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邻里相处常说话

024 邻里相处常说话

00:00
05:19
024 邻里相处常说话

书接上回,志宽的父亲是老北京人,好(hào)聊。说起当年那些老街坊,他打开话匣子就关不上了。

我对他说:“咱们搭街坊的时候,您就爱跟人聊天儿。我记得天儿一热,您每天晚傍晌儿都拿着个小马扎儿,坐在院门口,跟街坊们拉家常。”

老爷子说:“是呀,那会儿住胡同,老街旧邻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聊几句,嘴皮子痒痒得慌。”

我说:“现在您搬到小区,住进了楼房,是不是觉得闷得慌了?”

老爷子笑道:“跟原先比,是有点儿憋得慌。可是事在人为。我倒是觉得只要嘴勤、腿勤,话到礼儿到,别犯懒,住楼房的街坊四邻虽说平时都关着门,照样能把关系处好。”

小宁似乎对这个话题挺感兴趣,问道:“您是怎么跟街坊四邻处好关系的?”

老爷子笑了笑说:“我呀,用我这张嘴,还有咱北京的老礼儿。刚搬进这栋楼时,都是生人,没用两年,就都成了熟人。哈哈!”

小宁说:“您老人家待人这么和善热情,多有亲和力呀。”

我说:“是呀,过去中国人买房租房,先要看邻居都是什么样的人。择邻,是安居的一个前提。”

小宁问:“为什么呀?”

我说:“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搞好邻里关系,应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持家过日子的一大主题。”

小宁问:“择邻有这么重要吗?”

我说:“当然,你也许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吧?”

“知道,上中学的时候就学了。不过,您再说说。”

我给她简单讲了讲孟母择邻的故事:孟子住的地方,最初挨着墓地。“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也就是说,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

孟母觉得住的地方不理想,“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于是搬了家。



可是新家挨着市场。孟子“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也就是说,孟子整天学着做买卖。

孟母又说:“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孟母只好又搬了家,这回新居安在了离学校不远的地方。

孟子“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也就是说,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回孟母满意了,说:“真可以居吾子矣。”

孟母为什么要搬家?就因为怕孟子学坏。当然,这个故事有点儿歧视劳动者的嫌疑,但它还是讲明了一个道理,即跟谁作邻居很重要。

过去,中国人大多住平房和大杂院,邻里关系好相处。自然,大杂院的‘杂’,也容易在邻居之间引起一些是非,但大伙儿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多深的隔阂也好调解,何况还有老礼儿管着呢。

小宁说:“现在中国大多数在城市居住的人,都住上了楼房,择邻是不是就不那么重要了?”

我说:“是呀,住楼房,门一关,谁也碍不着谁。有的一层楼门挨门住了十多年,彼此没说过话,甚至连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头年,某城的某小区有位老人突发心脏病,在家里死了七八天,直到尸体腐烂发出臭味以后,才被邻居发现。假如邻居关系好,不至于有这种惨剧。当然这属于特殊例子。像志宽父亲这样的老人,甭管住平房还是住楼房,总能跟邻居处好关系。”

小宁问道:“这是为什么?”

我对她说:“因为中国的老人礼数多,只要话到礼儿到,再生分的邻居也能混熟。”

小宁问我:“什么叫‘话到’?”

我说:“就是见面打招呼,相互之间能走动走动。”

小宁说:“住楼房的邻居相互之间都不认识。你打招呼,人家不理你怎么办?那不是让你尴尬吗?”

我说:“中国人有句歇后语,‘见了二大妈叫二嫂子—没话搭拉话。’刚才老爷子说跟邻居相处得嘴勤,别犯懒,要没话找话,就是这个道理。”

“没话找话,那多累呀!”小宁笑道。

我说道:“有些人认为拉家常扯闲篇儿,是家庭妇女爱干的事儿,对此不屑一顾,宁肯把自己关在家里看电视,也不愿跟邻居聊聊天儿。现在看来这种观念得变。你别小看邻居之间拉家常扯闲篇儿,它是中国人的一种老礼儿,也是邻居之间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润滑剂’。”

小宁笑道:“有那么重要?”

我说:“中国有句俗语,‘话是开心斧。’只有聊天儿,才会相互认识和了解,只有相互熟悉了,才会产生友情。友情亲情有了,邻居之间也就有了照应和帮助。其实邻居之间说几句话,聊几句天儿,能耽误多少时间呀?我看这种老礼儿不能丢。”

小宁说:“中国人的礼儿那么多,我们年轻人知道的又少,万一哪句话说得不周到,短了礼儿,那会不会适得其反呀?”

我说:“那倒也是,这个问题咱们下回再聊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昀在晴天

    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