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敲门之前要“使声”

019敲门之前要“使声”

00:00
04:47
019敲门之前要“使声”



书接上回,跟志宽告别后,我和小宁来到一家茶馆,一边喝茶,一边接着聊刚才没说完的话题。

我问小宁:“你在英国留学,到朋友家做客,是不是也得提前约呀?”小宁想了想说:“是呀,我觉得英国人和美国人都比较重视个人隐私,一般人是不会往家里带的。他们也很少像北京人这样爱串门儿。他们请人到家里做客,或者开小型'派对(英文party,即聚会)’,看上去都很庄重,当然这是相对而言。

我说:“这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热情好客,尤其是上岁数的人,古道热肠,乐善好施,对朋友、对客人热情得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而且还好面子,客人来了,生怕哪一点儿照顾不周,让客人挑礼儿。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至于你说的中国的老年人爱串门儿,这跟老人当年居住的环境有一定关系。

小宁问:“有什么关系呢?”

我解释道:“在城市生活的老人,早年间大都住在胡同、里弄、巷子的庭院、大杂院。尤其是住在大杂院的人,几户甚至十几户人家住一个院儿,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相互间知根知底儿。要是住隔壁,就更甭说了,您家咳嗽一声,他家都听得真真儿的。应了京剧《红灯记》里的那句话:有堵墙是两家,没这堵墙就是一家人。‘你说有什么隐私可言?”

小宁笑道:“我听着怎么这么别扭

呢?

“不可思议是吧?”我笑了笑说:“我是在北京的大杂院长大的,对此深有体会。街坊邻居别说串门儿了,平时出门儿都不用上锁,跟邻居大妈打声招呼,您什么时候回来都没关系。平时大人不在家,这家的小孩儿饿了,街坊家蒸的馒头刚出锅,拿起就吃,就跟在自己家一样。

小宁问我:“既然老街坊们的关系这么融洽和睦,为什么您到志宽父母家还要提前打招呼,要等第二天才能去呢?”

我说:“这就是中国人的老礼儿。一方面,隔天去拜访,表示对拜访者的尊重,同时也表示人家邀请你到他家,很看重你这个客人。另一方面,中国人好面子,平时可能家里挺乱,客人来了,当然要归置一下。你得给人腾出时间,收拾一下屋子,准备准备呀。所以中国人要是到谁家串门儿,总要提前一两天先打招呼。不能想什么时候访就访,愣头愣脑,推门就进。



小宁说:“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我说:“现在有些年轻人不懂这些老礼儿了。别的不提,就说一些年轻记者吧,写文章需要,想采访谁,打个电话,立马儿就要去人家的家里。好像我采访你,是抬举你,拿你当回事儿。殊不知你连起码的礼节都不懂,人家就那么愿意接待你吗?

小宁问:“那您说应该怎么约人采访?”

我说:“采访也好,拜访也好,既然你要去人家的家里,总要客客气气的,多说几句好话,礼貌周全一些,同时也要给人留出准备的时间,用商量的口吻事先约好时间才对。另外,去之前,还有一件事也很重要。

"

小宁问道:“什么事儿呀?”

“你听说过’使声‘这个词儿吗?”我问道。

“使声?没听过。”小宁摇了摇头说。“所谓‘使声’,就是到人家串门儿的时候,在敲门之前,想办法出点儿声,让主人有所准备。

“怎么出声呀?”小宁笑道。

我对她说:“过去,即使是大城市的老百姓,大多都住平房大院,住楼房的很少。客人拜访主人,进了院子之后,如果冒冒失失地去敲门,来个冷不防,会吓主人一跳,所以在敲门之前,客人先要在院子里咳嗽一声,或者自言自语地说说天气什么的,总之要弄点儿声儿出来,让主人在屋里知道客人来了。”

“现在都住楼房了,怎么出声儿呀?”小宁不解地说。

我说:“住楼房也有变通的办法,你可以给要拜访的人发个微信,告诉他你到院子了,让人家打出点提前量,做一下准备。

“嗯,这倒是个好主意。

“也许你跟人家约好拜访的时间了,但由于路上堵车,耽误一点时间,所以要提前跟人家打个招呼,让人家有心理准备,你说是不是?”我说。

“这个老礼儿值得提倡。”小宁说道:“您说了半天,还没告诉我,为什么对拜访志宽的父母这么当回事儿,难道这里还有什么隐情吗?”

我笑道:“你想问题真刁钻。这事儿嘛,咱们下回再聊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昀在晴天

    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