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篇及译文
二、逐字文稿:
下面我们讲《公冶长》篇“颜渊、季路侍”这一章。
这一章其实在《论语》当中非常之重要,这一章的重要性在《论语》当中往往被低估。我个人其实如果让我选最喜欢的《论语》当中的一章的话,我大概要选这一章,因为实在是太重要。没有这一章,其实我们是不知道孔子的志向的。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侍。”颜渊、季路就是颜回、子路,孔门弟子当中最杰出的,影响最大的学生之一,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这个“侍”这个姿态,要注意是儒家独有的,可以说儒家标志性的词。我们在别的先秦诸子各家当中,其实我们看不到“侍”这个姿态。这个是因为儒家重礼制,重礼制的话那么当然强调尊卑,所以身份低的人陪身份高的人就叫侍,年辈低的人陪着年辈高的人就叫侍。
通常情况下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是用这个侍。当然比如孔子跟鲁国国君在一块儿,其实是孔子侍。这个是不能僭越的,因为有君臣分际,在《礼记》当中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说“侍”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的姿态,甚至是标志性。
“颜渊、季路侍”,在《论语》当中另外一段,非常著名的一章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实也是一样。
“子曰:‘盍各言尔志?’”,说这个“盍”就是何不,何不各自谈一下自己的志向?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注意,这个常见的传世本是“衣轻裘”,但是近些年我们已经有相当多的这个《论语》的版本,已经把这个轻字去掉了。为什么要把轻字去掉?两个原因。第一,加了这个轻字跟子路的形象不符,因为子路是孔门弟子当中唯一一个,或者说最突出的一个把外在的东西看得极轻的人,他不可能在言志的这个环节,这个场景里面谈到轻裘。因为一谈轻裘,它跟裘不一样,轻裘是指华贵的裘皮,子路在言志的这个情况下,怎么会谈这个轻裘呢?所以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
因为孔子曾经夸过子路,甚至引用了《诗经》里的话来夸奖子路,“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为什么?就是穿着破旧的袍子,跟穿着最华贵的衣服的人站在一块儿,一般的人都会愧怍忸怩,觉得自己有点自惭形秽,但是子路根本不在意,所以穿着破旧的袍子跟穿着华贵的衣服的人在一块儿,而没有任何愧怍忸怩不安的,孔子说,只有子路。也就是孔门弟子当中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连颜回都未必完全能做得到,否则孔子应该也会提到,子路却能做到。
所以这个说明子路把外在的东西看得极轻、极淡,所以这个“轻”字放在这儿,与子路的一贯形象不一致。
另外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明显地能看到北宋时期的《论语》的抄本里,有很多重要的抄本是没有“轻”这个字的。比如张载在《正蒙》里面引用《论语》,就是没有这个轻字的,就是车马衣裘。所以由于有非常强有力的传本的支持,所以今天我们出版的这个《论语》的版本当中,已经把这个轻字去掉了。一把轻字去掉,其实子路的志向就非常清楚了。
因此这句话完整地读要这么读,“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这个逗号要逗到“共”字后面去。他愿的是什么?他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不是车马衣裘,他的志向是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哪怕穿破了,用旧了,也没有任何可遗憾的。因为他的志向,他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持久地跟朋友在一起。那为什么希望能够持久地跟朋友在一起?我们又不得不回到儒家,对友的基本理解,就是以友德辅。朋友为什么重要?就在于切磋砥砺,不断地能够提高自己。所以他的志向其实还是一个成德的志向。
子路认为只有在朋友的持续地切磋砥砺当中,人才能够真正地成德。所以他把这个事情看得特别重,所以他的志向说,我能够希望一直在一个友爱的共同体里,这是我借用我一个朋友的一篇文章里的一个概念,一个词。在这个有爱的共同体里面,人能够真正地切磋砥砺,不断地成长,所以这个是子路的志向。
那接下来颜回的志向。颜回说,“愿无伐善,无施劳”。什么叫伐善?有善而自我矜夸。什么叫做施劳?施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施劳于他人,就是等于是说麻烦别人,给别人施加了很多劳顿的事儿,添加了很多矛盾的事儿,这是一种解释,但这种解释好像这个历代注家当中主张这种解释的不多,一般还是把施劳理解为有功劳而自我炫耀。所以无伐善无施劳,这个有善而不自我矜夸,有功劳而不自我炫耀,这应该是普遍的接受的解释,我也倾向于这种解释。
这个时候你注意《论语》跟《老子》之间的同根性就出来了。虽然我们要注意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方向不一样,对吧?思想的结构不一样,但是他们还是有相当多共享的文化基础的,共享的文化根基的。所以多年来我都讲其实孔老同源。比如《论语》里面讲不伐,讲人要不伐善,那么老子里面其实一样强调不自伐,故有功,对吧?你自我矜夸,你遇到什么事情,做了什么好事,自己就挂在嘴上,帮了别人忙总是挂在嘴上,嗯,通常情况下你这个忙基本上白帮了。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发现《论语》《老子》,或者说孔子、老子,他们是有共同的文化根源,共同的文化基础的。所以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这是这一条,这是颜回的志向。
那么子路的志向和颜回的志向,两者之间有没有差别?如果问的更具体的话,就是何者为高,何者的志向更高,颜回的志向更高,这个当然高和低要有一个标准。那么为什么颜回的志向要高于子路的志向?这又回到我们说的在外和在己的这个问题上。因为与朋友共,能不能达到是有偶然性的。朋友能不能聚在一块儿,能不能持久地相聚,然后彼此之间切磋砥砺,以友辅德,这个是有偶然性的,这个不是你想追求就能追求到的。但是颜回的这个志向显然是一个载挤的志向,是一个内向的,内向取向的一个东西,一个在己的,在我的这个指向。也就是说我只要真的以此为目标,我就真的能做到。我若真的想做到友善而不自我矜夸,有功劳而不自我炫耀,我就一定能做到。这个是完全是在自己的内在的自主和必然的范围的,这个是大家要注意的。
当然,进一步的我们要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无伐善,无施劳”?为什么呢?我们看到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你往往就已经自足自恃自满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体会还是志趣不够高远,还是志向不够高远。就是你所追求的东西没有那么远大。
你若真是志向高远的话,你会发现无论你做到什么样的高度,相比于你高远的志向来说,其实都还远远不够。人做成了某些事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或者取得了某个方面的成功,有喜悦,这是不可避免的。然后这种成就,这种成功能带来你内在的某种饱满的、压抑不住的这种充裕感,这个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你若真是志向高远,你会心底里真的知道自己所达到的高度是远远不够的。
阳明有一句话,我是特别喜欢。他晚年说的这个道理,尧舜事业不过太虚中一点浮云过目,这个心量,你若真的有这个心量,那真的是自然就能“无伐善,无施劳”。其实我们回头看,为什么孔子对他的弟子,除了颜回以外,夸奖都有保留,为什么?因为其他的学生只要一夸奖,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行为举止发生改变,有点变形,有点个骄傲自满的这个样子。只有颜回,孔子怎么夸他,他就像大海一样。为什么颜回能够做到不为一时的小小的成就所动,就是因为颜回所志之高,所志之大,他并不认为自己达到的这个高度是值得自己去矜伐,值得自己去矜夸,值得自己去炫耀的,所以这个是要从根本的角度上讲。
好了,那么子路的志向偏外,偏向外在,颜回的志向偏向内在,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孔子的志向,所以子路接下来问了我认为是子路平生最重要的问题。两千多年以下,千年以下,我们都要感谢子路这个冒失的提问。这个提问其实有点冒失,颜回不大会问这个问题,可能颜回心中已经默会,就是默默地已经领会了孔子的那个志趣,但是子路没有这样的高度,没有这样的天分,所以子路问了一个有点冒失的问题,叫“愿闻子之志”,我子路想听听老师您的志向。我说千年之下,我们都要感谢子路,没有子路这一问,我们都不知道孔子的一生的,孔子毕生的志向到底是什么,我们还真的会以为孔子毕生的志向真的就是治国平天下,这个治天下太平,使天下最少达到东周。回复王者之道,这些是不是孔子追求的?这些是孔子追求的,但这不是孔子的志向。因为这些东西你若把它当成孔子的志向的话,那孔子岂不又以一个外在的有偶然性的东西为目标了吗?孔子只是不断地在提高自己,又不断地在做着努力,至于成与不成,并不放在他的那个志向里。所以孔子接下来说了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是我个人,《论语》当中我最喜欢的十二个字。
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句话也有两种解释,这三个之都指的是孔子自己,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当然这个之分别对应老者、朋友、少者,就是这个之作为一个指代词,到底指的是什么?后面那种解释我觉得不够简洁,不够直接。老者以我为安,朋友相信我,少年人——怀之,怀之我的理解是以我为榜样,追慕我,因为年轻人的支点是在未来,就是当他知道有一个值得他去追求的方向,值得追求的境界和目标的时候,他其实年轻人就等于找到了人生当中的支点。
那好了,我们先看,老者显然是年辈高的朋友,就是年辈相当的,少者,相当于年辈低的。换句话说,所有的人,我身边所有的人,老者缺的是什么?最缺的就是这个安字。其实孝里面,我们谈孝这个孝字里面最重要的其实也是这个安字。因为人日渐衰老,其实根本上缺乏的就是这个安字。尤其是在我们今天,在一个技术条件急剧变化的一个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慢慢衰老,其实是很值得悲哀的一件事,或者说相当不幸运的事。
你想一想,小孩子也弱,老人也弱,但老人的弱跟小孩子的弱不一样。小孩子的弱是每一天不断地获得之前自己没有的能力的那种。是获得性的弱,是指向成长的,指向越来越强悍的那个弱,是弱的一个阶段。但老年人的弱,是曾经熟悉的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慢慢地做不到,是一点一点失去的弱。在曾经的那个时代和世界里,比如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和世界里,由于那个生活世界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所以老年人虽然在衰老,他日渐失去自己曾经有的各种能力的过程当中,他那个世界本身还是他熟悉的。而我们今天,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日渐衰老,实际上不仅我们自身在改变,我们在失去自己曾经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轻而易举就能有的各种各样的能力。同时外在的世界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每隔几年,曾经的一个世界就消失了。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老者安之”这个四个字尤为重要,这个安字太重要了。所以对老人,对日渐衰老的人,尤其是在生活世界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安字尤为重要,而安字也尤为难得。
在这个地方再多说几句,为什么一个善待长者的文明才是有希望的文明,为什么?就是很多朋友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衰老是每个人的未来,如果一个社会人衰老到一定程度就注定会被抛弃的话,那其实就意味着这是一个谁都没有未来的社会,这是一个谁都没有未来的文明,那这样的文明怎么可能有前途呢?所以我们就从最理性的角度上讲,“老者安之”这四个字也是非常之关键和重要的。所以老者以我为安,一下子孔子就把握住了那个最关键的词,这其实“安”是多方面的,要讲这个“安”是多方面,在某种意义上善待自己都是老者安之的一个部分。
一个年轻人出门在外,父母除了担心他劳累生病以外,没有别的担心。光这一件事,这个年轻人就值得赞赏,值得称许。这个年轻人都可以部分地当得起那个孝子,因为父母对你没有别的不放心,不放心只是你的劳累,不放心只是无法控制的,无法确定的那种这个病。所以《论语》当中有一句话叫“父母为其疾之忧”,就这个人,别的父母什么都不用担心,父母只有担心的一件事就是疾病,这个没办法,这个谁也掌控不了,所以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信这个字多难啊。我们今天满嘴的朋友,但又有几个人你真的能信呢?一个是我们现在总在说我们无法相信别人,但实际上首先应该问的是,你有没有足够的品德让别人能够相信你。“朋友信之”,那你想想,一个人得多么地稳定,得多么地确定性,构成他的人格的这个主要的成分,他得像大地一样地坚实,才能当得起别人的这个信。
“少者怀之”,年轻人愿意追慕你,愿意以你为榜样,年轻人的支点在未来。所以如果一个人站在那儿,年轻人看到他说我想成为他。这个人至少我们得说他算部分的成功,当然不见得全部,因为不同时代的年轻人欣赏跟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不见得年轻人喜欢的就对。
所以总之一句话,无论如何,孔子的目标是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在我身上得到他希望得到而且应该得到的东西。大家想一想,这是要什么样的心灵才能达到。那个心灵得像大地一样地稳定,确定和坚实,只有这样才能当得起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在你这得到他该得到的和他希望得到的。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孔子的志向,大家注意跟颜回、子路的志向有什么不同?子路的志向偏外,在颜回的志向偏内,在孔子的志向由内而达诸外。孔子的志向是无论在多普通的生活里,说来说去,人做的不过也就是这十二个字,人努力想成就的不过也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甭管多高远的目标,哪怕成为王者,你想成为王者这样的目标,你其实不过也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只不过你是帮助别人创造条件来实现这一点。
这个实际上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句话里,其实可以引申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仔细想想就知道了。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是说我去替别人善待他的老人,不是说我去替别人善待他家的小孩子,你做不到的。你礼貌性地做还可以,你别的你做不到的,尤其是作为统治者,作为王者,你哪能去替别人做这个事呢?你做不了。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确的理解是,我希望我家里的老人得到安顿,如果我有能力,我愿意创造条件,让别人也能善待他们家的老人。我愿意我家里的小孩子得到安顿,如果我有能力,我愿意创造条件,让别人也能够善待和安顿自己家里的小孩子。他的这个意思是这样。所以其实这个讲法也包含在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十二个字当中。所以无论多高远的目标,无论多切近的生活,其实都包容在孔子说的这十二个字里。所以这十二个字是《论语》当中我最喜欢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看到这个我们就知道,孔子显然不是一个只能过波澜壮阔的人生的人。孔子是什么样的日子都能过得好,有的人忙不得,有的人闲不得。有的人一忙就乱,但他不怕闲。其实这种人闲的时候也没做啥事,也没做好。有的人闲不得,就是就喜欢忙忙碌碌的,一闲下来,这个人就各种毛病都出来了,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甚至整个身体都出问题。这是这样的人,其实都部分地说人格上不够完善,真正人格完善的人,真正有精神强度和精神丰富度的人,无论什么样的日子都能过得很饱满。所以,孔子的志向里没有把治国安天下,治国平天下这种志向说出来,目标就是如此地朴实,又如此的高远。
子路的志向偏外,在颜回的志向偏内,而孔子的志向由内而达诸外。孔子的志向适应于任何普通生活。生活中,人们努力想成就的不外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目标再高远一些,哪怕成为“王者”,不过是帮助别人创造条件来实现这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引申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我希望我家里的老人得到安顿,如果有能力,我愿意创造条件,让别人也能善待他们家的老人。我愿意我家里的小孩子得到安顿,如果我有能力,我愿意创造条件,让别人也能够善待和安顿自己家里的小孩子。可见,无论多高远的目标,无论多切近的生活,都能包容在孔子说的这十二个字里。
最喜欢杨老师少者怀之的解读,“他就是我未想要成为的样子!”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常读常新,感谢老师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