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 自觉排队好习惯

034 自觉排队好习惯

00:00
13:19
034 自觉排队好习惯

书接上回,小宁说到了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习惯的关系问题。

我对她说:“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有的人喜欢早睡早起;有的人喜欢熬夜,早晨睡懒觉;有的人喜欢躺着看书;有的人喜欢如厕看手机,等等。这些生活习惯带有强烈的个性化。同时,这些习惯也是多年养成的,很难改变。”

她接过话茬儿说:“这些个性化的生活习惯并不妨碍他人,只是‘习惯’而已。”

“是的,但是生活习惯则不同了,比如,有人喜欢生活随随便便,大大咧咧,夏天习惯光膀子,习惯穿着拖鞋出门逛街甚至坐公交车;有的人习惯随地吐痰,随地乱扔杂物;有人习惯横穿马路,不走人行横道;有人不喜欢排队,而习惯夹塞儿;有人习惯在大庭广众说话大嗓门,大喊大笑,等等。这些习惯就属于妨碍他人、影响观瞻和市容了。”

“当然了,这些也是不文明的习惯。”

我笑道:“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社会上许多陋习,就是有些人的习惯造成的。比如排队,就人的正常心态讲,甭管上车,还是购物,谁愿意排队呀?我想发自内心愿意排队的人很少。”

“也不见得。我去过日本,日本人不管什么场合都自觉自愿地排队,我跟他们聊过,他们就是发自内心喜欢排队的,因为只有排队了,才能踏踏实实地上车、购物。”

“这种习惯是从小养成的。碰到不排队的现象,他们反倒认为不正常了。”

“您说得对。”

“但是我们小的时候,没受到这种教育,那时候的口号是‘抢时间,争速度,’一个‘抢’,一个‘争’,可以说深入人心。排队是什么?是对人的耐心的考验,它消耗的是人的宝贵时间,消磨的是人的精力和体力。你想谁愿意去排队呀?当然,我也烦排队,到超市,一看到有人排队,我便打消了购物的念头。”

小宁说:“坦率地说,我也不喜欢排队。”

“是呀,排队本身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儿。你没赶上物资匮乏的年代。我年轻那会儿(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各种商品供应都很紧张,买粮食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干脆这么说吧,当时到副食商店买东西,不带各种票和居民购物本,你几乎买不到几样东西。连买冬储大白菜和白薯都要本儿要票。有本儿有票也不能保证你能买到,所以那会儿,排队买东西就成了家常便饭。”

“看来您是经历过排队考验的人。”

“不排队,没辙呀!记得那些年,每到11月初,排队买冬储大白菜,便成了街头的一景。”

小宁道:“您说的买冬储大白菜,我虽然没经历过,但常听我爸和我妈回忆起这些往事。他们说,现在想起来就跟打仗似的,真是这么回事儿吗?”

我说:“差不多。因为北京供应冬储大白菜,季节性很强,时间紧,供应量大。当时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冬储大白菜指挥部,商业部门总动员,干部职工齐上阵,从产地收购到运输,从菜蔬公司到门市供应,是‘一条龙’作业,大白菜从菜地里拉到各供应点,随运随卖。”

“真够忙乎的。”

“说起买冬储大白菜排队来,也挺有意思,当时,我住在胡同的大杂院里,院里有5户人家。可以说全院儿总动员,排队几乎是以院儿为单位,一天24小时,各家轮班,北屋的孙家上午,南屋的王家下午,东屋的姜家晚上。”

“嚄,买白菜还要轮番作战?”

“不排队买不到呀!那会儿,人们对排队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夹塞儿现象,因为都是胡同里的邻居,谁也不好意思乱插队。”

“心甘情愿。”

“没错儿。排队的烦恼,我是从小就经历了。当时最烦人的是洗澡、理发和下饭馆吃饭排队,为吃一顿饭,要等两三个小时,为了洗一回澡得排一上午队。你说多耽误时间呀!”

小宁笑道:“简直不可思议。”

“是呀。所以,我说有时排队现象并不是好事,物质供应紧张的时候才排队,服务跟不上的时候才排队。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市场供应应有尽有,物质极大丰富,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如今排队的事儿越来越少了。”

“从这个角度看,是这么回事儿。”

“不过,有些时候,还是少不了排队。比如,上医院看病,上超市购物结账,买紧俏的赛事门票,乘公交车和地铁,春运期间赶火车等。”

小宁说:“我认为排队是世界上最公平合理的事儿。什么事儿都应该讲先来后到,甭管是什么人都应如此,所以,排队是对特权思想的挑战,从大的方面说,它不但体现了一种社会秩序,也反映出市民的文明程度。”

我说:“是的,排队,也是中国人的老礼儿。”

“古代的中国人也讲究排队吗?”

“当然,任何社会都要有秩序,秩序就体现在先来后到上,所以,排队是社会的文明礼仪。我认为排队也是一种文明习惯。当排队成为一种习惯时,你不用说话,他见到前边有人,自然就排在了人的后面。”

小宁说:“没错儿,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对欧洲人自觉排队深有体会。这些老外特有意思,他们好像喜欢排队似的。比如等公交车,其实车站只有三四个人,他们也要排成队,非常自觉。”

“你不让他排队,他难受。习惯嘛。”

“是呀,有一次,我在伦敦的一家快餐店吃饭,开始的时候,我前边只有两个人,这时来了四五个英国人,他们很自觉地站在了我后面,而且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了队。我跟一个英国留学生聊起这事,他笑着对我说,英国人排队上瘾。”

“还是习惯吧?”

“的确,在伦敦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六七个老人排成队,有的在看报纸,有的静静地站着,在买什么东西。开车的也是这样,前边有行人,他离得很远,便把车速减慢,等行人走过去,他才加速。前边有车,他们很少夹塞儿或超车,给人感觉他们干什么事都不慌不忙,很讲秩序和规则。”

我说:“大家已经习惯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文明素质。跟他们相比,我们确实还有差距。”

“这种差距一比较就显出来了。”

“这里有历史原因,也有文化背景。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长年在地里干活儿,几乎都分散作业,是不讲排队之类秩序的。真正讲程序的是工业文明,在工厂干活,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尤其是在流水线上作业,每个工人都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来不得半点马虎。英国是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老牌工业大国,所以他们在工业文明的熏陶下,从骨子里就有什么事儿都讲秩序的生活理念。另外一个原因,英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人经历过长期的商品供应和物资紧张的岁月。当一个馒头十个人吃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有‘争抢’的心态。因为你不争不抢,可能就吃不上,所以,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争抢的意识。”

“您说的这些,从坐公交车就能体会出来。”

“是呀,过去中国人说乘公交车,往往不说乘,而是说挤公交车。为什么要说挤呢?因为不挤你上不去车。”

“上了车,还要挤着去抢座儿。”

“在一些公交车站,你经常会看到,车一进站,人们蜂拥而上的场面。假如公交车多了,上车就有空位子,你说人们还用挤着抢着上车吗?当然,有些人习惯已养成,即便车上有座位,他也要挤着上,因为他压根儿没有排队意识。”

小宁说:“照您这么一说,养成文明的习惯很重要了。”

“当然了。其实,现在的中国人从小就接受排队的训练,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懂得‘排座座,吃果果’;从上小学开始,就天天排队出操,排队放学;上高中、大学还得接受军训,应该说,排队的观念很强了。但是为什么一到公共场合,我们就没有排队意识了呢?主要是因为排队的理念,在很多人那里,还没有形成文明的习惯。”

小宁点了点头说:“我觉得这也跟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由于中国经济这些年一直在高位运行,发展速度很快。在这种快节奏当中,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比如,急功近利的风气在浸淫着人们的大脑,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所以弄得人们在很多时候心浮气躁,没有一点耐心和韧劲儿。您前面说了,排队实际上是一种等待,期望之中的等待。等待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也可以说是对一个人耐心的考验,或者说耐性的消磨。因此,许多人难以忍受这种等待中的生理与心理上的消磨。”

“据一位心理学家研究,人们等待的耐心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超过了3分钟,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波动,失去耐性。超过5分钟会出现烦躁不安,超过7分钟就会变得急躁,超过10分钟,有些人会变得狂躁起来。”

小宁说:“所以说,还是要公正看待中国人的排队问题。”

我笑道:“你分析得比较透。但是我认为人们对排队问题,在心理上的反应是不同的。你刚才说到英国人对排队的态度,同样是排队,为什么英国人能做到不急不躁,心安理得呢?当然还是文化素质和生活习惯的问题。”

“嗯。”

“也许他们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排队不但是一种秩序,同时也是一种美德,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生活纪律。因此他们能从容面对排队问题,而且成为自觉自愿的行动。相反,我们尽管从小也接受过这种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遇到许多不守秩序的事儿,而且当别人不守规则,你一个人却守规则,往往是吃亏的。”

“是这么回事儿。”

“甚至还会被嘲笑,比如大家等公交车都不排队,你却非要排队,大伙一定认为你缺心眼儿。而且你排队了,但永远上不了车。当遇到这样的事儿多了以后,你再去等公交车,也会随波逐流,跟其他人一块儿去挤着上车了。”

小宁淡然一笑说:“这是不是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二是自身的文化素质?”

我说:“社会大环境肯定是会影响人的,但是说到文化素质,我却有不同的看法。现在很多人看到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一言以蔽之,文化素质太低。好像文化素质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我倒觉得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跟文化素质没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

“比如说话大嗓门、带脏字这一现象吧,有些大学教授,在情绪激昂的时候,也会说话大嗓门儿,并且也会蹦出几个脏字,即所谓的‘粗口’。再比如随地吐痰,我当记者的时候,有一次跟一个级别很高的领导到农村搞调研,他在村口讲话时,连续在地上吐了几口痰。当年,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时,因为天太热,不也光起了膀子吗?你能说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吗?”

“那是什么?”

“我认为这主要是个人生活习惯问题,要改变社会生活中的坏习惯,一方面需要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讲老礼儿,克服自己身上的坏毛病。”

小宁说:“我认为您说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因为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应该从每个人的自身做起,个人也是社会的成员嘛。”

“也可以这么讲,但毕竟社会环境对人会有直接影响,比如一个人到一家五星级饭店出席宴会,我想当他们步入明亮整洁的大厅,即便嗓子眼儿再痒痒,也会不好意思随地吐痰。当然他也不会光着膀子,穿着拖鞋在大厅里晃悠。假如他去的是一家街头小摊儿,或并不干净的小饭馆,可能就会无所顾忌了,就像那位领导在村口讲话时吐痰似的。所以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文明习惯。”

小宁问道:“这倒也是。不过,照您说的,是不是在环境简陋的情况下,就可以不讲老礼儿,不讲那些文明的习惯了?”

我笑道:“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文明的习惯一旦养成,是不分场合和地点的。关于这个话题,咱们下回再聊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