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7世纪】数理科学英雄辈出,博物学家默默耕耘

42.【17世纪】数理科学英雄辈出,博物学家默默耕耘

00:00
11:21

今日金句 

17世纪对数理实验科学来说是一个革命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传奇式的科学英雄,但对博物学而说,则只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


导语 

今天我们讲一讲科学革命时期的博物学。一般来讲十六十七世纪就是科学革命时期,科技革命对于数理科学来说,确实产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好多讲我们都已经说过了,通过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的工作,一直到牛顿,铸造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但是博物学的阵营在十六十七世纪并没有产生特别革命性的影响,相反它像是一个过渡时期,博物学的顶峰是在19世纪,也就是通过达尔文的进化论才体现出来。所以十六十七世纪它仍然是一个过渡时期。


上一次我们讲到了16世纪的两大博物学家,以阿尔德罗万迪的植物博物学和格斯纳的动物博物学为标志。他们从事的是一个以象征为主的这样一个博物学工作。17世纪博物学仍然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当然这个时期有几件事情还是值得一提。


科学革命干将——培根 

第一件事情我们来讲一讲培根。培根的工作对于科学革命时期的博物学是非常重要的。培根本来就是科学革命的干将,但他这个干将不是真自己干,实际上我们过去都说他是光说不练,他是一个号手,吹鼓手,是一个相当于旗手这样的角色,他自己并不冲锋陷阵。但这个说法主要指的是他并没有在数理科学方面,做什么实际工作。但是如果换在博物学领域,我们就得说培根还是做了很多事情。


强调实验,归纳法


培根很鼓吹做实验,很鼓吹归纳法。为什么呢?很明显的是培根很强调经验,在获取科学知识中那个根本的角色。在他来说,博物学或者自然志的“志”,这个natural history的方法,在他看来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虽然又讲自然哲学,又讲自然志,但是很显然他认为自然哲学是高级的,自然志是低一点。自然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因为它只是个别的经验。它没有上升到普遍的法则普遍的原则的地步,因此它不是一个正规的知识,而是一个储备性的知识。可是在培根看来,自然志已经就是知识,而且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必由之路。


所以培根特别强调,自然志对于构造一个科学体系的一个基础作用。培根不仅是这么说的,他自己也这么做,他的方法就是召集很多人分别去搜集材料,然后收集后交到一起,进行归纳整理上升普遍化,这是他的方法论。


所以他当时给英国政府就提出建议,希望政府拨一批巨款来召集天下的学者,共同协作,来把这个事情做好,只不过这个建议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所以培根就自己干。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研究风和生死

培根一辈子,写了很多博物学或者自然志的著作,这些著作很可惜,今天来看从内容上讲比较荒谬,比较无趣,所以没有人特别关注。事实上这恰恰是培根做的非常具体的一些研究工作。


比方说他出版过《风志》,《风志》就是“History of Wind”,就是各种各样的风,旷野的风,深山老林里面的风,海边的风,他研究各种各样的风。今天我们研究风,得把风当做一个一般的物理对象来研究,研究它的流速,斡旋,它的气体动力学的现象。但是培根采纳的不是这种方式,他采用的是博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他要研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貌所产生的风的类型的不同,所以他那个风格是一个博物学的风格。


他还写了一本叫做《生死志》,专门研究如何生,如何死,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人群,他是怎么生的,是怎么死的。


在我们今天看来,生死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但是他认为有不同的生法,有不同的死法,他还在他死后又出版了一本叫做《林中林》这么一本书。这本书实际上就是由十章构成,每一章有一百个实验,一共是一千个实验。


这些实验很多都是从前人的书里面摘下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做的实验。他从像亚里士多德、普林尼一些当代人的书里面摘了很多这种这种现象,把它都汇总在一起,形成了一千个实验录,这叫做《林中林》。这书今天聊的人特别少,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代,培根这些著作实际上是起了一个非常引领的作用。


培根对博物学的重视,体现了一种,他当时属于经验论,属于归纳法,并不是空喊,他具体落实是落实在博物学这个层面上。我们要理解培根,就不能离开他对博物学的重视。


17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约翰雷 


推陈出新,建立分类体系


第二个人,17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博物学家叫做约翰雷。这是一个剑桥的神父,他是一个神职人员,在今天的眼光看,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力图把过去那种象征的、道德教化的、文学寓言的那些东西慢慢地清除出去,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分类体系。当然这只是一个尝试而已,他自己并没有完成这个过程。

约翰·雷(1627~1705)是一位英国博物学家。在17世纪时,他是第一个提出要对物种进行分类的人。他是系统动物学的奠基人。

从事博物学的动机:验证神学


约翰雷的工作揭示了在17世纪博物学的一个主要动机叫做“自然神学”。科学在早期它并没有产生实际的作用。在19世纪以前,科学还不能转化为技术,因此也不能够成为所谓的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劲的动力。也没有商家,也没有政府来关注科学,来资助科学家。那么我们就要问,近代早期的科学的动力在哪里?


过去我们曾经反复强调过,基督教的宗教动机是驱动近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所以我们说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在博物学这个知识类型里面,它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当年以约翰雷为代表的这些博物学家,他们从事博物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神学动机。


以他为代表,像罗伯特波伊尔这个化学家,还有约翰雷,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因为波伊尔在实验科学方面,约翰雷在自然志方面,他们共同信奉的就是所谓自然神学。


什么叫自然神学?就是希望通过研究自然界的事物,发现自然界中的秩序,这个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来颂扬上帝造物的光辉。所以我们说自然神学在近代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这是我们要强调的。


化石将变化的概念和时间维度引入自然界 

第三个,从17世纪开始,博物学遭遇一个新的领域,叫做化石。过去博物学主要关注现有的还活着的那些物种,像动物植物矿物,就是你现在能得到的,它还活着的这样一些物种。但是17世纪,人们开始挖地层下面,找到一些新的形态,这些形态很显然,像是古代的物种留下的残骸,但是那个物种的形态跟现在的物种又有区别。这个称为化石。


化石:远古生物遗骸


这个化石它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个引发了很多争议。像胡克,像著名的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他就是非常典型的,他明确告诉大家,化石就是远古时期生物的遗骸。化石所处的地点,化石的形态和今天的差异就足以说明我们地球上其实在过去,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沧海桑田。


如果你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个鱼类的化石,这就说明喜马拉雅山以前就不是山,而是海洋。如果你发现那个鱼长得很奇怪,和今天任何鱼都不一样,那就说明鱼这个物种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化石出现的意义


所以化石的发现,证认,以及大量的新的化石的发现,为博物学开辟了一个时间的维度。过去的博物学只是研究当下的物种,化石的出现把人对博物学的研究引向了历史的纵深。


 所以可以说化石的出现,在博物学中引入了时间的尺度。所以自然志就可能导致自然的历史。

化石的真正面具是17—18世纪才被人认识,这主要归功于化石收集书籍的出版以及人们对自然史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种类的化石,这个重要发现对第一幅地质地图的制作具有极大的帮助,并由此开创了化石学和地层学这两门现代科学。


显微镜:揭示生物在尺度上的多样性 

第四点,17世纪出现一个显微镜。过去我们讲过望远镜的发明,打开了对天空的新的认识,那么显微镜的发现也打开了对生物界的新认识。在显微镜底下人们发现了很多新东西,这些东西过去我们是不知道的。


比方说列文虎克,他那个大显微镜,其实就是一个单镜头的,就是一个放大镜,发现了精子,发现了水中那些小的生物,这些东西过去是没有见过的,这也是生物,它是活的。


这些东西引发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认识,而且引发了对物种分类的一些新的领域。过去我们都知道,博物学就是动物、植物、矿物,现在显微镜底下发现一些新的生物,它们是算什么呢?所以随着显微镜研究的深入,其实引出了一个新的生物门类,就是对微生物界的认识,也出现了。

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磨镜片做成显微镜,第一次观察了活的细菌和原生动物。


结语 

所以科学革命时期的博物学,它也是异彩纷呈的,尽管总的来看,它不像在数理科学这个领域,那么热闹,产生的成果那么具有革命性,但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盛楼

    化石和显微镜牛逼

  • 右南山觉

    爱听爱听!!!

  • 美丽人生_vn3

    博物学与格物致知,挺相似的嘛

  • 听友340397332

    谢谢吴教授,很受益!

  • 小米的小小梦想

    很喜欢!

  • 听友71853179

    谢谢吴老师

  • 木青_a2

    总共有多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