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人多人少都排队

033 人多人少都排队

00:00
05:26
033 人多人少都排队

上回说到小宁跟我谈起了乘坐公交车的感受,她对上车无序,玩儿命挤车的现象大发感慨。

她问我:“您认为挤车行为,是一种习惯呢,还是一种心态?”

我说:“公共秩序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礼仪水准。你在英国生活过,在那些发达国家,有这种挤车现象吗?”

小宁摇了摇头说:“没有。在欧洲,人们出门甭管干什么,只要一看人多,都非常自觉地排队,好像已经是一种习惯了。而且我发现英国人特喜欢排队。比如,在伦敦的地铁车站,等车的只有三四个人,他们也要排队。”

“这就是习惯成自然。”

“他们买东西也是这样,前边有两个人在挑选商品,新来的这位绝对要等人家买完东西走了以后,才上前跟售货员搭话,我们这儿却很少能见到这种情景。”

我笑道:“也不尽然。现在不少中国人已经有排队等候的意识了。只是很多时候,总会有不守规矩不讲秩序的人,把挺好的队形给搅和了。这就叫‘一粒耗子屎,能坏一锅粥’。”

小宁说:“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报纸电台就对上车或购物不排队、乱加塞儿,这种不文明的社会习气进行过舆论讨伐。为什么到现在仍然陋习难改呢?”

我说:“这里不光是人的素养上的事儿,还有心态问题;不仅是文明礼仪问题,而且有社会公德意识问题。我认为构筑社会的秩序体系,建设文明的和谐社会,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儿,而是全民共同努力的事儿。”

小宁说:“不排队,乱加塞儿,乱挤一锅粥,肯定是不文明不道德的。但有些人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

我说道:“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缺乏守规矩、讲秩序的生活理念。二是心态上有一种失衡感,动机上有一种投机性。三是目中无人,不尊重他人,以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利益。你琢磨去吧,跑不出这三种原因。”

小宁说:“您说得有一定道理。出国前,有一次我到银行给手机缴费。每个窗口前都排着很多人,这时我突然看到了一个中学同学,她也排着队,但前边只有两三个人,很快就到窗口了。我下意识地跟她打招呼。她一招手,把我叫到了身边。我没用排队,就把该办的事儿办了。”

我笑道:“你这可是典型的加塞儿呀。”

小宁说:“是呀,等我办完了手续,我发现身后好几个人拿眼瞪着我。虽然人家没说什么,但我却从他们鄙夷的目光里,感到自己错了。事后,我非常懊悔。为什么我会这样做呢?当时完全是无意识的,只是觉得我还急着要办别的事儿,正好碰上了我的老同学,就不用排队了。现在想起来,我的这种做法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了,破坏了正常的秩序,当然也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我接过话茬儿说:“是呀,你净考虑自己忙,还要办别的事儿,怎么就不想想那些排队的人,有几个没事儿呀?”

小宁想了想说:“从人的心态上讲,谁也不愿意排队。”

“这倒是。你说英国人就那么喜欢排队等候吗?不见得吧。”

小宁道:“但他们都用这种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文明,而且是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社会的秩序。这就是一种修养,或者说是一种素质,或者说是一种礼。”

我说道:“中国古代有本劝人好好儿做人的小册子叫《名贤集》。这本书开篇头一句话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小册子的中间还有两句:‘人将礼乐为先,树将枝叶为圆。’‘若不与人行方便,念尽弥陀总是空。’你看老礼儿讲究的就是与人方便,也就是出门办事儿先要想到别人。只有这样,人家才会给你方便。”

“这几句话说得真好。”

不排队,就挨瞪

“就拿排队来说,表面看它是一种社会秩序、社会公德,实际上它蕴含着‘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你想上车也好,购物也好,大家都不排队,见了熟人都去加塞儿,那不乱套了吗?秩序乱了套,谁也甭想上车和购物了。”

小宁点了点头说:“您说得对。可是我觉得社会上总有不自觉的人,碰上这种人该怎么办?”

我说:“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两方面努力。一方面,要有制度和规矩来约束。比如,现在许多商业银行的储蓄所都用电脑排号,给顾客预备了椅子等候,叫号办理业务,你想加塞儿也难了。再比如,现在城铁车站画好了排队等车的黄线,有的公交车站用铁栏杆相隔,避免了不自觉的人乱挤等。另一方面,要对公民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小宁说:“这是不是也可以叫作硬件、软件一块儿抓呀。”

我说:“对,但主要还在于后者,也就是让人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好的社会风尚。”

小宁说:“怎么才能让人们养成这种文明的习惯呢?”

我说:“这个问题,咱们下回再聊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昀在晴天

    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