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张英聘,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明朝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总结阶,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使得这时期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继续领先于世界。明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对传统科学技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比如说像建筑与造园技术、造船与航海技术、机械工程技术,还有医学、农学等等,都在继承古代传统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达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
二是明中期以后涌现出的一批献身科学技术考察与研究的科学家,如李时珍、朱载堉、徐宏祖、宋应星等,他们或抛弃当时一般知识分子追求科举入仕的时尚,或者主动让出王爵,潜心钻研科学技术,成为中国古代科技群星中耀眼流芳的杰出人物。
三是对外来科学技术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吸收。晚明随着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耶稣会士传入了天文历法、物理学、数学等西方科学技术,徐光启、李之藻等学者翻译整理了一批西方科技著作,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等,对明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明代的建筑成就,以北京城、园林、长城为代表。明代北京城的营建主要有两次,一次是永乐年间朱棣迁都时期,一次是嘉靖年间。
北京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布局可谓非常的严整。紫禁城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以及生活所在,建筑布局分为前后两区,前区由午门至乾清门为外朝区,耸立着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这三大殿在嘉靖时期重修,改为皇极、中极、建极三殿,到清顺治时期又改称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还有附属的建筑,如奉天门、文华殿、武英殿等。三大殿是工程建筑的主体和核心。北京城是历代古都建筑精华的浓缩,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宫殿为主体的思想,有强烈的中轴线和对称格局,并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布局对比和鲜明强烈的色彩装饰,可谓是明代都城设计的一个绝好的创造。
明代的园林可以说是综合艺术的体现,它融合了绘画、诗词、工艺等多种艺术手段,特别是明代的私家园林,极为繁盛,著名的有上海的豫园和苏州的拙政园。
明代的陵寝模仿皇宫修建,特点是封土为陵,规划整齐划一,规模宏大。它的建筑群集中,院落层次起落明显,布局也讲究中轴对称。明代的陵墓建筑有南京的明孝陵、泗州的明祖陵、凤阳的明皇陵,以及北京的明十三陵,施工质量极为高超。
明代著名的建筑有万里长城。这是中国古代长城修筑史上总结性的工程,堪称是中国历代长城之最。明代的长城横跨今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地,东起鸭绿江畔,西迄祁连山麓。明代的长城建筑工程主要有城墙、关隘、烽火台,城墙是长城建筑的基本和主体的部分,城墙的建筑很复杂,有条石、块石包砌墙、石砖混包砌墙、砖包砌墙、夯土墙、土坯墙、木板墙以及柳条墙等数种,显示了长城建筑就地取材的特点。
明代的天文历法的代表是崇祯年间徐光启、李之藻和李天经等人修成的《崇祯历书》。据《明史·外国传》记载在“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令其徒罗雅谷、汤若望等,以其国的新法相参较,开局纂修……久之书成,即以崇祯元年戊辰为历元,名之曰《崇祯历》”。这部书虽然并未颁行,但是这部书的立法比《大统历》严密,《大统历》所继承的是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崇祯立法的修订汲取了西方国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因此精密度较高,也超过了《大统历》,把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推进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发展水平。
明代数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商业数学的发展,还有珠算的普及,以及的明末会通中西的数学研究,像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它对中国数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部书中,首次使用的一套名词术语,比如说像点线面、直角、四边形、平行线、相似、外切等,直到今天仍被用为现代数学的名词术语。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它是中国历史上介绍欧洲笔算的第一部著作;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圜容较义》属于比较图形关系的几何学著作;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测量法义》,它是关于陆地测量方面的数学著作。这些成就都使明代的数学重新又焕发出一些新的生机。
在晚明时期,还有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讲求实学实用实效,主张经世致用,对以往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也写出了优秀的科学著作,最著名的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李时珍生于1518年,卒于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他是湖广蕲州人,他从嘉靖三十一年,也就是1552年,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一直到万历六年1578年,才成书。《明史·李时珍传》称其“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它分为16部,共记载药物1892种,验方有11096则,插图也有1160幅,大约有190多万字。《本草纲目》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味、用途、制作方法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还绘制成图。《本草纲目》不仅对前人的科学研究做了总结,并且把中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新的阶段。这部书出版后不久,万历年间就流传到日本,接着又传到朝鲜、越南,十七八世纪的时候又传到了欧洲,还先后被译成拉丁文、日文、英文、德文、俄文、法文等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
徐光启生于1562年,卒于1633年,他字子先,号玄扈,是上海人。徐光启勤奋好学,《明史·徐光启传》称其“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一方面是重视前人的成就,征引前人的文献有200多种;另一方面他又注意实践。《农政全书》共分为60卷,大约60多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12类,对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它从政策、制度到生产技术、水利、肥料、土壤、选种、果木嫁接、植桑养蚕等等做了全面的论述。《农政全书》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又吸收西方科技知识的学术著作。
徐霞客生于1586年,卒于1641年,他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他是南直隶江阴人。他从21岁游太湖开始,到去世前一年的54岁,30余年中足迹遍及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他对各地的地理、地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徐霞客游记》就是他用毕生的精力进行考察的科学记录。这部书在科学上的贡献,首先是它记录和揭示了西南广大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特征,徐霞客是世界上第一个对这种地貌进行大规模考察的人。另外他还考察了由于高度和纬度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差异对动植物的生态以及分布状况的影响,还对之做出了很好的分析与论述。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在崇祯七年,也就是1634年,他47岁时任江西分宜教谕,在这个时期,他就着手编写了《天工开物》,在崇祯十年刊行。《天工开物》分为三编,共18卷。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作物栽培、养蚕、纺织、熬盐、制糖、酿酒以及陶瓷、舟车制造、烧制石灰、造纸、采矿、兵器等的生产技术。该书的特点是对各种产品从原料到制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的工序、方法都有较详细的说明,并加图解,便于后人对当时各种生产工具和制作方法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天工开物》在刊行之后,也很快在日本翻刻,在19世纪中期由法文摘译本,又有德文、日文、英文等多种译本,成为世界性的科技著作。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