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聘《明史》1明朝历史地位及发展走向

张英聘《明史》1明朝历史地位及发展走向

00:00
15:57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张英聘,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聊一聊明朝的历史。本期节目,我给大家讲一下明朝的历史概况与地位,让大家对明朝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明朝上承元朝,下启清朝。从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到崇祯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思宗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长达276年,共历17朝16帝。
  明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明代前期是从洪武元年到正统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土木之败明英宗被俘。这一时期共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个时代,是开创和守成的时期。明代中期是从正统十四年到万历十年,也就是1582年张居正去世。这个时期是从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八朝。这个时期是明朝积弱和改革的时期。明代后期是从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明神宗亲政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这个时期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各朝,是明朝的衰败时期。
  明朝的疆域有多大?据《明史·成祖本纪》的描述,是“幅陨之广,远迈汉唐”。那么,又据《明史·地理志》记载,说是明初的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有一万零九百四里”。那么,永乐以后到嘉靖年间,它的疆域实际上有“东起辽海,西到嘉峪,南到琼、崖,北抵云、朔”,东西有万余里,南北也有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明朝不论疆域还是影响都堪称深远,并与之后的清朝共同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明朝建立后,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上,朱元璋大刀阔斧地改革国家机构,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于六部,大大提高了六部的职权和地位。他又改革中央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为都察院,充实了机构,加强了职权。在中央又设置了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同时为使政令上下通达,言路通畅,明朝还创立了通政使司。在地方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又设立了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民政、财政、刑法和军事。在布政司以下,也比元朝的路、府、州、县有所精简。他设立的是府 州 县三级,以政令传达奉行,可以说更为便捷了。在明朝对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同时,尤其是对中书省和丞相制的废除,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社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军事上,在废除丞相制度的同时还废除大都督府,设立了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创建了卫所制度。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的是京师以及各地的卫所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是地方上最高的军事机构。为了防范统兵将领专权,他又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是没有调遣权的,那么兵部在军队里面是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是又不统兵,所以调遣权是由皇帝直接掌管,从军事上加强和巩固皇权。
  在司法上,他又制定了严密的律法。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恢复统治秩序的时候,非常重视法律的制定。他制定《大明律》,并汇集官民“犯罪”的事例来解释律条,又颁行《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令天下讲读。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他使人民达到“奉法守分”“上下相安”的目的。
  在文化教育上,为适应强化专制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又确立了科举的基本规制,而且与学校教育在制度上完全融为一体。他以国子监和府州县儒学为主干,这是官办的教育体系。官办的教育体系成为科举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和补充,而科举又成为学校教育稳定的轴心和向导。由于明朝政府对兴办学校的重视,各级学校普遍设立,明朝政府又从其中选拔大量人才任为官吏,因此入学读书的人都很踊跃,甚至出现了“家有弦诵之声,人有青云之志”的社会现象。明朝的科举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完善和改革,进入了中国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阶段。洪武十七年也就是1384年颁行的《科举成式》以及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复定的殿试仪节就使科举考试体系更为完备。在明代,童试制度还有南北卷制度也是颇具特色,为以后的清朝所沿用,也成为清代科举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经济上,明朝建立了户籍和赋役制度,明朝推行户帖和黄册、里甲还有鱼鳞图册的制度,虽然因袭前代之处很多,但是却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更加周密。在明朝初期,还推行了奖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在手工业方面又定工匠轮班制度,在商业上又清理宋元以来的繁琐征课,进行了货币的改革,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空前发展,生产力总体水平超过了宋元时代。万历三十年也就是1602年,全国耕地面积甚至达到了1161顷,这是清代直至雍正年间都没有能够超越的数字。到明中期,随着白银的货币化,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的加强,手工业比如造船、纺织、矿冶、制瓷、造纸、印刷等生产技术的长足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勃兴,还有地域性商人集团崛起,商品生产和交换空前繁荣。明朝中期以后,在江南一些手工业作坊出现了采用雇佣劳动、组织手工业工场经营的新的经济因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社会的流动。
  明朝是以汉族为主建立的最后一个传统的中国王朝,它不仅基本实现了我国众多民族的统一,而且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彼此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民族关系上,明朝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回族,撒里畏兀儿族,这也就是裕固族,还有土撒拉,像东乡、保安等等,这些民族就是在明代最终形成的分布在东南、华南、西南的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等等。这些民族的族体及其地域的分布也是在这个时期趋于稳定。明朝还空前强化了对黑龙江流域和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在西南边疆地区推行了土司制度,这就为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大力提倡尊孔崇儒,积极地兴办学校,设立书院,开科取士,他们将儒家的思想和教育的体制推行到了边疆地区,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在对外关系上,明朝奉行的是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的朝鲜、越南、日本和缅甸的文化交流,比宋元时期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与东南亚,还有南亚、非洲的友好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向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比如举世瞩目的郑和下西洋,前后共有七次,历时是二十多年共,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直接影响着所到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也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它也拓展了海外的市场,促进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兴起。在晚明时期,随着西方耶稣会士的到来,更是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许多耶稣会士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同时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又介绍到中国。这个时期,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像拉丁美洲的番薯、玉米、马铃薯、大花生、菠萝,还有烟草、向日葵等,也是在明朝传入中国。
  那么在科学文化上,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社会的风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思想领域,比如说程朱理学式微,阳明心学、实学思潮兴起,主体的意识逐渐觉醒,这些都反映了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它为凝滞沉闷的思想界带来了一股活泼新鲜的时代气息,在客观上具有冲破思想禁锢的启蒙意义。在文学艺术领域,传统诗文日趋衰落,发展成为成熟的小说、戏曲、民间歌舞等,由于适应市民阶层和一般下层民众的需要而蓬勃发展,形成了争妍斗艳的态势,占据了文学主流地位。在明代中期以后,画院的创作日渐消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占据了主流地位,民间绘画也有很大的发展。那么在科学技术领域有一批先进的科学家甚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亲身参加到生产的实践和科学的实验当中,对传统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性研究,有的科学家还吸收了刚刚传入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做出了许多发明的创造,写出了一批饮誉于世界的科学著作。比如像十二平均律的创建,《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等巨著的涌现,表明了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居于世界的前列。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明,朝处于中国古代君主宗法制社会的巅峰,它的制度系统严密、完整,可以说几乎近于完美。皇帝、内廷、外廷也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权力体系。明朝疆域的开拓和巩固,它所制定的制度的宏远和创意,人文的振兴与科学技术的成就,都使明朝的综合国力在亚洲乃至于世界长期处于优势的地位。明朝中后期,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新的思想观念的出现,君权的削弱和解组,使整个社会出现了向近代转化的前兆。传统社会走向崩溃,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好的,那么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