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历史》 神力与人力如何在帝国事业中纠葛?

1.5《历史》 神力与人力如何在帝国事业中纠葛?

00:00
11:07

这一节,我们继续讨论《历史》一书体现的悲剧内涵。


古代人敬畏神明,无论是默默无为的寻常百姓,还是叱咤风云的君王,他们之所以对天神的力量有着强烈的意识,根源在于人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恐惧。对人的意志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力量,人们感到惶恐,婚丧嫁娶,出师征伐,都要去求神问卜,占梦释疑。


在希罗多德《历史》的叙事中,神力与人力也经常交叉出现,凸显的正是两种力量之间的你来我往,彼此纠缠。那些力图缔造时势、名垂千古的君王,在得意时自信满满,认为一切尽在掌握,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这时往往是神力显示威力的时候,神力的打击令那些忘记神明、自视甚高的君主从幻梦中惊醒,认识到自己原来只不过是肉身凡胎,领悟到人世的短暂,生命的悲凉,国运的无常。这恰恰是希腊悲剧的母题。所以有研究者提示我们,与其将希罗多德《历史》作为历史书来读,不如当作一部悲剧诗来读。有关希腊悲剧的精神内涵,我们后面会透过阅读希腊悲剧的巅峰之作——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集中讨论。


克洛伊索斯的哲人智慧


《历史》一书的开篇,哲人梭伦与僭主克洛伊索斯的对话中,梭伦提醒志得意满的僭主说: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是有缺陷的。那些自称是人间最幸福的人,只不过是神给人的幻影,是神将人推向毁灭深渊的陷阱。克洛伊索斯将吕底亚帝国推上了权势顶峰,国库充盈,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自己更幸福的人了。正在这个时候,神祇给了他最可怕的惩罚,克洛伊索斯膝下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先天聋哑,另一个天资聪慧,出类拔萃,却最终死于非命。神祇对克洛伊索斯的惩罚还不限于个人家庭的不幸,僭主深以为傲的帝国事业不久便被新崛起的波斯吞并,克洛伊索斯本人也沦为阶下囚。


克洛伊索斯曾梦到他的儿子将死于非命,希罗多德对克洛伊索斯如何想方设法避免梦中的征兆,如何精心筹划攻打波斯等等做了极为细致的描述。可是,尽管克洛伊索斯尽心竭力,机关算尽,试图避免梦兆中的厄运,但他最终发现,他的所有努力非但没有帮助自己逃避厄运,反而在事实上成为兑现厄运的推动力量。


在古希腊的精神结构中,天神与凡人、神力与人力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渗透,互为表里的。它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于反思人自身的种种局限,这正是古希腊理性主义的基本内涵。沦为阶下囚的克洛伊索斯在被处以极刑的那一刻,突然觉悟到当初梭伦教诲的话外之音,即活着的人没有一个人称得上是幸福的。不过这时的克洛伊索斯尚未彻底觉悟,因为他还固执地认定,自己一向敬畏神明,向神慷慨奉献,他之所以向波斯人开战,正是在神意的指引下实施的。于是,克洛伊索斯通过居鲁士派人前往德尔菲,谴责神的不公,使者从阿波罗女祭司那里获得的答复是:当初神谕里说,如果他进攻波斯将毁灭一个帝国,这个帝国指的可不是波斯,而是吕底亚。克洛伊索斯落此下场,只能是咎由自取。至此,克洛伊索斯才恍然大悟,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不是神的过错。


彻悟后的克洛伊索斯从原来执迷不悟的僭主变身为梭伦式的哲人。为了避免重蹈克洛伊索斯的覆辙,居鲁士将克洛伊索斯奉为座上宾,期待借助他获得的哲人式的智慧,帮助自己和后继者长久地统治。哲人式的智慧集中体现为对凡人局限性的认识,对无常命运的洞察。蜕变为哲人的克洛伊索斯俨然当年的雅典哲人梭伦,而当年的僭主克洛伊索斯如今化身为波斯国王居鲁士。在居鲁士与马萨革泰人决战前夕,克洛伊索斯的建言可谓语重心长,可以说是梭伦谈话宗旨的回响。


克洛伊索斯向居鲁士大帝这样说道:国王啊,我以前曾经向你承诺,既然宙斯把我交到你的手上,那我就要竭尽全力以使王家远离任何危险。我自己亲身经历的痛苦和灾祸,我所得到的教训告诉我,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了。如果你认为自己并非凡人,你的军队也是天兵下凡的话,那么你无疑可以对我的忠告置之不理。如果你觉得你自己是一个凡人,你无非是一个凡人的统治者,那么你首先要牢记在心头的是,人间万象都是在车轮上循环转动的,这种运转是绝不允许同一个人一辈子都交好运的。I-207)遗憾的是,克洛伊索斯获得的这种哲人式的智慧,并没有使居鲁士避免厄运。居鲁士由于在之前屡次战役中好运不断,心想事成,加之有关自己出身的种种传说,他就误以为自己并非凡人,这就使他在决战前夜,无法参透梦中征兆的真实寓意,从而贸然出击,最终落得身首异处。


神力与人力间的纠葛与玄机


透过哲人与君王之间的对话,凸显天神与凡人、神力与人力之间的纠葛与玄机,可以说是《历史》这部书的关键线索。在筹划远征希腊的过程中,薛西斯的叔父阿塔班努斯对薛西斯就有如下的劝谏,他说:人们看到,神祗是怎样用雷霆打击那些比较大的动物,不许它们作威作福的,而那些比较弱小的动物则不会惹其发怒。同样,你可曾看到神祗的雷霆如何击中那最高的房屋、最高大的树木吗?原因很清楚,那就是神祗喜欢除掉所有高傲自大的东西。因此,一支人数众多的大军常常会败在一支人数较少的军队的手下,原因就在于心生嫉妒的神祗会从天上降下灾难,如降下风暴,结果就使他们以不相称的方式被毁灭了。原来,神祗除了他自己以外,是不容许任何人妄自尊大的。VII-10


显而易见,这与当年梭伦对克洛伊索斯的劝告、彻悟后的克洛伊索斯对居鲁士的劝谏如出一辙,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哲人式的智慧都没有改变劝说对象的厄运。薛西斯远征心切,导致他忽视了出征前夜的梦兆的警示,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将通过远征成为世界之王,实际却预示着远征的失败。


那些不可一世的君王,他们殚精竭虑,力图超越肉身凡胎,建立不朽的功业,探索人力所能达致的极限,这就使他们时常忘记节制,甚至敢于冒犯神明。王中之王薛西斯通过海峡时遭遇风暴,架设的桥梁被摧毁,他勃然大怒,下令鞭笞海峡,将一幅脚镣抛入海峡,以示惩罚,同时对其大加痛斥,声称不会再向神奉献牺牲。也正是同一位薛西斯,在海峡高处看到麾下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浑气势,在满心喜悦的同时,不禁悲从中来,泣不成声。站在一旁的叔父阿塔班努斯询问原因,薛西斯答道:因为当我想到生命的短暂,看到这里的人,数量虽如此众多,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再活上100岁的时候,不由得悲戚起来。阿塔班努斯接过话茬,对薛西斯的所思所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说:在我们短短的一生中,我们还会遇到比这更可悲的事情。因为在芸芸人众之中,无论他们在什么地方,还没有一个人会如此的幸运,以至于他未曾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宁死勿生的念头。不幸压抑着我们,结果是,虽然生命是短暂的,却也看似漫长。如此则生活变成了一桩可悲的事情,而死亡竟成了一个人最向往的逃避苦难的安息所。看来,神祗在让我们尝到一点点生活的甜蜜滋味之后,便就此嫉妒起来了。VII-46


在《历史》文本中,希罗多德透过克洛伊索斯、薛西斯们的功业和遭遇,向我们展示的是人类精神的超限战(超越"界限"的战斗或战争)。这些人在神力面前,为人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即便最终落得重蹈覆辙,粉身碎骨。这种典型的悲剧精神绝不是为了揭示人类自由意志的徒劳,反而更加反衬出人类理性之力的阳刚。


《历史》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命运悲歌,希罗多德通过一幕幕帝国兴衰、君王浮沉、命运流转的传奇故事,或许并不是想要劝喻后来人避免前人的所谓错误。事实是,《历史》本身给我们呈现的,正是同样的悲剧情节在不同的历史角色身上反复重演,不管当事者如何不遗余力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悲剧作品,希罗多德更为深沉的目标在于为后来的读者提供不断认识自己的契机,净化灵魂。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更像是一部公民教育的范本


下一节,我们将对《历史》这部书做个收尾,讲讲希罗多德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


这里是西方政治文明之旅第1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GrediZhao

    “自由意志”就是“功业”“战争”“统治”。

  • 雷_雨

    开头和结尾音乐是什么?

  • 听友217518487

    这种播报不听也罢。不是人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