,“照部议革职”,丢掉了布政使的官衔。宦海沉浮,本是官场中的寻常事,58岁“须鬓苍然”的刘大观,挨了这一棍之后,仕途一蹶不振,官越做越小,最后退居到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养老,只能在寻章觅句中享受生活乐趣了。

       刘大观晚年写给钱咏的信中,不无感慨的喟叹:“惟散体文及诗,未刊者甚多,敝箧捻圆,无力付梓,此穷官下场,故反不如富贾之优裕耳。”他自知来日无多,在太行山地区买好墓地,最终,以82岁高龄走完了他洋洋大观的人生之路。“造物戏弄人,上天历练我”,这两句诗,是他人生的反思,又近乎是自撰的墓志铭。
       
刘大观的书法颇为可观,他寓居扬州时,曾为蕃釐观(俗称琼花观)题写匾额,那雄浑练达的字迹,至今仍镌刻在山门前高大石牌楼的上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