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 凡事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 孔子的性情与志趣篇 | 北大杨立华讲《论语》

020. 凡事求诸己而不求诸人 | 孔子的性情与志趣篇 | 北大杨立华讲《论语》

00:00
11:24

一、选篇及译文



二、逐字文稿

下面我们讲《宪问》当中的一章,“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这个“莫我知”,当然倒装句,就是“莫知我也夫”。孔子的感慨,这种感慨在孔子那儿是极罕见的,没有人了解我。其实《论语》第一章就讲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么当然孔子肯定不是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有德有才,通常情况下,德不孤必有邻,这个也是《论语》当中的话,有德有才会引得远方之人来亲近,然后能够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这个机会。通常情况下,孔子不关注,包括引导学生也在强调一点,就是不关注别人是否知道你。孔子老是讲不要想着别人理解自己、别人知道自己,你要去追求那个值得别人知道的那个东西。但是就总体而言,也不是说孔子一点感慨都不可以有,所以这个是一个整体的一个感慨。



这句话具体是孔子什么时间说的,这个无从得知了。应该是比较晚的时候,周游列国或者是回到鲁国以后,这个当然不是特别确定。有些《论语》的篇章的这个时间是比较确定的,比如只要涉及到鲁哀公,就一定是相对比较晚的。因为孔子一生经历过四代鲁国国君,就是鲁襄公、鲁定公、鲁昭公和鲁哀公。那么只要这个文段当中出现鲁哀公就一定是比较晚的,那么这个应该是孔子比较晚的时间说的,“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谓其莫知子也?’”就是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这个在经典文本当中,这个为(wéi)字和为(wèi)字读音要分清楚,这个含糊不得。如果你读成何为(wéi)其莫之子也,那这个就有点不知所云了。实际上你读成为(wéi)读成为(wèi)这个意思是差别很大的。

子贡就问,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为什么没人了解您呢?子曰,“不怨天,不由人,下学而上达。”不怨天,不由人,《中庸》里也有这个讲法,《中庸》里的讲法是上不怨天,下不由人。这个是在《四书》本的《中庸》的第十四章。上不责怪天,下不责怪其他人。凡事一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所能做的无非是把自己该做的和能做的一切,尽可能地竭尽全力地做好。至于说自己该做的和自己能做的都竭尽全力地做好了,那结果如何,确实我们无法掌控的。


这里面有一个儒家的一贯原则,就是求诸己而不求诸人。这个人就是指外在的,就是怨天尤人,是把一切归诸外在,把一切好与不好的原因,特别是不好的这个原因,归诸外在的东西,不是由自己掌控的东西。而真正的君子一定反求诸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做事情没有做好,没有做得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要回返到自己这儿来。这是一个可以说儒家的一个最根本的一个原则。


如果我们从自我跟他人这个内在,跟外在的这个关系来讲的话,就是儒家只关注内在的,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就是有必然性的部分。这个当然我们在谈到必然性的时候,要注意的是有外在的必然和有内在的必然性。或者说外在的必然和真正的必然,这个外在的必然性有点,比如我们讲在客观规律当中的,你扔一个东西,然后这个东西自然下落,这个东西必然下落,这是一个外在必然性,就是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在这个外在的必然性的这个笼罩之下。


内在必然性是儒家强调的一种必然性,就是你只要努力,你只要想就一定能得到。你不想就会失去,就不会有这个事情。你不努力、不专注就不会有,这个完全是在自己掌控的范围内。所以精力要放在有意义的地方,而这个有意义的地方就是什么,就是有内在必然性的地方,就是我只要做,只要想,就一定有。这一根本分别对于理解儒家经典当中很多重要的论述都是非常关键的。


“下学而上达”,下学是朴实而具体的学习,学习具体的朴实的知识,生活的技能,生活的经验,各种各样的累积下来的智慧,都是具体而朴素的,所以学的入手处不是上来就穷高极远。所以儒家是反感那种,或者说反对那种上来就追求穷高及远的、空洞的、普遍的那种原则和理论。而要强调的是什么呢?通过朴实的朴素的学习和努力,然后在朴实朴素的学习和努力当中,不断的凝练出或者提炼出那个普遍的那个原则,那个根本的智慧只是强调这一点。所以下学上达。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说,要注意整个问题的这个脉络。第一点,子贡说确实没人了解你,这点子贡承认就是莫我之也夫这孔子这个感慨子贡是承认的,确实没人理解你,或者至少执政者们很多人不理解你,或者绝大多数执政者都没有理解你。那么子贡的问题是说为什么没有人理解你?


那么孔子的回答说,那当然,因为我是这样一个人,不怨天,不由人,下学而上达的人,那么不怨天,不尤人,这个是内在的,是一个指向自身的,本身就不是追求被别人理解的,所以别人不理解他,别人不了解他,这也是正常和自然的。下学而上达,然后这个自己每一天在最朴素的最具体的这个事情当中,最具体的最朴素的知识和经验当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好像跟普通的人做的也差不多。但是一般的人最多也就在下学而没有这个上达的这一面,或者有的人,空洞的追求那些玄虚的那些玄妙的东西,而没有说真正的做朴实的这个下学的功夫。


那么这两类人呢?孔子跟他们都不一样,所以对于孔子的这个下学而上达,很多人可能仅仅看到了孔子生活当中那些特别具体的东西,而不能理解他上达的那一面。那么这样一来,绝大多数人不能理解孔子,那也就是正常的。所以孔子说,“知我者其天乎”,不要因为这类的表达就觉得孔子还有人格神的观念,孔子当然是没有人格神的观念的。


在整个的《论语》当中天这个字有的时候有点用,我们这个日常语言当中的,我们常常说的老天爷什么之类的,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是有的。但是不能因为这样的拟人化的表达,就把孔子的天,这个“知我者其天乎”那天既然能知,难道不是个人格神吗?如果这么理解,那就理解错了,也就是说实际上孔子说所谓的“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其实就是说真的没人能了解我,就这个整个的这个感慨里面,一方面讲出了根本性的道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又讲出了这个对自我的一个自知和自信。


同时我们不能不说,孔子也有其不为人知的某种感慨,这种感慨里应该也是有一种寂寥或者淡淡的一点落寞。这个只能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品味,这个我是能读出一点,但是孔子没有让这样的心绪占据他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所以是这一章。


再次强调这一章里面最重要的两点,一点是求诸己而不求诸人,关注在内的,而不是把心思或者说把重心放在外的不由自己掌控的那些东西。另外就是在文学的道路上,既不能只有下学而无上达,亦不能这个空洞的讲一个玄虚的上达。这个后者对于我们今天的听众朋友们,我觉得尤其必要。这个地方我讲一个我自己的一点感受,就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心智的成长是没有捷径的,总有朋友希望一了百了式的顿悟,这个恐怕是错误的方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江奕清

    礼闻来学,未闻往教……一切事理,前人尽述矣

  • 云水禅心_eRw

  • 本鹄

    不求一了百了式顿悟,但觅渐进循环式顿悟

  • 1862045dxir

    目前为止没有找到满意的,杨老师解读不错,但趣味性不够

    温哥华泛熊 回复 @1862045dxir: 论语今读,论语新识,如沐春风三本解说不错,建议了解详细情况

  • 1318716anzi

    四书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