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小圃中的大户人家

56.小圃中的大户人家

00:00
10:08

       翻阅朱江先生的《扬州园林品赏录》,在“新城南录”一章中,有对旧城花园住宅 “小圃”的简介:“在湾子街西夹剪桥十号宅内,独占西南一隅,与住宅成古篆的‘刀把’字形,乃清代同治年间户部主事陈象衡家花园。

       夹剪桥是一条由西向东的小巷,西跟永胜街相交,东与通运南街连接,通湾子街。短短的巷道相当委屈,曲曲弯弯,没个正型。地处城区中心地段,闹中取静,幽深而雅洁。可惜,小圃朝向很憋屈,偏西南,与堂皇气势相距甚远。

       如今,即使扬州本地人,知道陈象衡是何许人的,怕不太多,但提起旧城曹李巷(又称糙米巷)陈家,知晓的人就会多一些。

       仁丰里曹李巷陈家大宅,看似平淡无奇,可它曾经风光无限。老一辈陈嘉树(1782-1841年),字亭玉,号仲云,道光二年(1822)二甲第一名,习称传胪。授编修,迁山东济东泰武临道,山东巡抚钟祥曾说:“山东兵、农、河、漕,皆赖陈君”。任广东盐运使署按察使、布政使时,严查盐枭贿赂、官员包庇等案情,一改盐政疲软局面,政绩卓著。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州禁烟,见到报刊新闻上说:“此运使不受钱银礼物”等语,对陈嘉树极为推崇。后升任山西按察使、江西布政使等职,卒于任上。

       其后代子孙中,才俊辈出,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二传胪”之称。这就是陈嘉树、陈彝、陈咸庆祖孙三位进士,祖、父两代传胪。

       陈嘉树有四个儿子,分别取名陈辂()、軷()、轺(yáo)、彝,其中以最小的陈彝表现最突出,名头盖过三位老兄。陈彝(18271896年),字六舟,在宦途上,累迁至安徽巡抚、礼部侍郎。他殿试成绩出色,又获得“传胪”的桂冠,声名大噪,也可能是他任御史时弹劾诱导同治皇帝冶游的王庆琪侍郎的缘故。

       长子陈辂(1811—1849年),字治经,号朴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次子陈軷,字象衡,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二甲97名进士,任户部主事,浙江司兼贵州司行走员外郎衔,诰授通议大夫。

   

       要说,次子陈軷也够优秀的,是货真价实的进士,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常常被人忽视,连他正儿八经的科举功名,屡招莫名其妙的曲解与遗忘(陈氏一门,正确的说法应是一门四进士)。道咸年间战乱频仍,不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书生,不被重视;或许性格决定命运,低调的为人作派,出人头地的机遇阙如吧!

       陈咸庆是陈象衡与陶氏夫人所生,因为兄长陈辂缺少后嗣,老弟陈軷就把儿子咸庆过继给长房大伯。陈咸庆,字采卿。光绪9年(1883)癸未科二甲第50名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工诗文,懂医术,精弈学。生活简朴无嗜好,人称老善人(见《芜城怀旧录》)。

       夹剪桥10号的“小圃”,是陈象衡的宅邸,从住房的名称到朴实的外表看,可以推测到房主低调谦和、不事张扬的为人。

   

       小圃并不轩敞,占地面积约六百多平方米,分东西两路建筑,东路为住宅,西路设园林。东路前后三进,紧凑规整。首进为门厅,现已不存。第二进三间正厅,厅内柏木卷棚轩,梁架雕刻的花卉图案极为精致,腰门雀替雕刻缠枝花卉纹。第三进为二层小楼,槅扇、槛墙、支摘窗、木围栏等尚完好,面貌虽老旧,风韵犹存。

       两路建筑以火巷相隔,火巷南首开方形门,砖砌门框外沿刻夔龙纹,纹饰雅健。入内为西路建筑,前后两进,花厅保存六扇雕花槅扇,裙板浅刻图案,古意盎然。花厅西侧有八角门,据说,门上原有退思石额,后被粉刷。门内有套房,据住户回忆,墙上嵌《陈象衡墓志铭》两方,现已不存。

      花园部分已改建,据传,当年的假山石都被推倒埋到了地下。或说,地盘已划出房屋之外,夹剪桥15号对门的那口井,曾在小圃花园的范围内。

       有幸的是,朱江先生曾较为详细地记录下小圃花园的大致面貌:“是园门北向,与住宅客厅相对,门作月洞形。于两侧上方,各辟一面漏窗。窗之南,以湖石筑花圃。园西南,贴墙构半亭,修短廊以北行。园西北,有书斋一事,南行与亭廊相接。园东北,造半轩,叠黄石为花坛。栽竹少许,植木一二,亦有绿叶扶疏之概。”由此可见,小圃虽小,但格调不俗,雅趣无穷,与知书达理大户人家的社会地位相匹配。有人称“小圃”为扬州夹剪桥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当不为过。

       古城扬州,外貌古朴的陋巷中,究竟隐藏着多少“大户人家”呢?在这些曾经的“大宅门”里,不乏刻骨铭心的历史沧桑,更多饶有趣味的奇闻轶事。经常有“历史的迷恋者”到此探古踏访,寻寻觅觅,说长道短,津津有味,这或许就是扬州小巷的魅力所在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