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22:李卫当官:能干、耿直、骄纵、不同凡响

雍正22:李卫当官:能干、耿直、骄纵、不同凡响

00:00
12:33

上一集我们讲到李卫到达云南之后,对盐政展开了大力的整顿。他缉拿私盐贩子,打毁了多处私盐井,改变私盐与官盐竞争的局面。其次,李卫还设法降低了官盐的价格,让老百姓买得起盐,同时官盐的价格下来了,私盐也就更加没有竞争力了。第三,作为雍正皇帝的得力干将,李卫深谙雍正的治理手段,就是追补盐课。前任官员有亏空的,一律令其补赔,比如前任盐道沈元佐亏空十一万九千余两白银,原云南巡抚甘国壁私自挪用盐课,李卫都让他们或者其儿子补赔。即便对于现任总督高其倬,李卫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盐务方面获利的具体数额,令其补赔。虽然李卫招商行盐的提议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在云南实际实施,就是云南此后仍然是官府专卖,但到雍正二年,云南盐务的亏空已经都追补到位,盐政进入了一个良性的运行阶段。

由于李卫政绩出色,雍正升任其为云南布政使,这是省级的官员了,负责掌管一省的财政和人事,但雍正仍让李卫兼理该省的盐政事务,可见对他在这方面工作的肯定。到雍正三年,李卫调任浙江巡抚,雍正五年又升任浙江总督,几年之间从一个郎中的闲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封疆大吏,这升官速度在清代可以说是火箭式飞升了,也成为雍正朝最受瞩目的官员之一。由于浙江是清代食盐的重要产区,所产的海盐行销浙、苏、皖、赣等省,也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而李卫在盐政方面又有经验,因此雍正让他在担任浙江督抚的同时兼理两浙盐务。李卫就继续发挥其在云南的经验,对浙江盐务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到雍正七年时,浙江盐政已经呈现出秩序井然的状态,后来清朝对两淮的盐政也进行改革,都是仿照李卫在浙江的做法来的,可见李卫当时在盐政的治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经验,给各地提供了模板,难怪雍正后来称赞他为“模范督抚”。

当然作为浙江的督抚,李卫不能只管理盐政,实际上他在浙省实行了诸多新政。比如浙江人口稠密,人均土地占有量少,李卫就决定开发玉环岛上的荒地。玉环岛是太平县和乐清县之间的一个岛,方圆七百多里。之前的地方官员由于岛屿临海,难以进行管理和防范,所以禁止百姓去岛上垦荒。李卫则进行了周密的安排,由官府负责维持地方秩序,并组织和招募百姓前去开垦。开垦之后所产的粮食税赋只能缴纳本色,而不能缴纳折色。本色,就是缴纳粮食本身,折色就是直接缴纳银钱。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少地方的税赋都不再缴纳本色而改为缴纳折色。李卫规定玉环岛只能缴纳本色,目的是为了杜绝粮食流往海外,保证产出的粮食销往省内,解决浙省粮食不足的问题。在李卫的经营和治理之下,到雍正朝后期,玉环岛已经成为一个产粮的基地,每年为国家增收租赋两万五千余石,而在沿海地区垦荒屯田,也让该岛被称为“海疆屏障”。


为了促进浙江的农业发展,李卫还整顿浙江沿海的海塘,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海水倒灌淹没农田。修筑海塘可是大工程,需要大量的经费,虽然李卫的做法得到了雍正皇帝的支持,政府拨给了浙江大批的经费,但仍旧不能足抵工程的开支,李卫就开始在民间筹集资金,还迫使有钱的浙江官吏们捐资给家乡修筑海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和百姓的负担。水利工程的修建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也让雍正皇帝看到了这一工程的必要性,后来决定由中央政府斥巨资在浙江修建牢固的石塘,就是石头海塘,以前李卫修的多是草塘或者柴塘,不够坚固。虽然这件事情由于雍正的突然去世而没有最终执行,但乾隆即位之后继承父志,让浙江海塘工程成为乾隆朝耗资最大的工程,后来修成的石塘也十分牢固,大大保障了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这都与李卫的影响无不关系。


此外,李卫还有一个最突出的政绩,或者说是他的拿手活儿,就是缉捕盗贼。雍正年间,江南地区盗贼横行,地方官都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李卫到浙江之后,就命令捕快乔装打扮混入强盗窝里去,或者让归降过来的盗贼为官府传递情报,如此连续捣毁了多个强盗团伙。同时,李卫上书弹劾之前包庇盗贼的不法官员,让他们都受到应有的惩罚,也进一步打击了强盗团伙的嚣张态势气焰,让浙江的治安好了很多。雍正皇帝特别欣赏李卫的缉盗成效,随后将江苏七府五州的所有盗案都下令由李卫负责处理,还让其他地方官员向李卫学习。雍正曾对官员们说:“督抚中察究匪类,惟李卫为第一,尔当仿效之”,“朕之信任李卫,正在此等处(这里的此等处指的就是李卫在地方缉捕盗贼、维护治安、开垦荒地、整顿盐务等方面),嘉其明大体,能知地方利害也。汝等当效法之。”这也是李卫成为“模范督抚”的再一缘由了。


后来李卫又担任直隶总督,雍正十一年,李卫上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就是他破坏国法、谋取私利,紊乱制度、侵扰百姓。要知道鄂尔奇可不是普通官员,他是我们前边讲过的最受雍正皇帝宠信的满洲重臣鄂尔泰的亲弟弟。此时鄂尔泰在内阁和军机处担任首领,是朝廷一等的重臣,所有满洲官员的马首,一般人绝不敢轻易得罪其家族势力,而李卫却一本把鄂尔泰的弟弟给参了。雍正对此事还是很重视的,命果亲王允礼负责调查,允礼而调查的结果是李卫所奏都是实情。雍正拿到这个调查结果之后,考虑良久,最终以鄂尔奇是重臣鄂尔泰的弟弟而赦免了他,但与此同时,雍正对李卫的耿直敢言也进行了奖励。后一做法,当然一方面是对李卫的表彰和安抚,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从侧面对鄂尔泰兄弟的一种警告。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李卫性格中不畏权贵的部分,正是这样的性格特质,让本身没有什么文化的李卫,却得到不少文人的好感或者说是钦佩。清代不少文人在笔记中都记载了李卫的轶事。比如袁枚就专门给李卫写了传,说他虽然不识字,公文奏章也都不自己看,而是让属下给他诵读,觉得哪里写得不好就当即命令他们修改,而他所命令修改的地方是每每都能点中要害,即便是儒者文官也不得不佩服他这一点,感慨说这真是天赋啊!


李卫另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骄纵。我们前边说了,李卫是练武出身,没啥文化,一生也总想当个武官,比如当初雍正命他担任浙江巡抚时,李卫就表示自己不想当巡抚,当个提督或者总兵这样的武职比较合适他。雍正七年,李卫的母亲去世了,李卫就再次上奏说,自己在这个世间已经没什么牵挂的了,请皇帝派他去西北军前效力,以圆他这个武将之梦。雍正都是反复劝慰李卫,说知道你有这个志向,但现在还不是你任武职或者上战场的时机,以后有机会一定派你去。就这样,李卫一辈子都任的是文职。但他的确和其他儒臣出身的文职官员不同,不大讲究礼法,也经常很骄纵,与很多官员同僚都不能相容。比如他参奏了鄂尔奇之后,与鄂尔泰兄弟的关系自然不好,而雍正重用的另一位地方官员田文镜与李卫之间也有矛盾。乾隆即位后就曾经说过,鄂尔泰、李卫、田文镜是皇考最为称许的三位大臣,但三个人之间彼此都有矛盾。《清人逸事》一书中记载,田文镜曾经弹劾李卫,但雍正不为所动,田文镜大概也觉得很尴尬,就想弥合与李卫的关系。恰逢李卫的母亲去世,田文镜就按照当时官场的惯例,派人送去重金吊唁,结果来人却被李卫赶了出去,说我母亲虽然去世了,也绝不饮小人一勺水也!还把田文镜的名帖扔进了厕所。


李卫参奏的人多,得罪的人也多,行事言语又不拘小节,引起不少人反感。雍正曾反复告诫李卫要戒骄戒躁,不要总是“以气凌人”。但李卫则表示,“臣本质愚戅(音壮),心直口快……从未惯粉饰虚词、言不由衷”。只可惜雍正在世时,欣赏李卫、重用李卫、也袒护李卫,一旦雍正去世,乾隆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的地位就没那么稳固了,这个等到乾隆时我再给大家细讲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my祝_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