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21:不拘一格,捐纳得官的名臣李卫

雍正21:不拘一格,捐纳得官的名臣李卫

00:00
12:31

我们之前专门给大家讲解了清朝入仕的途径主要是靠科举入仕,在我们讲过的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一汉一满两位雍正朝名臣中,张廷玉是进士,鄂尔泰也早早拿到了举人的功名,都是科举出身。


不过,总体而言,清代汲汲于科举功名的多是汉人,相较于汉人而言,满人对科举的热情就少了很多。主要原因是他们做官的途径较汉人就要广阔多了。清朝统治者为八旗子弟开设了各种学校,皇族有宗学、觉罗学、普通旗人有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等等,在这些学校里教授旗人子弟满汉文化以及各种技艺。可惜,八旗子弟对于上学读书的热情始终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上学也能做官,也能领到国家发给的钱粮,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是怎么都不会倒的,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吃那个读书的苦,和汉人一起去卷、去考取功名。旗人中家庭出身高的可以入宫当侍卫,然后从侍卫起步做到皇帝身边的高职,比如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甚至军机大臣等等;出身低的也可以当个笔帖式什么的文职,然后一步步往上升;即便是内务府的包衣旗人,在内务府中也有大量的职位可供任职,清朝的内务府规模非常大,乾隆时内务府的大小职员人数达到七八千人,比六部官员的总数加起来还要多,所以包衣在里面求个职位是很容易的。总之,满人或者旗人做官要比汉人要容易很多。当然,到了清朝中期以后,随着满人汉化程度越来越深,不少满人或者说旗人也开始追求功名了,我们知道同治皇帝的岳父崇绮,他是八旗当中的蒙古正蓝旗人,崇绮在同治三年的殿试中战胜了其他汉族文人而被选定为状元——这里我们再差讲一下,清代一开始给旗人举办科举考试是和汉人分榜的,就是各考各的,录取也是两个不同的榜单,后来就合并在一起考试了,崇绮能够在合并之后的考试中战胜汉族文人成为状元,可见,满人在汉人的带动之下也卷起来了。跑远了哈,我们再回入仕的途径。


实际上,除了科举之外,清朝还有一个重要的入仕途径,就是捐纳。当朝廷遇到紧急情况财政紧张时,比如出现灾情,需要大量的赈灾款项,或者发生战争,需要大规模的军费支出,就会开捐纳。捐纳分为两种,一种是捐个学历。清朝有一个机构叫国子监,相当于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了,里面的学生分为贡生和监生。贡生,就是各地的府、州、县学将优秀的生员推荐到国子监来读书,就是来京城深造了;监生,一般高级官员的子弟或者因公殉难官员的子弟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无论是贡生还是监生,其中都包含一定数量的“例贡”或者“例监”,这个“例贡”和“例监”,就是指通过捐纳而获得国子监学生资格的人。就是向朝廷缴纳一定的银钱,就可以来国子监读书,在国子监学习期满之后,通过考试,也可以授予官职。特别是到了清朝后期,政府由于缺钱,乱开捐纳,花钱买个监生是很容易的,有些监生压根儿不必到京城的国子监来读书,只是相当于买一个做官的资格而已。这样的做法不但破坏了原本的官场秩序,也使得学历越来越不值钱了。当然,捐纳不仅可以捐学历,还可以直接捐官职,缴纳一定数额的银钱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官职。清朝后期国库紧张时,更是明码标价,卖官鬻爵,有学者考察道光朝以后的官员中,通过捐纳得到官职的就占到一半以上。所以我们说,在清代捐纳也是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一般而言,在官场上,捐纳出身的官员较之于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地位要低,得到升迁的机会也少。


而在雍正朝,由于雍正皇帝用人比较不拘一格,涌现出一批帮助皇帝治世的能臣。不仅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得到重用,一些没有科举功名的官员也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做到封疆大吏的位置,最有代表性的恐怕就要属李卫和田文镜了。


李卫,字又玠(音借),江南铜山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人,他自幼习武,据说他家先辈在明朝就是以军功起家的,所以李卫也从小就抱有定国安边之志。但是,由于他没有功名,做不了官,这个志向也实现不了。到康熙五十六年,由于朝廷在西北用兵,缺乏军饷,于是开了捐纳,李卫就趁机花钱捐了一个兵部员外郎。员外郎,是司一级的官员——关于清代的官制体系,我也稍后会用专门的一讲来给大家讲讲,不然我们提到的各种官职,大家可能不太明了具体是个什么地位。好,我们回到李卫花钱捐了个兵部员外郎。有学者考证,清代捐一个员外郎至少需要六千四百两银子,还有人认为李卫实际上捐的比这个数目还要多。那我们就以六千四百两银子来计算,这么多钱在康熙时代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清朝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年180两银子,也就是说一位一品大员30多年的俸禄才能捐得李卫这么一个员外郎,由此可见,李家的家底还是相当殷实的,因此也有人说他家是江南的豪族。总之,从此李卫就踏上了仕途,两年以后还从兵部员外郎升任户部郎中,员外郎是从五品,郎中是正五品,升了一级,可见李卫工作成效还是很还不错的。不过,中央部院的司级官员很多,想受到皇帝的青睐而且能再往上升迁可并不容易,需要有后台,也要注意搞好官场的人际关系。但李卫在康熙朝的最后几年,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性格特点,虽然他在朝中并没有靠山,却一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勇于任事。正是他这样的处事风格让一个人注意到了他,这个人就是十三阿哥胤祥。到康熙去世后,雍正即位,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和自己可以信任的势力,怡亲王胤祥就向雍正推荐了李卫。我们在胤祥和雍正的兄弟情一集当中也讲过,雍正曾表示,当时李卫只是户部的一个郎中,自己压根不知道这个人,是胤祥在他面前极力保荐,说此人可当大任,于是才对李卫加以提携和重用。


雍正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让他去整顿云南的盐政。大家可能知道,中国古代是盐铁专营的,就是政府垄断盐铁的售卖。在清代前期,盐课是仅次于田赋的政府第二大财政收入。不过清代不同地区所执行的盐政也有所不同。有些地方,比如江南地区,官府会将盐引分给商人,就是在官府的监督和指导之下,一些获得销售食盐资格的商人可以贩卖食盐,这种垄断性的贸易也导致盐商往往大发其财。不过,云南到这个时候仍然还是食盐由官府专卖,时人说:“天下盐政之弊,未有胜于云南者”,就是说云南是盐政方面存在问题最大的一个省,这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正是雍正派李卫到云南去整顿盐政的原因所在。


李卫到达云南之后,就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然后上奏折痛陈其中的积弊。他指出差役各处卖盐,在称上做手脚,让食盐的实际价格很高,百姓苦不堪言;还有人私下制盐,私卖获利,这是非法的,但官府对私盐管理不利,任其盗卖。事实上,有些私盐的销售者就是官员的家人或者手下,因此云南的盐政是一片混乱,上保证不了国家的盐课,就是盐税的上缴,下保证不了百姓的食盐供应。李卫这一道折子上去,可以说把云南的实权派官员都给得罪了,给皇帝揭示出该省盐政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官员贪图私利和不作为而导致的。雍正看了李卫的奏折之后,把它转发给云贵总督高其倬和云南巡抚杨名时,谕令二人一同阅看,就是要两人针对李卫提出的问题给出解释。高其倬和杨名时联名上奏为自己辩解,也对李卫的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云南盐价高是由于制盐的工艺和官府销售中存在的客观问题所导致,李卫所提出的招商纳课和降低盐价的做法并不可行。但雍正看后批评了两人的观点,说如果像他们所说任何弊端都有其缘故、没法改变,那“天下无可成之事矣!”其后就支持李卫在云南进行大刀阔斧的盐政改革。


那么李卫的改革是否有成效?整顿云南盐政又会给李卫的仕途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将在下集接着给大家讲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V提醒幸福

    清朝官员品级、侍卫制度、八旗制度

  • 倩倩_t5a

  • 徽风皖韵5

    搬来我的小板凳好听

  • 琼_zq

    毛老师讲的真好,期待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