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大战是怎样的?

3.1《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大战是怎样的?

00:00
17:48

大家好!到今天为止,我们课程已经带大家阅读了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相信大家对希罗多德的著述主旨、希腊悲剧精神的基本内涵,都有了比较切近的认知。希罗多德讲述希腊抵抗波斯的战争,借助波斯帝国的兴衰反观希腊以及雅典,叙事有着强烈的当代感。《历史》观照当下,但又与当下保持足够的理智上的距离感。尽管希罗多德对当代事务未置一词,但这种沉默,表达的却是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深切关怀和洞见。在文本与现实、历史与当下、波斯与希腊之间,希罗多德为读者保有足够的“留白”,这为激发读者的想象留下足够的余地。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将天命与人事、必然与自由这一希腊悲剧的母题演绎得淋漓尽致,充满张力且发人深省,这与希罗多德《历史》中在道德和政治方面的隐喻式教诲构成了耐人寻味的呼应。从某种程度上说,《俄狄浦斯王》完全可以被视为《历史》著述主旨的舞台版!


修昔底德继承了这一悲剧传统,与《历史》的著述精神一脉相承,《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表面是一部历史书,却更像一部悲剧诗希罗多德笔下的悲剧英雄是被希腊人战胜的波斯帝国,而修昔底德笔下的悲剧英雄则是陷入希腊内讧漩涡之中的雅典帝国。希罗多德将神力与人力并置舞台中央,修昔底德则极力凸显人力的不屈不挠,政治世界的残酷现实。如果说希波战争是对希腊世界政治上分崩离析状态的间接考验,那么伯罗奔尼撒战争则是对这种分裂状态更为直接的挑战。通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人从文化民族向政治民族迈出了最为艰巨的一步,最终却以灾难性的结局收场。而修昔底德,正是这一决定整个希腊人命运关键时刻的亲历者和观察者。


古典时代的希腊是精神创造的黄金期,在这一时期,古希腊人在几乎所有精神领域创造出后人难以企及的精神成果:哲学、历史、戏剧、艺术、建筑……且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正是这一希腊文明最为辉煌的时代,政治上却是无限悲催的时代:波斯战争硝烟未散,继之而来的是希腊世界城邦集团之间的勾心斗角,雅典与斯巴达及其各自的同盟彼此虎视眈眈,伯罗奔尼撒战争持续时间长达27年(前431-404)。在整个希腊,几乎没有一个城邦能够置身于事外,希腊世界干戈扰攘,生灵涂炭,希腊人以空前的规模彼此摧残,当年波斯入侵未能摧毁希腊,如今,希腊人通过内讧实现了自我毁灭。


这场战争给希腊人带来的巨大灾难,修昔底德不禁悲从中来,他这样写道:任何人,只要着眼于事实,这场战争的规模超过历次战争。……给希腊带来了空前的痛苦。过去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城市被攻陷,被破坏,有些是外族军队做的,有些是希腊国家自己做的;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流亡者;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生命的丧失——有些是实际的战斗中,有些是在国内革命中。……广大地区受到猛烈地震的影响;日蚀和月蚀比过去从来所记载的都频繁些;在全希腊各地区有广泛的旱灾,继以饥谨;有严重的瘟疫,它所伤害的生命比任何其他单独的因素更加多些。战争爆发后,所有这一切灾难都一齐降到希腊来了。20-21


从政治上看,古典时代之于希腊,恰如春秋战国之于中国,修昔底德笔下的希腊与司马迁笔下的春秋战国在政治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诚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所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伯罗奔尼撒战后,希腊世界政治上彼此纷争、分崩离析的局面并未有任何改观,反而变本加厉,由于政治上无法建立稳定的内部秩序,希腊文明也沦为风中的芦苇。


修昔底德在开篇序言中声称,自己的著作将与天地同久、与日月同辉。通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著述主旨绝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本身,而是力图通过战争这一人类政治活动的极端形式,考察政治生活的本相,探索政治生活某些不变的性质,揭示人类政治事务的真理。他遴选事实,甄别次第,凌云剑笔,力透纸背,对话栩栩如生,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占全书四分之一篇幅的演说词恰到好处,将听众变成观众(普鲁塔克),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


目前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译本有三个,分别是:谢德风先生译本(商务印书馆)、徐松岩先生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何元国先生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读者不妨相互比照,择善而从。三个译本有关人名、地名的译法并不一致,我们这里使用商务印书馆谢德风先生的译本,人名、地名的译法也以这个译本为准。由于这个译本没有分节码,因此,我们文稿中标注的是中译本页码。


对于中文读者来说,阅读修昔底德,首先面临的难题是书中大量的人名、地名。对于人名的识别,需要大家稍微用些心思,尤其是那些比较重要的人物,需要确定其所属城邦,职位身份,重要的人物会在文本中反复出现,注意将他们前后的言行轨迹彼此连缀、比照。对于地名,碰到陌生的地址,最好在地图上能够确定其大致方位,中译本一般都附有较为详细的希腊全图和战争区域图,也可以在网上下载更为详尽的地形图,这样,文本与地图两相参照,脑海里会逐步形成空间感,这对于理解修昔底德叙事线索乃至文本义理至关重要。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阅读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前,无须阅读任何相关参考书,更没有必要读任何有关修昔底德战争史的二手研究。有关古典时代的希腊历史,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一直是最为权威的著述,后世的相关历史著述以及当代类似主题的论著,其中的大多数事实都摘自他们的著作,而且许多作者在摘抄过程中,往往将原书的思想内涵和神韵有意无意地剔除殆尽。因此,大家读修昔底德,不需要任何预先的所谓知识铺垫,读者完全可以走捷径,那就是直接打开《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我们只有在充分把握修昔底德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才能对任何二手文献或研究形成鉴别力,进而将修昔底德的见识化用为我们自己分析和思考政治问题的见识。


从本次课程开始,我们一起来读第三本书,也就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及其叙事策略


修昔底德(前460-400?)出身雅典名门,曾受教于高尔吉亚和安提丰,两人都是智者派大师级人物,著名修辞学家。据说修昔底德曾在诸如奥林匹亚赛会这样的公开场合和其他雅典青年一道,聆听希罗多德讲述希波战争传奇。修昔底德与政治家伯里克利、哲学家苏格拉底、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交游甚密。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提供的某些关于修昔底德本人的相关信息,研究者推测修昔底德大致生于公元前460年前后。公元前431年,雅典与斯巴达爆发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修昔底德说战争一爆发他就开始写作,想必他这时已经进入青壮年。战争第二年即公元前430年至429年,雅典城内爆发大规模瘟疫,修昔底德曾身染瘟疫,侥幸活命。据说,修昔底德在色雷斯地区拥有私家金矿,并长期居住此地。


据修昔底德说,他自己曾担任雅典派驻色雷斯地区的海军将领,公元前423年与斯巴达交战中,修昔底德临时接到命令驰援,最终因为未能及时赶到而导致城池(安菲波里)失守,他为此被雅典法庭以叛国罪判处流放20年。流放期间,修昔底德足迹遍及希腊世界,访问参战各城邦,走访战争当事者,有些事件修昔底德亲眼所见,凡是走访所得,修昔底德都仔细甄别,反复核对,这也是他自认为在可靠性上超越前辈希罗多德的主要依据。公元404年,战争以雅典的失败告结束,据修昔底德自己称(页419-420),他准备写到斯巴达占领长城和庇里犹斯港,说明他至少活到公元前404年,而这一年正好修昔底德流放期满,据说他在战后还回到过雅典。长期的对外战争,加上贵族派与平民派之间的内讧甚至内战,曾经繁盛的雅典,已经变得满目疮痍。


修昔底德中译本标题一般采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显然是受到某些较早的英译本标题的影响。实际上,修昔底德原书本来并没有标题,且修昔底德行文中也从未使用希罗多德经常使用的“historia”一词,只有“sunegrapse”,意为写作、记录、编纂,探究。为此,晚近修昔底德英译者在标题中索性去掉“history”字样,改用“The Peloponnesian War”“The War of the Peloponnesians and the Athenians”,汉语学术界有人主张用《战争志》或《修昔底德·史记八书》等,皆旨在避免不必要的歧义和误会。


与希罗多德不同,修昔底德写当代事件,除了部分内容追溯往事外,大多数信息都能找到比较可靠的来源。在文体上,与希罗多德口语化的散文叙事体不同,修昔底德采用的是规范的书面语形式,句法严整,意味深长却略显晦涩。另外,与希罗多德回转式的故事流式叙事方式不同,修昔底德有较为规整的编年,同时照顾到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


阅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首先需要把握文本的基本结构,这是理解作者著述意图的关键。


纵向来看,修昔底德将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与后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彼此对观,在战争爆发后的两年六个月,伯里克利便因身染瘟疫去世,这构成了修昔底德整个战争叙事的转折点,有伯里克利的雅典民主与没有伯里克利的雅典民主,其运转和政治后果可谓形同天壤,这一对比涉及到修昔底德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深邃洞见,有关方面,我们会在下一节集中讨论。


横向来看,在修昔底德文本中,斯巴达与雅典构成了耐人寻味的反衬。在希腊世界,斯巴达和雅典分别代表了希腊政治的两个极端:从制度形式上看,斯巴达在陆上称雄,雅典则在海上称霸;斯巴达实行贵族政体,雅典实行民主政体;从城邦品性来看,借用梁启超先生的概括便是:斯巴达主干涉、重阶级、善保守,而雅典主自由、重平等、善改进;斯巴达尚武、刻苦,而雅典则右文、乐利。两个城邦之间彼此对衬,贯穿修昔底德战争叙事始终。


在某种程度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可以作为一部政治制度史著作来读,而与一般的讨论政治制度的论著不同的是,修昔底德首先关注的不是具体的制度设计,而是通过具体案例呈现制度在不同情境下的实际的运作样态。修昔底德这一讲述策略似在提示我们如下道理:任何制度,其法理预期与现实绩效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出入甚至明显的反差,而一种制度要达到制度设计者的初衷,需要具备充足的内外条件,其中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会导致制度的运转和绩效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甚至畸变。


修昔底德对宏大的战争线索的驾御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与希罗多德文本中不时的回转插叙式叙事方式不同,修昔底德将编年体对时间序列的遵守,与本末体对事件因果的强调有机地结合起来,战争叙事采用复调式结构:即小事件共同推动大事件,故事从低潮到高潮逐步展开,事件、人物、场景之间依次转换、前后左右彼此烘托;战争双方的战略战术选择,与背后不同个人及其派系势力之间的较量互为表里。修昔底德叙事手法的突出特点在于,从一开始就预埋伏笔,设计悬念,经过逐步演进直至大事件全面爆发。


例如,西西里远征是修昔底德整个战争叙事的转折点,也是整部著作的最高潮。修昔底德在第一卷就有交代,即在斯巴达与雅典正式宣战前,在古希腊城邦科林斯与其殖民地科西拉围绕伊庇丹努的争端中,雅典之所以选择与科西拉结盟,其中一个重要缘由在于科西拉的地缘优势,它是前往意大利和西西里去的沿海道路中转站,而西西里也是伯罗奔尼撒人从北非输入粮食的重要通道,因此仅仅从军事战略看,雅典必然会对西西里的保持持续的战略关注。在战争进入第十六年即公元前415年,战局陷入胶着状态的情况下,雅典最终选择入侵西西里,发挥自己海军优势,寻找战略突围,这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当然其中还包括各种具体因素的综合作用:诸如西西里的厄吉斯泰(Egesta)与邻国栖莱那斯(Selinus)之间发生争端,作为西西里头号强国的叙拉古支持栖莱那斯,而作为雅典盟邦的厄吉斯泰转而向雅典请求支援;雅典政治新星亚西比德试图通过远征树立个人在雅典政坛的地位等等。如果将修昔底德战争叙事视为一部悲剧作品,那么西西里远征既是悲剧的最高潮,也预示着悲剧的终曲。


好,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本书的文本特点。下一节,我将为大家梳理一下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大致线索。


这里是西方政治文明之旅第3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礼出东方

    雅典、西西里、文本、战争史

  • 甲_忽然文艺

    确实很像在上课的感觉~