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洗耳图》上

任伯年《洗耳图》上

00:00
10:07


洗耳图

设色纸本

(清)任颐作,高邕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以往介绍的画作中,还没有涉及到哪一位画家的绝笔之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清朝海派画家任伯年绝笔之作《洗耳图》。这是一幅被装裱成立轴的人物画,展现出任伯年高超的绘画技艺以及典型的绘画风格。

《洗耳图》构图疏朗,用笔豪放。画面右侧,画家用粗犷的大笔和浅淡的墨色画出巨大的山石,在山石的转折棱角处,他用墨色皴擦出山石的结构和肌理,用浓淡相宜的笔法绘出山石上生长的衰草。山石的左上,画家画出倔强有力的树丛。画家中晚年,在画植物时,多采用淡墨双钩加淡赭石的效果,此画山石上的树丛就是采用这样的画法,显得一气呵成,苍茫的用笔,苍厚老劲。这是一丛经过了深秋之后的松树林,树枝爽劲,树叶不多,向左侧倾斜,有经历深秋之后的沧桑感。画面左下,画家设计了两个人物和一头牛。这两个人物一位是坐在地上,穿着赭黄色袍服的高士许由。他高挽发髻,皱着眉头,留着胡须,侧坐在山石之下,一手搭在膝盖上,一手撑在地面上,带有经历了世态变换之后的凝重心情。许由左侧站立一位身穿白袍的老者。老者面色滋润,正看着许由。老者左侧还有一头水牛。作者为了构图安排得更加舒适,在这不大的空间中,特意把画成半侧身形,牛头对着欣赏者。由于画家的高超技巧,他描绘出水牛的皮毛丰满而有质感,用笔活泼,把小写意中丝毛的方法融合在画面之中,具有层次变化。牛的眼睛有神,牛的蹄子用重墨。画面中人物、动物、环境和谐统一。

画中的两位主人公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高士,坐在地上的是许由,站在身边的是巢父。二人正在交谈,许由似乎陷入了沉思。所谓“高士”,是指品德高尚,不屈于官场流俗,不屑于做官,隐居于山林的贤德之人,这些人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文化、政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画中经常被表达的主题。东晋时的文人皇甫谧写过一部《高士传》,这部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给高士做传的著作,其中卷上就记载了许由和巢父的小故事。据说,上古尧帝时期,尧要把天下让给一位有贤德的人,他到处寻访终于找到了许由。尧对许由说:“天上有日月之光,火把就应当熄灭,否则火把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天空中如果降雨,河水也就不用灌溉了,我见到了您的能为,自己犹如尸位素餐。”尧说这番话的意思是希望许由出山来管理国家,许由拒绝了尧的请求。后来尧第二次去拜访许由,请他做九洲长。许由听到后就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他认为尧的那番话玷污了他的耳朵。他不屑于为官也不愿意被权力所累。就在许由洗耳的时候,另一位高士巢父牵着牛来到颍水边,他看到许由在洗耳就问他是什么缘故。许由把刚才尧帝的到访向巢父述说了一遍,巢父对他说:“你如果居住在高山深谷,别人访求不到你,谁还来请你?你这样做其实就是沽名钓誉。”巢父把许由挖苦了一通,生怕被许由洗过耳朵的河水把牛也弄脏了,牵着牛往上游走去。

画家所画的《洗耳图》并没有描绘许由洗耳的场景,而描绘的是许由洗耳以后坐在地上,手搭膝头,正巧巢父牵着牛走来,两个人正在对话场景。巢父的表情似乎正在对许由述说,表达心中对他的不满。


画面题诗的最后一句明确指出,此画是画家生命中的最后一幅作品,画的内容是许由洗耳的故事。 

任颐,生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享年56岁。字伯年,出生于浙江萧山,著名前海派绘画大师,在花鸟、人物方面均有建树。在他的生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在他的卒年中国又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他生活的年代正好是中国渐渐从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封建半殖地社会时期。在他有限的56年的生命之中,留存的画作非常多。他的父亲任鹤生是一位儒商,也是一位民间画师。任伯年自幼就受到父亲的艺术熏陶。据说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恰好有位朋友来访。那时任伯年还很小,没有记住来访者的姓名。朋友走后,父亲回来了,他就对父亲说有人来访,父亲问他来人是谁,任伯年虽然答不上姓名,却凭着记忆把那位朋友的相貌画了下来,他父亲一看就知道谁来过了。说明他从小就有很强的写实能力。后来又在一个生产扇子的扇庄中学徒,渐渐画艺有所长进,到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以后,任伯年长期生活于上海,上海是中国比较早的一个开放口岸,在那里他接触到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来自西方的外来文化,并且兼学多家,并与很多海上画家都有交往,画名越来越大,成了前海派画家的领军人物。画家虚谷、高邕都是任伯年的好朋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