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家园,让灾民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 新京报社论

重建家园,让灾民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 新京报社论

00:00
04:48

8月7日,市委书记尹力到门头沟区检查防汛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他强调,要加快推进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全力推动受灾地区重建美好家园。8月9日,北京市召开防汛救灾情况工作新闻发布会,再次明确了这一主题。会上披露,北京市将千方百计恢复受灾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让群众拥有更加安全、更加美好、更加宜居的新家园。总的思路是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

尽管灾难的记忆很难短时间退去,但无论如何,生活仍将继续。同一片天,同一座山,同一条河,当大雨终于停歇下来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做的就是抓紧收拾残局,重新把根深深地扎下去,毕竟,这是大家日日守望的家园。

眼下最要紧的,仍是尽快恢复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道路是生命线,也是一切灾后重建的硬件基础。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则是现代生活的标配。

还有那些被大水冲毁的房屋,需要修缮加固;被冲泡的汽车,需要善后处理;溺水死亡的牲畜家禽等等,也需要尽快消杀并做无害化处理……每一项都很具体,也都亟待迅速妥善处置。这些事情做好了,我们的社会就会有序,不然,麻烦也会随之而生。

这两天,有些受灾地区因倾倒未经处理的动物尸体,而引发关注。尽管事情没有发生在北京,但也提醒有关各方,当此高温天气,要举一反三,格外注意防疫和公共卫生,切切实实把灾后消杀当作重中之重。

也应注意到,“一年基本恢复”,强调的是救急,基本标准是“使保障能力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相对于这场罕见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而言,标准并不低。这就要求有关各方,既要克服时间紧、任务急的困难,又要把事情做到位、做好。救急、抢修,决不能凑合。所有自用设施和公共设施,都要按照灾前水平安排。

这也意味着,在一年恢复期,就要为“三年全面提升”留足空间,打下基础;还要有防患未然的意识,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悲剧。

据报道,在此次灾情中,一些山区住宅小区因为选址不当,接近河道,或者就建在河道中,影响行洪,因而受损严重。对于这样的房屋,就不仅仅是修缮加固的问题了,要全面检视选址是否科学,如何避免与洪水争道等。

此外,不少大面积、人口密集的老旧小区以及诸多老建筑、老设备等,也成为灾难中的薄弱地带。这些都需要从空间布局、应急供应、恢复能力等方面强化,从而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修复有形的家园之外,也应格外注意人的心理建设,疏导因灾带来的心理伤害。灾难猝然而至,人的心理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如不能得到疏解,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这在以往历次灾难性事件中均有体现。

相较于身体遇到的伤害,这种心理伤害潜伏的时间更长,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据披露,目前北京市已组织24名市级心理卫生专家队伍深入灾区,并开通18条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提供服务。

要看到,修复家园更多体现为看得见的建设、投入,而修复心理则牵涉甚广,关系到心理救助,也关系到信心重建。如何尽快激发民众的热情,重新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春风化雨、浸润人心的工作,需有一番久久为功的耐心。

此次罕见特大暴雨造成严重灾害。灾后重建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对此,既要立足当下灾情,加快灾区重建,迅速回归正常秩序,同时也要立足长远,充分考虑超大城市存在的灾难薄弱地带,补齐短板,提升防范能力,革除安全隐患,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更安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