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在讲李卫时,我们讲了李卫在中央和地方的诸多任职,不熟悉清代官制体系的朋友们,可能会对有些官职及其地位比较陌生,那这一集我们就来专门给大家讲讲清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制体系。这样,以后我们再提到某人任谋职的时候,大家就知道他大概是个什么职位了。
我们先来谈中央的官制体系。清代的中央机构,清初最为核心的当然要数议政王大臣会议了,就是八旗中的重要王公和大臣共同讨论决策重大事件的制度。这种看似民主的决策制度,从长远来的角度来看,在入关以后已经存在其历史局限性。首先,它尚未跳出血缘关系的束缚,一个先进的决策体系首先要跳出血亲统治的模式——汉族王朝早就确立了一系列中央决策体系,比如三公九卿、宰相、内阁,六部等等,皇帝和枢要大臣商量决策政务,而非和自己的兄弟子侄去做决策。这说明清朝在入关之前仍处于家族政治的阶段,相对于当时中原王朝的主流政治模式无疑显得落后了。
但是,清朝在制度上发展进步得很快。入关以后,就仿照明朝的体制建立了内阁,我们之前已经已经给大家讲了内阁中地位最高的是大学士,清初和明朝一样大学士分为四殿二阁,不过到了乾隆时,这个就就爱更改祖制的皇帝把四殿二阁给成了三殿三阁,就是去掉了中和殿大学士,增加了体仁阁大学士。大学士之下,设学士,还有内阁中书等官职,形成一个帮助皇帝处理和运转奏章文书的重要文官系统。内阁成立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就开始下降了。
我们前边讲过,康熙时开始偏重于南书房,到雍正年间又成立了军机处,成为皇帝私人的机要秘书机构,这里就不再赘述。军机处成立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更是被架空了,到乾隆年间就取消了。中央机构中,除了内阁和军机处之外,其他的部院衙门大多集中在的今天的天安门广场这片儿区域,比如六部、宗人府、督察院、大理寺、太医院、銮仪卫、钦天监等,都在天安门外东西两侧排列。六部,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首领称为尚书,其副职称为侍郎。以后大家听到尚书和侍郎,就知道他们相当于部级和副部级的官职,由于尚书和侍郎都是在各部的大堂中办公的,所以清代又称他们为“堂官”,就是坐堂办公的官员。明朝制度,是六部中每部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但是清朝创新地采用了满汉复职制度,就是中央部院的官职都是一职二人,一个职位上同时有一个满人和一个汉人任职,比如六部中每部都有一位满尚书和一位汉尚书,左、右侍郎也是如此,这样每部就有六位堂官了。清初,尚书是正二品,到雍正时提升为从一品,当然如果尚书又担任了内阁大学士,那就是正一品了,因为大学士是正一品,品级就高不就低;侍郎原本是从二品,雍正时提升为正二品。就是同样的官职,清朝都比明朝要高一级。六部之下设司,司负责分管本部某一方面的事务,每个部设置司的方式是不相同的,我们一会儿会提到,比如户部是按省来设司的。司一级的官员主要有郎中、员外郎和主事,分别是正五品、从五品和正六品。我们讲李卫的时候讲到过,他先是捐了个兵部员外郎的官职,两年后又升为户部郎中,就是都是司一级的官员,但职级上升了一级。我们之前讲过科举制度,清代,考中进士之后常常被分配到六部担任主事,那就是从司一级官员中的最低级别开始做起。
关于六部的职掌,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升降和考核等工作,“国家之治,在于得人”,所以吏部于六部中排在首位。我常跟学生说,历史上任何一个书写排列,都不是随意的,一定是根据其重要程度来排列的,这个重要程度,既包含实际工作的重要程度,也包含礼制意义上的重要程度,六部的排序就是这种排列的典型体现。吏部之后是户部,掌管全国的户口和财政事务,由于财务奏销是最为复杂繁琐的工作,因此户部也是六部中规模最大的部,我们刚才讲了部中是按省设司的,每个行省设一个司,比如云南司、贵州司、山东司等等。每年年底各省都要将全年的收支情况到户部来奏效,然后户部汇总报告给皇帝,这里面的各种手续的确繁琐得不得了,也产生了很多陋规。接来下礼部专管礼仪事务,清廷与外国使节交往过程中所行的礼仪也由礼部负责,所以礼部也涵盖了一部分外交职能;此外礼部还负责科举和教化等工作。兵部掌管军事以及武职官员的任免和考核。刑部掌管司法和刑狱,清代对于司法审断还是非常重视的,规定流刑以上的案件都要报到到刑部来审定,所以刑部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在六部中和户部是两个规模最大的部,在刑部任职要求的技术含量也很高,必须对律例精熟并且具有丰富的审断经验,所以刑部官员的升转或者调任频率往往比较低,因为新人很难胜任这里的工作。虽然工作重要,但是在儒家的观念当中,君主应该尚德不尚威的,因此刑部在六部中的排序比较靠后,仅次于工部。工部负责工程的营造和器物的制造,因为皇帝原则上讲不应该大兴土木、浪费资源,也不应该重视器物等奇技淫巧的制造,所以工部在六部中排名最后,但实际上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低。
六部之外,大家可能还常听说的一个词就是“九卿”,清代常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皇帝命令九卿共同商议决策的记载。九卿会议,的确是清代商定朝政事务的重要形式。这个九卿,指的就是六部的首脑加上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寺的长官,也常被合称“六部都通大”。督察院是清代的司法监督机构,负责审核死刑案件,也负责督察百官;大理寺也是个司法机构,负责的案件的复核和驳正,刑部和都察院审理完结的案子,大理寺要再复审一次,看看其中有没有冤情或者审断不合理的地方。由于都是司法机构,刑部、督察院和大理寺被合称为“三法司”,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重要的案件要经过三法司会审,说的就是这三个机构。这三个机构之间的关系,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刑部审断、督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这样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案件审断的公正,体现朝廷对于司法和人命的重视。最后,九卿还包括通政司的长官,通政司是负责沟通内廷与外朝的机构,是明朝时朱元璋开始设立的,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各处的奏章能够顺畅地呈递到皇帝手中,所以说是做好内外沟通的任务。清代地方官员呈递的奏章,也是都要先交给通政司,接受通政使的检查,之后再由通政司转交到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避免了阁臣直接和地方官相接触和勾结。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长官,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本职工作之外,由于他们和六部长官一同位列九卿,因此也要参与国家其他重要事务的商讨,是中央各部院大臣中的核心人物。
清代其他的中央机构,我们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吧,比如鸿胪寺是掌管国家重大庆典、朝贺、宴会等礼仪事务的机构。大家可能会问,礼部不是掌管礼仪吗。没错,鸿胪寺和礼部的分工大概可以概括为,礼部是制定礼仪的,鸿胪寺则负责宫廷礼仪的实践,礼部制定出来的礼仪在各种庆典中如何执行,鸿胪寺官员要负责“赞引”,就是那个在行礼时指导群臣“跪”、“叩”、“兴”的人。太常寺是负责国家祭祀的机构,清代的国家祭祀分为大祀,比如祭祀天、地、宗庙、社稷,这都是大祀;而祭祀日、月、先农、先蚕、历代帝王和孔子等都是中祀,到咸丰年间祭祀关帝也被升级为中祀。清代一直都特别重视关帝崇拜,从入关之前就开始崇拜关羽,认为他忠孝仁义,备受推崇。有学者指出,清代推重关羽的原因之一,是为了用关羽崇拜来替代民间的岳飞崇拜,因为岳飞是抗金的,而清朝是金人的后裔,所以就广建关帝庙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岳王庙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这也是关帝祭祀升级的历史背景之一。又扯远了哈,我们再回到国家祭祀的等级,大祀、中祀之后是群祀,祭祀山川、风雨、城隍、贤良祠等都属于群祀。以上祭祀都是太常寺的职责。
好,这一集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了,清代中央主要部院及官职的设置情况。那么中央还有哪些部门,清代地方的官制体系又是怎样的,我们将在下集继续为大家讲解。
虽然工部通常排在六部之末,但有“金工部、银户部”的说法,工部因为负责全部重大工程、建设、水利、皇陵、重要官员府邸、工程银款铸造等很多事务,工部是六部油水最肥的部门。
喜欢老师的延伸,清建立关帝庙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