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20:创立军机处,集权力于一身,总理天下庶务

雍正20:创立军机处,集权力于一身,总理天下庶务

00:00
11:44

雍正皇帝不仅是个工作狂,还是个改革家,他在位的13年中,各项改革举措甚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对清代政治格局和中枢决策体系影响最大的改革,非军机处的创设莫属。


军机处,学界都知道创立于雍正朝,但是它具体的创设时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大体而言,有雍正四年说、雍正七年说、雍正八年说和雍正十年说,等等。就是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史料证据,提出了军机处成立于以上不同年间的说法。这其中的原因,是清代的实录、会典等官方史书中,对于军机处的成立时间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导致大家只能通过一些分散的信息来进行推测,因此得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不过,虽然设立的时间存在分歧,但关于军机处最初设立的原因,学界的观点则是基本一致的,就是雍正时由于在西北两路用兵,为了经办均需、处理紧急的军事要务而成立的一个临时性机构,到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承旨办理机务”的核心政务机构。而正史中之所以没有留下军机处成立的确切时间,也正说明它的创建是一个逐步发展成型的过程,也是雍正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定制,让清朝的核心决策系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雍正朝军机处的特点,首先是无实员,就是没有固定的人员,而是根据皇帝的实际需要随时增减成员设置。从《清世宗实录》就是雍正朝实录的记载来看,军机大臣最初只有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和蒋廷锡等三四个人,最多的时候也不超过十几个人,而且人数在不停地变化当中,可见军机处的成员的确是并不固定的。其次,军机处的人员不但不固定,还都是兼职,不设专职。我们刚才提到的军机大臣,全称应该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或者“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简称“军机大臣”。他们是军机处的主管官员,一般是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当中选出“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也就是说,他们的本职工作仍在内阁或者六部,薪水和职务的考评升降,仍归原单位负责,在军机处本身没有品级,只是兼职而已。而且,雍正朝规定,只有在京任职的官员可以兼任军机大臣,如果此人被授予了京外的职务,那么他在军机处的兼职也就相应被取消。军机大臣下设军机章京,雍正朝的军机章京也没有固定人数,一般是从内阁、六部、翰林院等处选出一些文职官员来担任,负责在军机处处理文书工作。


军机处的职责,就是帮助皇帝处理紧急、机要的事务,最初一般多是军事要务。遇有紧急事务时,军机大臣就要面奉谕旨,书写成文字,然后下发执行。由于军务紧急,军机处的工作节奏是很紧张的。雍正朝的军机处官员,是每天早上寅时(就是三点到五点的这个时辰)就要入值了,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到辰时(就是七点到九点这个时辰)皇帝就要开始召见了,如果事情紧急,这个召见的时间还会更早。有的时候召见完一次之后,又有紧急事务,就再次召见。我们之前讲过,张廷玉由于最受雍正的重用,有时一天要召见他几十次之多。召见时,皇帝向军机大臣面授旨意,最初主要是关于西北两路的用兵事宜,军机大臣面奉皇帝的旨意之后,就草拟出上谕,经皇帝认可之后发交地方军政官员执行。除了帮助皇帝草拟谕旨之外,军机大臣也有参商、咨询政务的作用,一些事情皇帝会和他们商量如何处理,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因此能过入值军机者都是深受皇帝信任并且政治能力强的枢要官员。


此外,雍正朝军机处的特点还在于,军机大臣之间彼此不是隶属关系,每个人都是各自对皇帝负责,对于皇帝交待给他们的事务也是各自行事,彼此之间不能互通声息、要注意保密。雍正召见军机大臣议事时,每次也只许一名军机大臣独见,其他军机大臣不得参与。


从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军机处的地位虽然重要,但他并非一个实权机构,军机大臣的职责就是充当皇帝的机要秘书,一切听命于皇帝一人。那么,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了,既然之前我们讲过,内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以及相关文书的机构,那么军机处成立之后,内阁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内阁和军机处又是什么关系呢?这的确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惑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军机大臣中的首领,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首揆”,必然是内阁大学士,所以很多人认为军机处和内阁关系密切,甚至连清朝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比如清代的学者赵翼,就是《廿二史札记》的作者,也曾在军机处任过职的,他就认为军机处就是内阁的一个分支机构而已。言下之意,就是内阁是军机处的上级,内阁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其中的核心成员进入军机处,帮助皇帝处理机要事务,所以二者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是,当代的学者多认为,军机处与内阁显然不是这样的隶属关系。


首先,军机处设在乾清门外,这里我们需要说明一下,军机处在设立之初,本来的设想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处理军事机要事务的机构,所以它不像内阁、六部那样有正式的衙门。事实上,在清代很长的时间里,军机处也没有被视为一个正式的机构,我们前边讲了,它所有的成员都是兼职的,让人感觉用兵结束这个临时的机构就会被随时撤销。事实上后来乾隆即位之后,由于用兵结束也确实一度将军机处撤销了。所以,军机处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衙门,而只有一个值房,就是供军机大臣轮流值班的地方。由于军务紧急,皇帝需要随时召见军机大臣,所以这个值房就设在乾清门外,距离皇帝的寝宫养心殿距离很近,直线距离大概只有几十米,后来军机处又改设到乾清门内,离皇帝更近了,其目的就是可以时刻同皇帝保持垂直的联系,随时响应皇帝的召唤,进内承旨,并且和皇帝商量各项重要事务。而内阁则设在太和门外,和皇帝的距离比较远,不承担随时和皇帝商讨机要事务的责任。


二者之间职责的分工,我们以草拟皇帝谕旨为例,普通的上谕,比如宣布皇帝要出巡、要大赦天下、要赈济灾民,以及官员在人事上的变动等公开的事情,都由内阁传抄发送,这类谕旨在清朝也称为“明发上谕”,就是公开发布的谕旨。而对于那些军事方面的指令、或者皇帝想要查核一些政事,以及对某位官员发出告诫之类的谕旨,则不宜公开,由军机处直接寄送给相应的官员,这种谕旨被称为“廷寄”,就是不经过内阁,由朝廷直接寄出。“廷寄”都是密封的,封面上会注明“某处某官开拆”,封口处盖有军机处的印信,其他人等不可随意拆阅,强调其保密性。因此,内阁与军机处的关系,就是内阁主要负责处理题奏本章等日常的朝政事务;而军机处则帮助皇帝处理一些非公开的机要事务,二者之间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是不相同的。我觉得用内廷和外朝事务来区分二者的特点更为形象,内阁设置在外朝,是正常的国家机构,而军机处设置于内廷,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和秘书机构。



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军机处成立之后,内阁的重要性较之前大大降低,国家大政被军机处所把持,而军机处则牢牢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让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军机处成立之后,原先决议军国大事的满人传统的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更加名存实亡,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了,到乾隆五十六年,皇帝就干脆取消了这一机构。这也是军机处给中央决策体系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91853011

    军机处/南书房= 发改委?

  • Amy祝_jn

  • 百鬼皆散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